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中国最大淡水湖面临缺水之忧
作者:郭远明 吴…  文章来源:新华网  点击数1207  更新时间:2012/8/26 23:05:59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新华网南昌8月26日电(记者郭远明 吴锺昊 杨慧)尽管中国最大淡水湖鄱阳湖目前还处于丰水期,但位于湖边的江西星子县南康镇大塘村渔民张秋林却看到湖水在急剧减少。

    水文部门实时监测显示,鄱阳湖水位从今年最高的8月13日19.65米直线下降到8月26日8时的17.71米,十几天时间水位掉落近两米,目前还在快速下降中。张秋林说,类似的情形已在湖区重复了约10年。

    2011年,鄱阳湖出现历史罕见的汛期大旱,大片湖床成为大草原。张秋林告诉记者,去年的历史大旱让鄱阳湖出现了严重的生态危机,干涸的湖床导致渔业资源迅速枯竭,渔民无鱼可捕。

    在此间召开的首届中国(九江)鄱阳湖国际名湖友好交流大会上,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所所长王浩的研究证实,进入本世纪以来,特别是2003-2008年,鄱阳湖出现连续枯水年,年平均天然径流与多年平均相比减少232亿立方米,减少幅度达15%。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类似的极端枯水年出现的频次可能加快。

    鄱阳湖面临缺水之忧主要表现为湖区连续枯水年持续时间长;湖区枯期提前,持续时间增加;水质呈逐年下降趋势;枯水期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生态系统退化等方面的水安全问题。

    王浩表示,随着三峡及长江上游水库运行,江湖关系发生变化,长江干流冲刷、水位下降,鄱阳湖水位降低,出流加快,蓄水量减少,湖区提前进入枯水期,枯期时间延长。预计三峡水库运行30年,将导致鄱阳湖湖口多出流水量35亿立方米,相当于把鄱阳湖的枯水季节提前了1个月。

    鄱阳湖面临的缺水之忧,让水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江西省水文部门的统计显示,上世纪80年代鄱阳湖水质以I、II类水质为主,平均占85%;进入21世纪,湖区I、II类水仅占50%,水质下降趋势明显。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鄱阳湖枯水期水位低、水环境容量小,水体自净能力下降。

    针对鄱阳湖缺水之忧引发的水安全问题,生态专家、江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胡振鹏说,江西采取了限制湖区开发,发展循环经济,治理周边小流域等措施,减少人为活动的污染影响,探求鄱阳湖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全球自然基金会理事长、世界生命湖泊网执行主席玛丽安认为,中国对鄱阳湖已有较深入的研究,知道其面临的处境和原因,现在应变革水资源管理模式,从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转变,注重行政管理向综合管理转变。通过对现有水利工程的配套、挖潜、改造,提高水的利用系数,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枯水年枯水期的水资源供需矛盾。根据统计,鄱阳湖区周边总节水潜力为每年25.6亿立方米。

    王浩认为,在鄱阳湖入江水道兴建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采用合理的运行调度方式,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长江上游控制性水库对江湖关系的影响。

    但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建设有利有弊,利弊大小与枢纽工程的管理模式、水位调控原则、及鄱阳湖流域综合管理等密切相关。王浩建议,要研究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运行调度方式,优化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布局,水利枢纽建成的3-5年内,应开展适应性调度,加强鄱阳湖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

    鄱阳湖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也是国际重要湿地,年均入湖水量1483亿立方米,占长江流域径流量的15%左右,对长江中下游水环境和水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