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无锡治水"河长制" 确保太湖连续5年安全度夏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科技日报  点击数953  更新时间:2012/8/3 10:53:42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太湖是无锡重要的饮用水水源地之一,进入7月以来,无锡地区连续的雷暴雨、高温天气等,令人不得不再一次关注这座城市的供水“安全”问题。

  近日,记者从无锡市政府有关部门获悉:今年上半年,太湖无锡水域水质总体稳定,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稳定达标。目前,全市充分利用水、陆、空、天“四位一体”的定时、在线、快速、全天候的监测体系,正在对太湖无锡水域全面开展水华预警监测,并积极完善蓝藻打捞、湖泛处置机制,全力确保太湖连续第5年实现安全度夏。那么,近年来,无锡是如何确保城市供水“安全”?

  面对巨大“压力”决不回避存在问题

  “一定要把‘坏事’变成‘好事’。”这是几年前无锡市委一位主要领导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说的一句话。 

  2007年5月28日,由于无锡段太湖蓝藻大面积暴发,南靠太湖的无锡水源水质恶化,发生了一场 “太湖水危机”事件。一时间,全国媒体聚焦太湖、关注无锡!

  “太湖水危机”,令无锡人在惊醒中反思……“既有自然因素,更有人为因素,表现是湖水水质被破坏,根子实际在岸上,经济增长,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必须建立科学治太的长效机制。”

  在记者的记忆中,无锡市委市政府面对巨大“压力”,痛定思痛,决不回避存在问题,一场声势浩大的治理太湖保护水源“6699”行动,迅即在全市城乡进行。

  行动之一,建立六大机制(监测预警机制、调水引流机制、应急处理机制、协调联动机制、公众参与和信息公开机制和考核监督机制)。

  行动之二,实施六大应急对策(自来水水质强化处理、打捞和阻挡蓝藻、调水引流、人工增雨、地下水补充、净水保供)。

  行动之三,建设九大清源工程。

  行动之四,落实九大治污措施:关闭规模以下化工生产企业;明确和严格入湖排污口封堵、截污和水质功能区断面达标;整治和取缔所有直接向太湖排污的船舶和临湖经营场所;所有乡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和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撤除太湖一级保护区内畜禽养殖场等九大治污措施。

  建立领导督办问责制破解水污染困局

  河长制,是无锡在实践探索中首创的一种“治水模式”。

  2007年8月,无锡各级通过深入组织开展《如何破解水污染困局?》的大讨论,进一步清醒地认识到,治污决不能“治表”,关键要“治根”;治污决不能求“短期”,关键看“长期”。如何“治根”?

  当年,《无锡市河(湖、库、荡、氿)断面水质控制目标及考核办法(试行)》文件出台。事实上,这份文件成为目前无锡推行河长制的起源。

  记者了解到,河长制,即由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担任“河长”,负责辖区内河流的污染治理,是从河流水质改善领导督办制、环保问责制所衍生出来的水污染治理制度。

  现任无锡市副市长朱爱勋,他不但是一位“河长”,更是这种“治水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者之一。当年,他还在锡山区担任党政主要领导。

  “作为第一责任人的‘河长’,要对所负责河道范围内的水生态、水环境持续改善和断面水质达标负领导责任。而河道水质的考核得分,被确定为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对考核得分靠后,且所属河道水质恶化的责任人,严格实行‘一票否决’。”朱爱勋曾在接受科技日报采访时对记者说。

  当时,无锡有着1284条河流的“河长”。同时,还把全市划分为4172个片区,由“片长”牵头负责对每个片区的不规范排水行为逐一开展整治,力争用3年左右时间实现污水全接管。

  有其他亲历者告诉记者,对于无锡推行河长制,当初曾有着不同的声音……也有人担心这是不是在做秀,是不是走形式?也有人担心,“河长”都是党政主要领导,他们能有多少时间用心于所辖河湖的污染治理?

  然而,这些质疑,很快随着“河长上岗,水质变样”的现实,而逐渐消除。这是无锡各级党委、政府牢牢抓住了治污的源头、管理的源头和责任的源头而取得的。

  几年来,1284位“河长”,他们从一上岗,就在认真调研基础上,制定出 “一河一策”的水环境综合整治方案。

  全市在“河长”们的组织下,坚持实施科学治水,广泛开展了排污口封堵、岸线规整、清除淤泥、生态修复等有力措施,使无锡市境内的所有入湖河道断面水质,消除了劣Ⅴ类水质。

  河道水质的改善,有效推进了太湖治理工作的开展。至今,连续4年实现了城市饮用水的安全供应,出厂水质达到或优于国家规定的106项指标要求,年综合合格率达100%。

  大力采用先进技术实时防控饮用水源

  咬定青山不放松。

  近几年来,该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前所未有的重视程度、投入力度、推进速度,全面落实太湖保护治理各种措施,坚持做到基础设施投入力度不减,污水治理工程项目不减,先进技术应用不落下,实时监控决不松懈。

  特别是近年来,无锡充分发挥新兴产业集聚优势,大力采用先进技术和创新成果实时防控饮用水源,成为又一条成功的经验。

  记者来到无锡杨湾藻水分离站,在二楼指挥控制室大屏幕上,清晰地看到一个绿色的小圆球正在不停转动……

  “这是安装在太湖锦园监测点的水质传感器正在报警。我们通过这些感知节点,不仅在大屏幕上可以看到太湖监测水域的画面,点击各个呈现绿色的感知点后,还能了解这个点的温度、pH值、氨氮等近40个指标,全天候监视着太湖蓝藻。”这里的工作人员说。

  这套蓝藻湖泛智能监测预警及蓝藻打捞处理智能管理调度物联网系统,是无锡政府结合物联网技术应用,在太湖治藻护水工程的首个成果化示范项目。

  “感知节点,就是我们的‘千里眼’和‘顺风耳’。现在,一旦发生了蓝藻集聚,负责蓝藻打捞人员的手机马上就会显现出蓝藻的集聚地点、集聚时间和集聚密度等信息。而负责蓝藻打捞的打捞船、车辆以及运藻船等也会在第一时间到达湖区打捞。物联网技术在有效预警太湖蓝藻暴发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无锡市环保局有关领导说。

  目前,无锡已在五里湖、梅梁湖、贡湖和宜兴沿岸等水域,建成近百个水质自动监测站,结合陆上屏控及环境卫星遥感,形成太湖水域“三位一体”监测体系。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