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成都市加大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保护力度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成都日报  点击数1101  更新时间:2012/4/16 22:51:53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成都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要搞生态搬迁,打造湿地成都创新城市水源地保护方式……15日,中华环保世纪行新闻组一行对我市饮用水源保护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据悉,成都市通过系列保护措施,重拳出击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实现了中心城区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

  一级保护区水源将“零污染”

  绿树参天,碧波环绕,站在成都自来水六厂的取水口边,清澈的徐堰河水从上游滔滔而来……郫县作为成都市最大的饮用水源保护区,承担着保障成都主城区饮用水源安全的重大责任。为了进一步加强饮用水源保护,成都从今年起,由市级财政每年安排郫县6000万元的专项资金用于饮用水水源保护的相关工作。而对这一饮用水水源保护的新机制,中华环保世纪行新闻组一行给予了高度评价。

  这6000万怎么用?其中三分之一都将用来发展生态有机农业。郫县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郫县将从这笔专项经费中划拨2400万,用于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有机农业的发展。负责人坦言,郫县有60多平方公里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其区域内5万多农民如何实现稳定增收,成为了饮用水源保护成败的关键。为此,我们将大力发展饮用水源保护区内的生态有机农业,与农民增收相结合,促进水源保护和经济发展“两不误”。“目前,我们已经引进了一批有机农业的龙头企业,通过他们来带动保护区内的老百姓发展有机农业,致富增收。”负责人介绍说,我们有机农业的锁定目标首先放在了优质粮油、有机蔬菜和花卉苗木等方面。

  在此基础上,下一步,郫县还将对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内的居民,实施分期、分批地生态搬迁,让他们进行集中居住。同时通过有机农业的发展,解决他们搬迁之后的后顾之忧。从而让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内,真正实现水源“零污染”。

  为湿地保护模式亮“高分”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的水源咋保护?我市创新城市水源地保护模式,打造湿地来涵养水源。芦苇随风飘荡,岸边水杉挺拔矗立,池塘里白鹭齐飞……走进云桥湿地,好一幅川西平原的特色景象。据了解,云桥湿地的打造,是将原有湿地进行进一步恢复,通过乡土树种和湿地植物的补充栽植,水源的补充与蓄积,让这里的植被得到很好恢复,动物得以有相对隐蔽的栖息环境。

  目前,云桥湿地已经初具天然湿地的多重功能,据调查统计,云桥湿地周围林地现有野生植物超过110种,包括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楠木和金荞麦。同时,野生脊椎动物共计112种,其中不乏中国特有或独具成都特色的动物,比如陵吻暇虎鱼、四川狭口蛙、池鹭、黄缘萤等。“预计继续经过2年的恢复,云桥湿地将形成相对完整的水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今后,这里也将成为展示四川西部平原独有的生物多样性景观和成都市优质水源地基础的一个平台。”负责人介绍说道。

  据了解,这是全省首个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域内的湿地,而这也是一种创新的水源地保护方式。对此,中华环保世纪行新闻组的成员纷纷亮出“高分”。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通过湿地这样一种保护模式,对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排放的生产生活污水进行净化,最终达到水源涵养的功能。

  饮用水源地水质全天监控

  据了解,成都境内有大小河流150余条,总长约1800公里。目前,全市共有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141个,其中县城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22个、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119个。而成都的饮用水源保护工作,也一直走在了全国前列,不仅严把入门关,凡与饮用水源保护相冲突的项目全部一票否决,同时,我市还形成了全市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测体系。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我市在自来水六厂取水口及上游建设了6个水质自动监测站,全天24小时监控水质状况,实现了中心城区主要饮用水源地水质全时段连续自动监测监控,中心城区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实现100%。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