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水位不断跌破历史极值 鄱阳湖缘何连年"喊渴"?
作者:李慧  文章来源:光明日报  点击数1275  更新时间:2013/11/26 14:22:16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江西省上饶市鄱阳县长山岛,干涸的鄱阳湖底。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曾描绘了鄱阳湖的美丽景色,然而水位不断跌破历史极值、村民饮水极度困难……如今,鄱阳湖正面临着衰竭的残酷现实。心痛之余,我们不免要问,那“一湖清水”去哪里了?挽救鄱阳湖,我们该做些什么?

  站在一望无际的草滩上,67岁的江西省山江湖区域发展中心研究员谭晦如怅然若失。循着齐膝的湖草走进这片草滩,随处可见板结龟裂的土地,草滩上被暴晒得裂开了壳的蚌类生物遗骸与呈焦干状的小鱼、小虾和小螺,成堆铺陈。眼前所见,不是内蒙古的广袤草原,而是号称“长江之肾”的鄱阳湖。

  现状:鄱阳湖“瘦”到最小

  这个月,枯水危机已经使江西省都昌县都昌水文站变成湖床中的一座“孤岛”,无法取水监测。都昌渔民袁国华在干涸的湖面,拿起一个贝壳,一脸无奈。沿着干涸的湖面往中心走了几公里,袁国华终于来到一条窄窄的水面。“你看,这哪里还有湖的样子,简直就是个小水沟啊。”

  “鱼米之乡”无鱼可捕,成了鄱阳湖10万渔民难言的无奈。更为严峻的是,由于缺水,当地居民生活用水已出现严重困难。

  鄱阳湖汇纳江西省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河“五河”等河流来水,各河来水经鄱阳湖调蓄后,于湖口注入长江。在历史上,鄱阳湖一直有它鲜明的“个性”。它将“洪水一片”和“枯水一线”两个对立词,集于一身。作为一个过水性、吞吐型的湖泊,鄱阳湖在洪水季节,烟波浩渺,在枯水季节,湖面萎缩,水束如带。正是这种时令性的水陆交替的特殊景观,为鄱阳湖的湖滩草洲湿地生态系统的发育,提供了良好的温床。但是在最近10年,这种看似有序的湖水涨落变更,却已经显现出异动。

  江西省科学院鄱阳湖研究中心副主任戴年华指出,江湖关系已经出现了一些新情况,从2003年以来,鄱阳湖的冬季枯水期已经在不断提前。江西省防汛抗旱办公室数据显示,目前,鄱阳湖湖区水位已创有纪录以来的历史同期最低值。“目前,鄱阳湖星子站水位已经跌破有纪录以来历史同期极值的8米大关,水域面积缩小至300多平方公里。今年,星子站枯水位出现时间也比1952—2002年平均水平提前了52天。”江西省水文局负责人接受采访时表示,据预测,未来一两个月,鄱阳湖水位很有可能继续下降。

  让人们感到更为焦急的,则是这种枯水期提前、枯水期持久的常态化。

  监测数据显示,1956年至2002年,鄱阳湖进入枯水期的时间大致为12月1日前后,2003年至2013年平均枯水期提前到10月27日。最近10年,星子站枯水期时间不断延长。即使是在2010年那样的丰水年,枯水期仍达到165天,一些年份连续低枯水位时间甚至长达254天。

  鄱阳湖是长江的“绿肺”,是世界重要湿地,占全球98%的白鹤、80%的东方白鹳和70%以上的白枕鹤都在此越冬。鱼类和江豚加剧死亡、湿地植被生态系统退化、候鸟觅食困难……如今,干旱正在使鄱阳湖生态遭受严重破坏。由于湿地干枯,近几年来鄱阳湖越冬的候鸟急剧减少,已经从往年的100万只减少为50万只左右。

  原因: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

  鄱阳湖水位为何连续数年持续走低,是自然原因还是人为因素导致?

  专家表示,鄱阳湖低枯水位呈现常态化趋势,有自然条件的影响,也有人为因素的作用。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所所长王浩向记者分析说:“鄱阳湖缺水有三个原因:一是由于水文周期的影响,2003年—2012年间,‘五河’来水量比1956年—2002年多年平均情况减少了99亿立方米;二是湖区灌溉、生活用水10年来增加五六十亿立方米;三是长江三峡等上游水库群建成后,拦蓄洪水造成泥沙存库,清水下泄冲刷河道,将鄱阳湖口长江河床冲深约20厘米,这样又导致鄱阳湖水下泄入江约33亿立方米。”他还表示,相对于水文周期性变化因素而言,用水增加及长江上游水库群的影响将是趋势性的,且不断加剧。

  专家指出,鄱阳湖湖水主要依靠鄱阳湖流域地表径流补给,湖水位的高低则主要受长江干流湖口站水位顶托制约。当长江水位高时,长江水顶托湖水,鄱阳湖水域变大;当长江水位低时,鄱阳湖水被长江拉空。近10年出现的枯水,多是湖水被拉空所致。

  《长江流域综合规划》数据显示,长江上游干支流主要水库共29座,防洪库容合计530亿立方米。这些水库群在汛后集中蓄水运行,长江干流宜昌以下河段水位不断降低,长江低水位又拉空了鄱阳湖,造成鄱阳湖秋季水位不断降低、水量大幅减少。

  从长远看,长江上游水库群的清水下泄,将对长江干流中下游河床持续冲刷,鄱阳湖的枯水位将长期存在,长江中下游的枯水情况将会不断显现。

  除了自然原因,长江上游来水偏少、清水下泄之外,人为因素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值得深思。戴年华分析,鄱阳湖过去曾经历的无序采砂,将鄱阳湖部分湖滩拓深了,加上连续几年的航道整治,将中小流量段的水位变低了。还有入江水道段的沿程冲刷,都是低水位的重要原因。当鄱阳湖水位高时,这种负面影响还不是很明显,而在秋冬季水位较低时,这种叠加效应便会显现。

  对策:科学化解鄱阳湖缺水之困

  干旱面前,“控水”再次成为江西最为关注的议题。

  为解决鄱阳湖干旱缺水问题,2002年,江西省提出在鄱阳湖口建设一座大坝的设想。然而,这个构想一提出就引起来自各方的争议。不少人担忧,建坝会影响水质,影响鱼类洄游,造成湖区生态的进一步恶化。

  在这种争议中,江西将建“坝”的思路调整为建“闸”。“自此,我们的理念调整为调枯不控洪、建闸不建坝、拦水不发电、建管不调度、江湖两利、动态调控。”江西省鄱阳湖水利枢纽建设办公室一位负责人说。

  “由于水闸开闭灵活,洪水期的时候,洪水照样进来,枯水期我们把洪水留一部分来用,把本来是白白流掉的水,留下来。而这个闸建起来,鄱阳湖一年交换20多次水,半年是敞开的,水该怎么走就怎么走。”该负责人介绍说,“鄱阳湖整个闸由64个闸门组成,在这些闸门敞开的情况下,就相当于建了一座桥。针对鱼类和河豚洄游,都专门邀请专家做了课题,进行了科学的设计以最大限度保护湖区生态。”

  “水资源管理不要割裂划片,要建立长江流域大型水库生态调度机制,何时放水,何时蓄水要有一个统一调配机制。”王浩说,同时,要研究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运行调度方式,优化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布局,水利枢纽建成的3~5年内,应开展适应性调度,加强鄱阳湖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

  戴年华建议,还要加强鄱阳湖生态管理和保护,加强采砂管理、严格控制捕捞总量,减少人为因素对鄱阳湖生态的破坏。(李慧)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