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周刊2009十大新物种
8.马达加斯加新蛙种

非洲海岸附近的马达加斯加岛是个环境热点地区。这里被认为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根据今年5月刊登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的研究论文,马达加斯加岛拥有这项荣誉确实是实至名归。科学家们2009年在那里确认了221种新蛙种,使得马达加斯加岛上的两栖动物种类数量几乎翻了一番。
研究人员表示,如果两栖动物数量被大大低估,那么就应该启动全面的调查,以发现其他动物群落是否存在类似现象。不幸的是,马达加斯加岛上80%的雨林因人为砍伐已经消失,那里可是许多物种的栖息地。因此,马达加斯加也成了地球上最危险的“生物灾区”,物种消失的速度可能比世界其他地区都快。
9.恐龙“扎克”

美国曾有一只霸王龙被命名为“休”(Sue),现在澳大利亚也命名了一只食草恐龙为“扎克”(Zac)。“扎克”体型庞大,脖子很长,生活在距今9700万年前,外形特征类似于雷龙。“扎克”并非因这些特征而在科学家心目中占据了重要位置,而是其代表的恐龙种类。澳大利亚此前从未发现过恐龙活动的大量踪迹。
然而,在发现“扎克”的牧场,即昆士兰州北部小镇埃罗芒加附近,显然在靠近地面的地方存在数百具骨骼。古生物学家或许可以借此发现在此之前鲜为人知的恐龙进化的时间和地点。
10.喜马拉雅山新物种

很难说,在科学家过去十年间在喜马拉雅山东麓发现的350多个新物种,哪一个是最令人感兴趣的:或许是世界上体形最小的鹿——站高只有2.5英尺(约合70厘米)左右,也可能是一种会飞(准确的说应该是滑行)的红脚青蛙、一百年来首次发现的新猴种(一种猕猴)以及拥有一亿年历史的壁虎。答案取决于大家,你可以读一读由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发表的题为《东喜马拉雅——世界在此碰撞》的研究报告,报告详细记录了过去十年间在该地区获得的一系列重大发现。与马达加斯加一样,喜马拉雅山东麓的生物多样性同样很丰富,但同样面临威胁,不同的是,后者面临气候变化的威胁。(孝文)
延伸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