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浅议我国湖泊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思考
作者:谭飞帆等  文章来源:水利科技与经济  点击数11924  更新时间:2012/8/13 22:21:40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摘要] 湖泊作为人类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在国家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然而,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人类对湖泊资源掠夺性开采和开发已经对湖泊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导致了湖泊现状十分严峻,如湖面萎缩、水质恶化、生态功能退化、资源急剧减少等。针对我国湖泊的现状分析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并提出了有针对性和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包括强化思想认识、完善湖泊立法、改革管理体制、加强群众参与等。

[关键词] 湖泊现状; 问题; 原因; 对策措施

[作者]谭飞帆 王海云 肖伟华 李彦军 何鹏

[中图分类号] X171. 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7175(2012) 04-0057-04

Talk about Lakes Pres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 Thought in China

TAN Fei-fan1WANG Hai-yun1XIAO Wei-hua3LI Yan-jun2HE Peng23

Abstract: Lakes as human a precious natural resourcesin the country's economic and soci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Howeverdue to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the industrializationthe urbanization an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human resources of lake predatory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lakes have caused serious damageleading to the lakes present situation as grim. Aiming at the analysi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lakes behind the deep reasonand bring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and constructive opinions and Suggestions.

Key words: lakes present situation; problem; reason; countermeasures

湖泊可以简单定义为四周陆地所围之洼地,与海洋不发生直接联系的静止之水体。然而湖泊也是一个以水面、湖岸带以及湖泊流域为区域,以水为纽带所构成的自然、社会和经济相互渗透的一个相当复杂的系统[1-2]。我国湖泊众多,形态各异,分布较为广泛,全国湖泊主要可以划分为五大湖区,见图1

1 我国湖泊分布图

我国湖泊因地质构造、地理位置各异,特点也各不一样,五大湖区的特点分别为:

东部平原湖泊大多因为河流水系演变与海岸线变迁而形成,水源补给丰沛,多数大中型湖泊淤积严重,人类活动对湖泊水量水质影响严重。

蒙新高原湖泊大多为构造成因湖泊和洼地积水湖泊,补给为降水与冰雪融水,湖泊蒸发强烈,湖泊咸化甚至干涸,人工影响入湖水量强烈。

云贵高原湖泊大多为断陷湖泊,岩溶湖泊和火山湖泊,水源补给丰富,水资源年际变化小,人类活动对部分湖泊水量水质影响较强。

青藏高原湖泊大多为盆、洼地积水湖泊和冰川或堰塞湖,水源补给小于蒸发,湖泊干化明显,冰雪补给为主要补给形式,人类活动影响较小。

东北平原山地湖泊大多为洼地积水、河成湖或火山堰塞、火口湖,水源补给比较丰富,湖水封冻期较长,人类活动对部分湖泊水量水质影响较强[3-5]

1 我国湖泊现状

在全球气候变化环境下和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的背景下,我国湖泊被大量不合理开发,盲目地围垦、取水、围网养殖、筑堤修坝、排污等,造成了湖面不断萎缩、水质恶化、水生动植物大量死亡、生态功能急剧退化等非常严重的状况。

1. 1 湖面萎缩

在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双重作用下,一些湖泊出现了水位持续下降、集水面积和蓄水量不断减小的现象,有的湖泊甚至干涸。根据《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的数据显示,1950 年以来,全国面积大于10 km2635 个湖泊中,目前有231 个湖泊发生不同程度的萎缩,其中干涸湖泊89 ; 湖泊总萎缩面积约1. 38 × 104 km2 (含干涸面积0. 43 × 104 km2 ) ,约占现有湖泊面积7. 7 × 104 km2 18%,湖泊储水量减少(不含干涸湖泊) 517 × 108 m3。全国天然陆域湿地面积共计减少约1 350 × 104 hm2,减少了28%,其中由于围垦开发造成的天然湿地面积减少约占81%

