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中国着力推进水源地保护 还“大水缸”清澈容颜
作者:王恩博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  点击数832  更新时间:2014/8/19 10:42:30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相比一年前,这里的变化真是翻天覆地。”看着珊溪水库黄坦坑入库口的青山碧水,温州市水利局党组书记王振勇颇为感慨。

  珊溪水利枢纽工程坐落在浙江省八大水系之一的飞云江流域中上游,是温州一市八县500多万人口的饮用水源地。在许多人眼中,坐拥一库好水的温州似乎从不曾为饮水担忧。

  但谁能想到,江南水乡也会闹起“水荒”。

  从2009年到2011年,珊溪水库水质明显下降。“若不治理,再过十年,温州将无水可喝。”王振勇告诉记者。

  中国水利部等部门于2010年联合编制的中国《全国城市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显示,养殖污染是影响中国湖库型水源地水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温州也碰到了这一难题。

  温州市文成县黄坦镇位于温州市饮用水源地上游,养猪是当地一些农户的致富之路,但这种致富手段却以牺牲环境和珍贵水源为代价。随之而来的养殖污水流入下游珊溪水库,威胁着温州的生命之源。

  斩断污染源头,温州给出的答案是铁腕整治畜禽养殖污染,并推动帮助库区养殖户转产转业。

  黄坦镇的“仙人居”生态农庄一年多以前还是一座养猪场。当地养猪行业领头人赵汉达带头拆掉猪舍,从“养猪倌”摇身变为“农场主”。

  而在曾经的黄坦镇水黄杨规模养殖场,如营房般整齐排列的数十座猪舍如今成了家具加工厂房,产品面向浙江全省。合资养殖场的五户养殖户则进城做起了家具市场销售。

  在珊溪库区,还有更多养殖户放弃了多年赖以致富的养猪产业。可惜之余,他们心中的天平却毅然倒向了温州的“大水缸”。

  “这都是为了温州500万人的饮水问题。”养猪近16年的赵汉达告诉记者,他并不后悔。

  经过一年多整治,珊溪库区生猪当量已低于生态环境控制总量,畜禽养殖污染总量也降低了93%。库区曾污染严重的黄坦坑入库口如今恢复了清澈容颜,这才有了本文开头的一幕。

  中国2010年至2012年进行的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结果显示,中国供水人口1万人或日供水量1000方及以上的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共11662处。珊溪水库只是全中国众多“大水缸”之一。

  浙江省水利厅副厅长冯强告诉记者,“因水而名,因水而生”的浙江省水资源“既多又少”,“一方面水资源总量排名前列,另一方面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却低于中国平均水平。”

  中国水资源整体情况与此相似,一多一少的矛盾更突出了水源地保护的迫切。

  “地表水一经污染,需30到50年才能治好。”中国水利部水资源司副巡视员颜勇告诉记者,水污染代价十分高昂,因此保护工作必须有序进行。

  “做好保护措施守住第一道防线,建立储水工程防护体系保证水量水质,地方政府尽职尽责、水利部监督管理。”在颜勇看来,治理、建设、管理,三者缺一不可。

  目前,中国确立了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构建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推进水功能区分级分类管理,强化水资源水环境刚性约束。此外,中国还建立了水源地保护规划体系,明确了中国各重要水域的水质保护目标。

  中国水利部最新数据显示,中国饮水水源地,尤其是大城市饮水水源地安全已得到基本保障。在各类型饮水水源地中,水库型水源地水质状况最好,水质达标比例为90.5%。(王恩博)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