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着力转变水产发展方式 让千湖之省碧水长流

作者:曾祥惠等    文章来源:湖北日报    点击数:1285    更新时间:2011/8/28

    湖北日报消息(记者 曾祥惠 罗序文 通讯员 马爱林 潘良曦)中华民族母亲河长江,自西向东横贯荆楚。得水之先、占水之优的湖北,享有“千湖之省”、“鱼米之乡”的美誉,湖库池塘星罗棋布,2500多万亩水域面积居全国第一,176种鱼类、164种水生植物在国内首屈一指。连续15年,湖北淡水产品总量占据全国首位。

    然而,在世人称羡湖北淡水产品量多之时,也为其没有摘取全国淡水渔业总产值桂冠而感到遗憾。

    5月31日至6月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视察湖北省时,对“湖北淡水产品产量连续15年全国第一”给予充分肯定,勉励“湖北要发挥资源优势,推进农业强省建设,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新贡献;要让千湖之省碧水长流,为保障全国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省委书记李鸿忠明确要求,湖北水产要抓好“一鱼一虾一蟹”品牌创建,进一步提高湖北水产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湖北水产界倍感责任重大,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力转变全省水产发展方式,投入跨越式发展的时代潮流之中。

    不与粮争地 不与人争水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为解决“千湖之省”吃鱼难的困惑,湖北省推进湖泊水库大水面开发和稻田开挖鱼池,使全省水产养殖面积大幅增加,淡水产品产量迅速飚升。

    近年间,随着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两型”社会建设和国家耕地保护政策不断推进,单纯依靠在稻田挖鱼池、增大养殖水面,扩大水产总量的老办法已经行不通。湖北转变水产发展方式迫在眉睫。

    省农业厅副厅长、水产局局长王兆民告诉记者:湖泊水库高密度养殖、毁田挖池的老路不能再走,要把着力点放在精养鱼池的改造升级上,还江河湖库生态效益,切实解决水产养殖结构不优、附加值低的问题,提高精养鱼池单位产量和效益。

    在省委、省政府的强力支持下,湖北水产业明确提出,“不与粮争地,不与人争水”,走“湖泊拆围、水库限养、江河禁捕、鱼池升级、精深加工、品牌整合”之路,努力实现湖北水产由大到强的跨越。

    经过艰苦努力,三峡水库湖北水域拆除了所有的养殖网箱,洪湖、梁子湖等大型重点湖泊和水库共拆除围网33万亩,网箱6000口。南水北调水源地丹江库区的网箱拆减正在进行中,计划由现存的2万口调减至合理范围。

    从今年起,全省不再挤占耕地扩挖鱼塘,而把增产增效的重点放在全省500万亩精养鱼池的改造升级上。“十二五”期间,省政府安排2亿元每年4000万元以奖代补资金,5年完成200万亩鱼池改造,逐步解决全省精养鱼池年久失修、淤塞老化、综合生产能力明显下降的问题。改造后的鱼池水深由不足1.5米到2.5米深,容量增加40%。在政府的引导下,近10亿元社会资金投入鱼池改造,全省目前改造精养鱼池已达32万亩,今年有望超过40万亩。据测算,仅此一项全省渔业年产值新增100亿元以上,渔民人均增收2000元。

    依靠科技 提质增效

    今年4月,省长王国生考察仙桃水产时,提出要着力打造环保、生态、高效的现代水产科技示范园,提高水产发展的科技含量。

    追求渔业内涵发展,湖北力推水产从依靠消耗资源转到依靠科技进步上来。

    省水产局先后和中科院水生所、华中农业大学等科研单位建立战略合作联盟,构建产学研一体化平台,加强原良种的选育培育,大力推广种青养鱼、虾稻连作、网箱养鳝、“18221”(1亩鱼池产黄颡鱼800斤、鳖200斤,产值2万元、利润1万元)等生态高效养殖模式;积极推广鱼池纳米管微孔增氧、湿地循环水、水质在线监测等先进的生产和管理技术,渔业科技贡献率由47%上升到53%,全省水产有望迈向千亿级高效生态产业。

    依托中央财政现代水产建设项目,洪湖市小港镇3万亩标准化基地,从以前单一养蟹转变为蟹、鱼、虾套养,单位产值增效明显。小港镇养殖大队书记谢战模介绍,引导渔民进行仿生态养殖,在池中植草投螺,植草不仅能改良水质,营造虾蟹生存环境,还可供虾蟹栖息和补充青饲料;投放适量螺蛳可以清除池底残饵,补充动物性饲料;套养鳜鱼可以吃掉中小野杂鱼类;套养适量花白鲢可降低池水肥度。套养后,今年鱼池亩产河蟹70公斤,龙虾100公斤以上,鳜鱼、黄颡鱼、花白鲢等鱼类100公斤,渔民亩均综合效益将突破8000元。

