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古韵长流清水间 浙江缙云修复水生态巧变"活"水
作者:李婷婷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  点击数1187  更新时间:2014/7/7 9:15:10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整治后的长兰村村口变成了小花园(李婷婷 摄)

整治后的长兰村焕然一新(李婷婷 摄)

  “出门就是公园。”近来,浙江缙云东方镇长兰村的村民李祝芬心情特别好。她说,自从村头以前恶臭的垃圾河变成如今杨柳依依的小花园,她就经常漫步在这条鹅卵石路上,赏赏月季花,十分怡然。

  村民口中的“垃圾河”,是已有300多年历史的长兰堰,贯穿整个长兰村。今年,通过开展五大专项行动,缙云全面推进五大县级流域综合治理,着力修复水生态,也唤醒了这一弯沉寂多年的河水。

  “一江碧水穿城过,两岸青山入眼来”。如不是身临其境,很难相信而今长兰村的变化:卵石铺就的干净小道,掩映其间的稻田农舍,以及倒映着两岸灌木、月季的轻柔池水,成为这个淳朴小村浓得化不开的山水古韵。

  黑色河道散发“低气压”

  缙云,是浙江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浙中南的“养生福地”,位于八大水系中的瓯江、钱塘江和灵江源头地区。

  境内,一渠好溪水穿城而过,犹如一根嵌在绿色帐幔间的银弦,串联起了星落的村落、起伏的山峦和广袤的大地。曾经,百姓依水而居,山城因水而美。但伴随时间迁移,这个宁静秀美的山水之乡同样面临水质之困。

  距离县城8公里的长兰村,处于好溪东方段上游,是一个名声在外的“问题村”。脏、乱、差,是每个人对该村庄面貌的第一印象。

  刚进村口,一幢显眼的100多平方米的违章建筑赫然矗立。村支书徐春龙介绍,“那是附近居民自己搭建的,用来停车。”

  其中,最让村民头疼的,则是穿村而过的一条长兰堰。触目惊心的水质、随意丢弃的生活垃圾、聚集着苍蝇蚊子的角落……河道上不断散落着的“黑色元素”,给这个居住着1000多人的村子蒙了上一层“低气压”,令村民们避之唯恐不及。

  村里的老人说,儿时他们最喜欢到这条河里摸鱼虾,最后收获满满一箩筐后再满足的回家。不过现在,“水库都变成了臭水塘。”

  “原本这里垃圾成堆,只要一下雨,雨水就会将垃圾冲进溪里,发出阵阵恶臭。”村民李祝芬指着溪边的一块绿地说,每个人都喜欢好水好空气,但污染了几十年的河道,就如一个烂摊子,谁都不愿收拾。

  修复水生态 还村民一个好环境

  一切转变,源于治水。

  清三河、河道综合治理、畜禽养殖整治、高污染高耗能行业整治“零点”行动、绿剑护水五大专项行动……今年,缙云县对境内的水环境进行了一场全方位的“外科手术”,推进五大县级流域综合治理,植树造林、清淤纳污。

  而诟病重重的长兰堰,自然也是“动刀对象”。

  今年3月起,新一届的长兰村村双委决心要还村民一个好环境。徐春龙说,他们反复制定整治方案,召开村民代表会议,还让村民代表每人认领一块区域,负责其卫生。幸运的是,村民们的积极性非常高,经常自发要去清理垃圾。“他们都怕了那条垃圾河了!”徐春龙笑着说。

  之后,村民们自行拆除了200多个露天粪缸和猪圈,垃圾也都送到中转站,统一处理。

  很快,村口的违章建筑拆除了,河里的垃圾也不见了。不过,他们又开始思考,空荡荡的村口,是不是该好好利用下?

  这时,“田主”徐显龙提出,能不能在这块绿地上种上灌木和月季、玫瑰花,把它打造成一个小花园。这个建议得到了村里人的认可。于是,他们开始给长兰堰又做起了“移植手术”。

  水渠清淤、捡来鹅卵石砌花坛、移植大樟树,空闲地“见缝插绿”。在村民们的努力下,短短3个月,长兰村就换了另一番模样。昔日人人嫌弃的垃圾场,如今变成了他们扎堆休憩的小花园。漫步于河畔,轻柔的河水流淌,绿树碧水相映成趣,田园人家也随处可见。

  不少村民连连感叹,“家就像在花园里。”

  让村民们自豪的是,如今村里环境好了,还吸引了不少外地来的游客。“我们现在想建个一条汤畈村的游道步,开发红色旅游……”徐春龙说,他们治好的并不只是水,而是整个长兰村。

  东方镇新深渡村村干部来到这里时,也惊讶于村子的变化,并连叹压力大:“这才多久未见,落后都成先进了!”

  据悉,到目前止,缙云县共组织发动了5.1万人次党员干部、群众,清理生活垃圾4.6万余吨、建筑垃圾6500余吨,累计清理河道960条,近1900公里。其中,拆除了14627平方米的河道违建,取缔16家违法企业,限期11家工业企业整改……缙云,正不遗余力护好一盈清水,并着力构建“水安、水清、水美”的水生态体系。(见习记者 李婷婷)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