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以水保生态: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保护取得实效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青海日报  点击数4111  更新时间:2011/12/13 12:24:31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我省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等大江大河的发源地,每年向下游输送近600亿立方米的优质水资源,是名副其实的“中华水塔”和“亚洲水源”。三江源地区在涵养江河水源、调节区域气候、防沙固碳调洪、维护生态平衡和高原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是国家生态安全战略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乃至亚洲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

  我省是水土流失严重较为严重的省区之一,全省水土流失面积达35.1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49.1%,作好青海水土保持工作,不仅关系青海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还对大江大河中下游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的促进作用。一年来,全省水利部门以保护“中华水塔”生态安全为己任,直面我省水土流失面广量大、水土保持投资严重不足、治理速度缓慢、重要水源地的水生态环境恶化加重等主要问题,以实施“生态立省”战略为切入点,进一步树立生态优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立足“四个发展”的目标及“四区两带一线”区域发展战略,统筹推进东部黄土丘陵沟壑区、三江源地区、环青海湖地区、祁连山水源涵养区和柴达木盆地水保生态建设。全年投资1.36亿元,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52.94平方公里。实施小流域治理、淤地坝工程、坡耕地改造、基本口粮田建设、生态修复等水保重点项目12项。综合治理小流域11条,建成淤地坝11座,实施基本口粮田建设7.9万亩,整治坡耕地2.5万亩,完成封育保护面积3000平方公里。在湟水全流域集中开展水环境综合治理,重典整治工业污染、垃圾和违规采砂洗砂,维护湟水健康生命。通过分区分类开展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推进了实现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维护的步伐,对于创建人水和谐、山川秀美、可持续发展的高原生态文明环境产生的积极的促进作用。

  我省东部河湟流域山大沟深、土地贫脊、水土流失比较严重,其中浅山干旱山区土地面积327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40%左右。浅山干旱地区自然条件差,农田难以灌溉,群众生活十分贫困。省水利厅将实施“生态立省”战略和践行“水利为民”宗旨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小流域综合治理作为农田水利建设和水保生态治理的重中之重,按照“治理与保护并重”的原则,遵循“科学治理、建管并举”的思路,加大了对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力度。年内正式启动了浅山干旱地区水利综合治理工作,实施了互助县西山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建设,通过加强对浅山干旱地区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为我省东部地区小流域治理水土流失、山地变梯田改造,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加快地方经济发展开辟新的途径。

  一年来,全省水利改革发展取得了积极进展。我省在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方面迈出了可喜步伐,《青海省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建立与实施方案》编制全面启动,柴达木地区初始水权制度有序推进,《青海省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通过省人大常委会一审,青海省水资源信息管理系统一期工程投入运行,集中开展了全省水资源保护监督检查、重点水功能区水资源质量监测和河湖排污口核查。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稳步推进,以县、乡镇或小流域为单位的水利管理中心站组建工作全面启动,继续加大了对防汛抢险队、抗旱服务队、乡镇水利站、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的财政扶持力度。累计投入财政资金420万元,重点扶持了82个农民用水户协会建设,累计在全省26个县(市)建立农民用水户协会191个,协会专职管理人员2203人,参与农户30.37万户,人口119.49万人,管理灌溉面积137.8万亩。积极推进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明确了责任主体和管护责任,深化了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同时,严格按照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的总体部署和时间节点要求,有序推进水利普查各项工作,完成了全省普查对象清查阶段各项工作。

  渠系纵横,滋润三江源头;库坝棋布,泽被河湟谷地。“十二五”开局之年,青海水利工作已然在三江源头风正帆悬蓄势而发。相信乘着中央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东风,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各地合力推进,一个不断完善的水利保障体系必将为青海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更为强劲有力的基础支撑。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