1. 2 水质恶化

我国湖泊水质进一步恶化,水体富营养化问题严重,一些湖泊出现水华暴发、水体缺氧等现象,不少湖泊水质已沦为Ⅴ类或劣Ⅴ类。根据《2008 年中国水环境状况》的数据显示,28 个国家控制重点湖() 中,满足Ⅱ类水质的4 个,占14. 3%; Ⅲ类的2 个,占7. 1%; Ⅳ类的6 个,占21. 4%; Ⅴ类的5 个,占17. 9%; 劣Ⅴ类的11 个,占39. 3%,主要污染指标为总氮和总磷。在监测营养状态的26 个湖() 中,重度富营养的1 个,占3. 8%; 中度富营养的5 个,占19. 2%; 轻度富营养的6 个,占23. 0%。在2007 年调查统计的43 个湖泊中,有27 个湖泊处于富营养化状态,其中太湖、巢湖、滇池等12 个湖泊处于重度富营养化状态,一些水域也因此失去了其资源属性而无法利用。

1. 3 生态功能退化

湖泊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然而由于强烈的人类活动,包括围垦、修建大量水工建筑、滥捕滥捞、放牧、割草等,不仅导致一些湖泊环境的恶化,严重制约着资源潜力和功能的发挥,而且也使生物多样性遭受到严重的损害,湖泊生态功能严重退化。一些地区对湖泊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例如盲目围网养殖和过渡养殖,引进威胁地区生态平衡的新物种等,破坏了湖泊生态系统平衡。湖区植被衰退,泥沙淤积,湖周土地沙化,湿地严重萎缩,生物栖息地减少,导致了湖泊生物多样性锐减,湖泊系统急剧退化,严重威胁着周边地区生态安全。

1. 4 资源急剧减少

随着人口的增加、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也不断增加。发源于山区的河流流经山前绿洲,被人类截流灌溉农田、发展工业和提供城市与农村生活用水,而排入下游湖泊的水量逐渐变少,使得尾闾湖泊丧失维持湖泊水量平衡的基本水源量而导致湖泊干涸,结果是地下水位下降、绿洲消亡、土地沙化、沙尘暴肆虐,人类面临生存环境的极端恶化。在东部地区,人类对湖泊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也成为导致湖泊环境问题的重要因素。如围垦、围网和围堤养殖、筑堤修坝建闸而破坏湖滨湿地以及割断湖泊与大江大河的水力联系等等。

2 存在的问题

2. 1 思想认识严重偏差

对于我国湖泊资源的开发利用,在思想认识上出现了很大的偏差,很多人认为湖泊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发展经济就理应付出资源和环境的代价,不管是盲目围垦种植、围网养殖、滥捕滥捞、随意修建渠道引水、污水的排放等等,都是人们在思想上陷入了误区,运用了一种掠夺性和毁灭性的方式,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在过去的30 年中,更多地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角度,试图通过分割的手段,单独解决湖面、湖岸以及流域的各种湖泊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问题,而没有认识到湖面、湖周及其湖泊流域之间的一致性,没有认识到湖泊、流域之间紧密的水文水资源联系,以及其中的生态系统之间的紧密联系[7]

2. 2 法律法规体系不够健全

湖泊管理对于我国还是一个新生事物,至今,我国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湖泊管理的法律法规,从而导致我国湖泊管理上出现盲区。甚至会出现法律真空,导致在某些情况下法律法规管不了,而有些时候又出现了法律的交叉重叠,导致适用法律条文不明晰、不好管。

我国个别地方出于具体管理需要出台了一些地方湖泊管理立法,如云南省按照“一湖一法”出台了九大高原湖泊的地方保护立法,江苏省出台了《江苏省湖泊保护条例》等。但从法律内容和管理措施上反映,这些办法更多的只是现有管理制度的重复,没有建立特定的、具体的针对湖泊特点的管理措施。同时,这些管理制度偏重于单个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活动的管理,而对湖泊水域及湖泊流域的管理关注不足,从而加剧了湖泊的开发利用和保护问题[6]

