![]() ![]() |
环湖生态特点调查 |
作者:叶蔓 文章来源:昆明日报 点击数1535 更新时间:2011/6/23 15:08:23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
“山水在城中,城在山水中”,随着滇池环湖和流域生态的保护与建设,这一瑰丽景象正得以重现。 无论是生机盎然的湖滨湿地,还是郁郁葱葱的环湖风景林,无论是特色生态农业的建设,还是入湖河道、滇池水生态修复与治理……滇池湖滨生态状况有了逐步好转,重现的不仅仅是美丽的风景,还有对滇池治理的信心,对城市生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 西岸 湿地依偎碧水 睡莲覆盖在水面上,像一块块娇嫩的地毯随波荡漾,绿色在这里蔓延开来。一旁连片的茭草密密匝匝,像刚刚出浴的少女在风中摆弄着婀娜的身姿。身边的工人们正忙于栽种一种叫燕尾草的观赏型植物,不远处一艘小木船上有6、7个工人在将茭草植入水底。好一派生机盎然。这里是滇池西岸红联片区,听说这里原来是农民自建的几个鱼塘和一片有机农田,而眼前的景象却让记者很难与过去联系起来。 滇池湖岸线约有一半在西山区辖区内,长达72公里,此外该区内的草海水域面积有12平方公里。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西山区在滇池的保护和治理工作中必须肩挑重任。 西山区在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滇池环湖截污工程现场办公会和市滇池流域城乡一体化、水环境综合治理会议精神,按照“湖外截污、湖内清淤、外域调水、生态修复”的思路,把开展“四退三还一护”、实施湖滨生态修复作为滇池治理最基础、最基本的工作,真抓实干,坚定推进工作,守住滇池最后一道防线。 目前,该区已完成或协助完成包括王家堆渠生态湿地、兰彩云生态湿地、西岸截污工程土壤渗漏系统和生态填料床系统等湿地建设,恢复了部分湖滨生态系统,大大削减了进入滇池的污染负荷,改善了区域入湖水质的指标。并建成起于海口街道办事处芦柴湾,止于船房河入湖口的环湖生态带20386亩,其中:生态林12930亩,湖滨湿地3280亩,河口湿地576亩,湖内湿地3600亩。西华湿地、海口大桥湿地等地块都发挥出较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东安 绿色低碳新区 滇池生态景观湿地公园,形成沿河沿湖亲水型湿地带、绿化林木带、人文景观带、旅游观光带……以“绿色低碳”定位,打造“百湖城市”、“公园城市”的呈贡新区以滇池流域为重点的水环境综合治理,加强新区入滇河道综合整治,继续实施和推进“四退三还一护”,巩固滇池流域“四全”综合整治成果。 目前,重点整治主要入滇河道。捞渔河、洛龙河整治工程基本完成;马料河(呈贡新区段)植物生态净化储水池景观改造完成。城北、城南污水处理厂和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项目建设进展顺利,新区污水处理厂深度处理工程完工并正常运行。“一湖两江”畜禽禁养全面完成。洛龙公园、春融公园、春城公园、中央公园一期建设和三台山公园改造完工投入使用。建成区绿地率达37.12%,先后荣获全市城乡绿化和生态建设工作一等奖、全省绿化工作先进单位、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绿化奖章等殊荣。 南岸 筑起绿色生态屏障 绿树成荫、芳草萋萋、花木扶疏,林水相依,鸟儿啾啾、鱼儿、欢游、彩蝶翩舞……这些和谐、生动的画面,是晋宁县生态环境建设的点滴成果。作为湖泊的“高效水质净化器”,湿地成为入滇河流最后的保护屏障。 位于滇池南岸的晋宁,境内滇池沿湖线53公里,流域面积1000多平方公里,滇池治理保护任重而道远。2008年以来,晋宁县完成“退田退塘”17722亩,“退人”11950人,“退房”55.13平方米。实施环湖生态湿地建设19782亩。种植乔、灌木56种41万株,水生植物30种255万余丛,香根草400万苗,海菜花120亩,中山杉18万棵,水葫芦1546余亩,拆除防浪堤7058米。已建成的生态湿地,像一串散落在滇池南岸的“绿色明珠”,形成一道绿色屏障,为母亲湖撑起有力的“保护伞”, 湿地的生态、社会、经济效益日益显现。 此外,晋宁将借滇文化发祥地、航海家郑和故里的文化、旅游优势,依托环湖公路的建设,着力打造环滇旅游圈,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又一支柱。 记者叶蔓报道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