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22日,清河北岸的一个排污口,污水“蠢蠢欲动”,洞口散发着恶臭。

清河北岸的一个排污口,紧贴排污口的是北京奥园高尔夫俱乐部。
污水处理厂设备“累病”了
“欢迎你们来我们这里参观污水处理厂,也欢迎对污水处理厂的运行和出水进行监督,但我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时候能让我们的设备喘口气?”顾剑告诉来参观的环保志愿者,现在厂里的很多设备都在带病运行,“你看那日处理10万吨的地方,机器都‘呜呜’响,显然不正常。” 顾剑介绍,清河再生水厂负责处理南到土城路;东到林翠路,即奥林匹克公园区域;西包括清华、北大;北包括回龙观部分地区的污水,总面积达150平方公里。2002年9月,清河再生水厂第一期投入使用,处理规模为20万吨/天,一期刚建成就发现每天来的污水量远大于20万吨,于是立即开建第二期,处理规模与一期相同,并于2004年底投入使用,这才基本解决了当地的污水处理问题。 然而,在接下来的10年里,清河再生水厂负责区域的城市化进程加速,人口大量涌入,顾剑介绍:“当时规划的时候,预计解决80万人口产生的污水,现在有290万人口,翻了3倍多,产生的污水量绝对会增长。” 此外,清河再生水厂不但承担处理污水的功能,还有防洪防汛的任务,“北京市要求每年5月30日开始准备防汛,我们实际上是5月20日就提前进入防汛状态。由于这个时期雨污特别多,如果雨水不抽走的话,马路会被淹,小区特别是小区的地下室也需保护。”顾剑说,厂里的抽升能力已经达到120万吨,也就是一天最多可以把120万吨水抽进来,输送到河道,“宁可河道涨了,也不能让城市淹了。”

清河北岸的一个排污口,配上了凉亭和栈道。
处理不了的污水被直排了
2008年,北京市在全国率先启动了城区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工程。污水经过深度处理变成了能用于工业冷却、农业灌溉、河道景观、园林绿化和各项市政杂用的再生水。原清河污水处理厂也升级为清河再生水厂,其中部分设施被改造为日处理能力10万吨的再生水工程。此外,2012年5月运行的第三期工程日处理能力15万吨,得出的再生水通过地下管道从退水口排入清河。“今年5月,第三期已经超负荷运行,达到每天18万吨的处理能力。” 目前,尽管每天的处理量保持在55万吨以上,但清河高峰期的污水来水量为每天50万吨至70万吨,之间的差距必然导致部分污水直排,“一般来水在65万吨左右,所以原来每天有25万吨直排,现在我们努力把处理量提高到60万吨,但这样也还有5万吨直排。”这从处理厂设置在八达岭高速路旁溢水口的变化可以看出来,以前这个口每天要直排污水10多个小时,现在溢流时间缩短到四五个小时。 据北京市水务局统计,目前,北京市污水处理率为83%。其中,中心城区96%,郊区57%。污水处理能力仍严重不足,每天排水高峰期,中心城区有约54万吨的污水直排入河,郊区则有约60万吨。对于不能处理的污水,顾剑说污水处理厂其实一直在超负荷运行,“如果一直这样下去,设备肯定受不了,万一出问题,到时候就不是几万吨污水没法处理的问题,而是几十万吨污水的问题。”

清河再生水厂厂长顾剑(红衣者)在向环保志愿者讲解污水处理过程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