    科技推动养殖结构大步调整,全省水产从以前主养四大家鱼等常规品种,向小龙虾、河蟹、黄鳝、鳜鱼、黄颡鱼等名特产品转变。

    现在,仙桃97万亩水产面积中黄鳝养殖达12万亩,武汉江夏生态养蟹面积近40万亩,潜江小龙虾养殖面积18万亩,石首、公安、武穴等地规模养殖鳜鱼产量超过2万吨。目前,名特优水产品在湖北省已经唱起主角,其中小龙虾、黄鳝产量分别占到全国51%、42%,年新增产值逾20亿元。

    精深加工 重点突破

    进入8月,湖北省最大淡水产品加工企业之一的洪湖德炎水产公司,在武汉三镇新开一批水产加工品直销门店,受到大批工作节奏快、消费崇时尚的年轻消费者欢迎。“公司一边将淡水加工品出口国外,一边用健康、休闲、时尚的淡水加工品,占领国内市场。”公司董事长卢德炎信心满满。

    德炎水产公司的新举动,是湖北省水产养殖加工并举的一个生动缩影。

    王兆民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在山东省考察水产品加工业得知,山东水产三分之一加工出口国外,三分之一加工销往省外,三分之一省内消费。而湖北年产353万吨淡水产品,加工量仅67万吨,出口不到4万吨。他说,满足于卖鲜鱼的粗放式、低层次路子不能再走了。

    在省委、省政府实施农产品加工的“四个一批”发展战略引领下,全省水产展开了“精深加工、重点突破”的历史性进军。洪湖德炎、潜江华山、潜江莱克、武汉高龙、浠水神鹭等220多家加工企业成为水产产业化的领跑者。

    潜江华山水产去年加工出口创汇6000多万美元,今年势头不减。董事长漆雕良仁说,公司正在用小龙虾废弃物中提取的甲壳素制成保健品,以满足国内外市场急需。甲壳素及其衍生物正在成为一个新兴产业,引起国际科技界和产业界的高度重视,未来市场年销售规模可达200亿元。

    华山水产紧跟消费趋势,在已有的甲壳素一期项目基础上,再投资4.5亿元建设二期工程,年处理废弃虾壳10万吨,能提取氨基葡萄糖盐酸盐等11种高新技术产品及氨糖片剂等5种下游产品,公司将年增收20亿元,新增岗位1500个,带动农户全力经营好10多万亩虾稻连作。

    “三艘航母”昂然起航

    在市场调查中,湖北水产业发现,产自荆楚的河蟹等诸多优质资源,被其他省份贴牌销售,为他人作嫁衣裳。痛定思痛,创建品牌,成为湖北水产发展方式转变的一个重点。

    去年以来,省水产局网络全省骨干龙头企业、核心基地、养殖大户和有关科研院所,组建小龙虾产业协会、河蟹产业协会和渔业协会,创建了“楚江红”小龙虾、“梁子”牌梁子湖大河蟹、“洪湖渔家”生态鱼三大全省水产共享品牌,组建湖北水产的“三艘航母”。今年4月,“三艘航母”牵手51家企业进军省内外知名超市、星级酒店等消费终端,并签下10亿元销售大单。

    洪湖市水产局副局长颜昌盛说,以前洪湖渔民卖优质鱼是一船一船地卖,现在打上“洪湖渔家”牌子,卖鱼是一条一条地卖,洪湖鱼的价值提升很快。

    据统计,去年“楚江红”小龙虾占全国总产量的51%,出口创汇1.2亿美元,占全国出口份额的50.6%;“梁子”牌梁子湖大河蟹已打入北京、上海、广州等10多个大中城市,并首次出口香港500吨;“洪湖渔家”生态鱼十大主导品种之一的黄鳝产量占全国的42%,在上海等地具有定价话语权。在第八届中国国际农产品展示交易会上,湖北三大品牌均荣获金奖,现场销售及签单4亿元。

    目前,湖北水产界正在周密筹备“湖北名优水产品香港推介活动”,将在金秋十月,把“三艘航母”开进香港,进一步放大湖北名优水产品品牌效应,推动全省水产质效提升,构筑湖北水产新一轮发展的“加速器”。

分享到: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延伸阅读
没有相关文章
精彩图片
文章评论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请您注意: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
 ·请注意语言文明,尊重网络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环境生态网文章跟帖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您在环境生态网发表的言论,环境生态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发表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文章跟帖管理员反映。

绿色进行时
推荐文章
气候变暖背景下,北极海冰变化机…
近年来,北极增暖速度是全球平均变暖速率的2-4倍,这对北半…
绿色生活
驴行天下
考试频道点击排行
  • 没有考试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