2. 3 管理体制、措施不尽合理

管理体制上亟待改革和完善,在制度设计上,由于湖泊不同于其他水域的特点,这些已经建立的管理制度偏重于“线状”水域管理,而不能充分体现和结合湖泊的“面状”特点,从而导致这些通用的水域管理制度在应用于湖泊管理时,存在严重的“线面不同”问题。湖泊管理“分级、分部门、分地区管理”的模式存在着管理上的分割性,上下级之间、部门之间、地区之间协调不够,即形成了“多头管理,各自为政”的现象。水产、渔政、林业、交通、环保、水利、公安等10 多个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管理,体制不顺,条块分割,管理权责极不明晰[7-10]

各政府职能部门在具体的管理上,存在着“水面陆地分散管理,水量水质分别管理,湖岸湖心不同管理,物理、化学和生物单独管理”的问题。湖泊是一个综合的生态系统,通过水力联系以及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湖泊将水面和陆地、水量和水质、湖岸带和湖心紧密相连,因而在具体管理措施上,也需要采取综合的管理措施,最重要的是以湖泊流域为整体进行综合管理,分散、分别和单独的管理模式必然导致湖泊开发利用和保护问题。

2. 4 人民群众参与不足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推动者。然而我国湖泊的管理局限于政府职能部门,缺少了人民群众的广泛和积极参与,政府部门没有充分调动人民群众保护湖泊环境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没有建立起群众参与湖泊保护的机制和民意反馈的渠道,导致了管理上费力却没有效果的局面。如果这一情况仍然不给予充分的考虑,湖泊的管理和保护仍然会十分的艰难。

3 对策措施

3. 1 政策层面的措施

3. 1. 1完善湖泊立法

从湖泊管理立法的角度出发,从国家层面和地方层面都应该给予更足够的重视,尽快组织相关专家进行科学的论证和起草立法工作,对省一级的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修订和完善,进一步明确各湖泊管理局的法定地位。建立和健全我国湖泊管理和保护的法制体系,真正做到湖泊管理有法可依,法尽其用。

3. 1. 2改革管理体制

积极探索有效的湖泊管理模式已经迫在眉睫,在进行湖泊规划、行政管理体制以及行政执法管理体制改革中,整合林业、环保、规划、渔业、水利等部门的力量,找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湖泊保护与管理的措施。要实现湖泊的统筹保护,还必须建立合理有效的运行机制,从政策法规、方法制度、人员队伍、科学技术等各方面予以完善,为水行政主管部门实现对湖泊的有效管理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7],从而才能更有效地管理好湖泊资源。

3. 2 技术层面的措施

3. 2. 1实施调水工程

针对有些湖泊水量减少严重、水质长时间的富营养化难以自净这一情况,积极组织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开展调水工程的可行性论证和环境评价。充分考虑跨流域调水的方案,从别的流域引入清洁水体对受污染湖泊的水进行水体置换,而且应该建立起长效机制,以达到补水和净化受污染湖泊水体水质的目的[10]

3. 2. 2进行水体污染的治理

积极进行湖泊水体污染治理的相关工作,并开展相关的科学研究,采用有效的手段对湖泊水质进行改善。

同时运用生态修复的方式来改善受污染的水质,引入外来系统,包括净水微生物、植物、食浮游植物的动物、草食性鱼类、肉食性鱼类、底栖动物等。在各营养级之间保持适宜的数量比和能量比,建立良好的生态平衡系统,从而达到去除有机物、无机盐、藻类、细菌等污染物的目的。利用先进的水培蔬菜种植方法进行生态种植,也能吸收水体中的营养物质,达到净化水质清洁水体的目的。

3. 3 宣传层面的措施

3. 3. 1强化思想认识

每一个人都应该进一步强化思想认识,在充分意识到湖泊资源的有限性及湖泊、流域之间存在紧密的水文水资源联系后,真正运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实践,全面、综合地解决湖面、湖岸以及流域的各种湖泊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问题,在开发利用湖泊资源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时刻着眼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运用可持续的发展模式,使湖泊能够长期、持续、健康的存在。

