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粤港供水逾五十载 东江源区盼生态补偿 |
作者:洪若琳 文章来源:时代周报 点击数1614 更新时间:2012/8/3 4:03:44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
本报记者 洪若琳 2011年12月5日,香港和广东签订了第九份供水协议。 尽管坊间对香港购水模式和购水量的意见不一,但港府仍没有对原定计划作过多改变。这第九份协议的年限从2012-2014年。 根据新协议,这三年,香港将分别向广东省缴付35.387亿元(除注明外,文中数据均为港元)、37.433亿元和39.593亿元,作为购买东江水的费用。 上世纪60年代,东江开始供水香港,第一份粤港供水协议签订于1960年,时至今日已逾50年。这期间,供应给香港的东江水水量随人口变化递增,港府的购水金额也在逐年上涨,东江水至今仍是香港用水的主要来源,占港岛用水量的70%以上。而香港方面对东江水的用水需求,更是计划至2030年。 不过,近年来,香港方面对东江水质安全以及未来用水状况的担忧正在加重,被誉为“政治水、经济水、生命水”的东江,正经受着各方考验。 广东社科院珠江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成建三一直在做水环境生态补偿机制的课题,在接受时代周报采访时,他坦言,对广东省的受水城市而言,能否争取到用水指标是最重要的,“东江水是免费供给几个受水城市的,可香港用东江水,却是要付钱的。” 香港水务署的公开资料显示,为避免东江原水免受污染,督促其保护东江水源,香港特区政府曾向广东省提供了23.64亿元的免息贷款。 东江水源所在地的江西省,仅有的跨省补偿机制,是从企业层面入手的。2005年出台的《东江源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实施方案》明确,从2006年开始,由前身为广东省东江—深圳供水工程管理局的广东粤海集团,每年从东深供水工程水费中拿出人民币1.5亿元,交付上游的江西省寻乌、安远和定南三县,用于东江源区生态环境保护,“用企业的名义补贴,比政府主动承担要容易操作一些。”成建三评价。 虽然香港购水给广东省带去了经济效益,但对水源地的回馈却较少。在成建三的课题报告中,以东江上游水源地河源市为例,为保护水源,近6年来,河源否决了400多个总投资650多亿元的工业污染项目。 “河源理应在东深供水工程的效益贡献的收益中占据一席之地,但是数十年来,河源并没有从东深供水工程中得到任何直接的收益。”成建三说。 而作为“东江源头第一县”的江西省寻乌县,是年财政收入仅2个多亿的国家级贫困县,近年来,寻乌同样花费巨大代价做了植树造林、河流治理、生态移民等工作,还放弃了一些投资项目,停止了采矿权审批,矿业也停产整顿。 对这一点,成建三觉得颇不公平,他呼吁启动中央层面的生态补偿机制。江西省环保厅副厅长雷元江在今年全国两会上,也建议尽快出台国家层面的生态补偿条例,把江西东江源头区域列入全国生态补偿机制建立的试点区域,并给予财政转移支付的支持。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