3. 3. 2加强群众参与

恢复湖泊优良的环境和实现湖泊有序高效的管理,没有人民群众的参与是绝对实现不了的,建立和健全公众参与机制至关重要。要提高全社会对湖泊保护和管理重要性的认识,通过大众传媒、广告等一系列的宣传和讲解活动,让公众真正认识到湖泊保护跟自己是有切身利益关系的。让群众主动地改变过去盲目、粗放型地开发利用湖泊的模式,合理有序地利用湖泊资源,杜绝盲目围垦、滥捕滥捞、随意排放污水现象的发生。

4 结论

从湖泊管理的角度,由于湖泊及其流域之间的水循环及随之相关的自然、社会和经济系统之间的密切联系。开展湖泊管理,必须以湖泊及其流域为研究对象,研究湖泊——流域相互作用,从而在微观尺度上揭示水陆界面过程和物质输移规律; 在中观尺度上理解水陆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演变过程与机制; 在宏观尺度上定量区分自然演变、人类活动和全球变化对湖泊——流域系统的影响。

纵观我国湖泊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我国湖泊开发、利用和保护问题的主要症结在于能不能妥善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经济发展与湖泊资源环境保护的关系、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的关系[11-12]。因此,面对我国严重的湖泊开发利用和保护问题,面对我国薄弱的湖泊管理,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快速转型时期,我国必须加强湖泊管理,完善和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湖泊管理制度,加强湖泊开发、利用和保护,促进湖泊生态系统有效发挥功能,实现湖泊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和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曹建廷,王苏民. 东部平原地区湖泊资源持续利用问题与对策[J]. 科技导报,2000(6) : 60-62.

[2] 王学雷,吴建农,王慧亮,等. 湖北省湖泊保护与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人民长江,200940(19) :10-12.

[3] 王苏民,窦鸿身. 中国湖泊志[M]. 北京: 科学出版社,1998. 1-176.

[4] 李春卉,张世涛,叶许春. 云南高原湖泊面临的保护与开发问题[J]. 云南地质,200524(4) : 462-470.

[5] 赵志凌,黄贤金,钟太洋,等. 我国湖泊管理体制机制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 经济地理,2009(1) :74-78.

[6] 黎国胜. 对湖北省大型湖泊治理的思考[J]. 中国水利,2008(15) : 16-17.

[7] 汤正军,樊旭. 高邮湖、邵伯湖管理体制研究[J].江苏水利,2006(9) : 22-23.

[8] 程晓冰,石秋池,黄利群. 湖泊水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对策[J]. 中国水利,2007(9) : 41-43.

[9] 郑小明. 鄱阳湖湿地资源保护的法律思考[J]. 求实,2006(12) : 86-87.

[10] 杨玉川,罗宏,张征,等. 我国流域水环境管理现状[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54(1) : 20-24.

[11] 姜加虎,黄群. 洞庭湖生态功能区划分与管理对策[J]. 湖泊科学,200416(2) : 157-162.

[12] 张振克,王苏民,吴瑞金,等. 中国湖泊水资源问题与优化调控战略[J]. 自然资源学报,200116(1) :16-21.

[作者简介]

谭飞帆(1984-) ,男,湖南郴州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水资源及水利水电工程方面的研究;

王海云(1956-) ,男,湖北宜昌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水资源及环境保护方面的研究;

肖伟华(1981 - ) ,男,湖南永兴人,工程师,博士,主要从事水资源合理配置、水资源保护与管理、水环境系统模拟与规划等方面的研究;

李彦军(1957-) ,男,河北沧州人,教授,研究方向为水工混凝土结构试验及理论计算;

 何鹏(1986-) ,男,四川广元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水资源及水环境综合调控方面的研究.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