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五)
当环境被人类活动破坏后,许多物种的种群大小会萎缩,且一些物种会灭绝。生态学家已经观察到并不是所有的物种具有一个相等的趋于灭绝的可能性:一些特殊的物种阶层在面临灭绝时特别脆弱。这些物种需要仔细的监视和实施保护努力。那些对灭绝特别脆弱的物种可以归人下述一个或多个类别。
(一)地理分布区狭窄的物种 一些物种仅见于一个狭窄的地理分布区中的一个或几个地点,因此一旦整个分布区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这些物种就有可能灭绝。 (二)小规模种群的物种 由于对数量变迁和环境变迁的脆弱性较高以及遗传变异性丢失较快,小规模种群比大规模种群更容易变成地区灭绝。 (三)种群大小正在衰落的物种 种群变迁的趋势倾向于连续性,因此显现衰落迹象的种群易于灭绝。 (四)种群密度低的物种 如果人类活动导致分布区破碎,种群密度低的物种在每个片段中只能够保留下小规模的 种群。每个片段中的种群有可能太小以至于使物种无法持续下去,最终在整个景观中消失。 (五)体型大的物种 与小型动物相比,大型动物倾向于占用较大的个体分布区,需要较多的食物,因而也容易遭受人类猎杀而灭绝。 (六)不具备有效散布手段的物种 当原有生境由于污染、外来物种以及全球气候变化而改变时,那些不能够穿越道路、农场及其他人类活动产生的紊乱生境的物种,将无法逃脱灭绝的命运。当代的灭绝事件几乎毫无例外的局限在无法飞翔的哺乳动物中,在鸟类和蝙蝠中几乎或根本没有灭绝的记录。在西澳大利亚的鸟类中,那些不会飞行或不善飞行的物种已经显示出具有最高的灭绝速率。 (七)季节性迁移的物种 季节性迁移的物种依赖两种或多种截然不同的生境类型。如果任何一类生境被破坏,那么这个物种就有可能无法持续下去。 图1 鸟类的季节性迁移 (八)特异性地生活于稳定环境中的物种 许多物种仅适应那些极少受到干扰的环境,如古老持久的热带雨林或者温带落叶林的中 心地带。当这些森林被砍伐、放牧、焚烧或者被人类活动所改变,许多当地物种不可能忍受改变后的微气候条件(更多的光照、更低的湿度、更大的温度变化)以及由此导致的外来物种的流入。另外,稳定环境中的物种典型地表现出繁育年龄推迟并只产生少数后代,这些物种常常不能在一次或数次生境干扰事件后,重建自己的种群以避免灭绝。 (九)构成永久或临时群集的物种 在特殊地区聚为一群的物种对地区灭绝有高的脆弱性。例如,蝙蝠夜间在宽广的区域觅 食,但白天则在特殊的山洞中特异性地栖息在一起。白天进入山洞中的猎人能够快速地捕获种群中的每一个个体。 (十)遭受人类猎杀和采集的种类 过度开发能够快速减少一个对人类具有经济价值的物种的种群大小。如果猎杀和采集得不到法律或者当地习俗的调节,这个物种会被迫灭绝。这些有灭绝倾向的物种的特点并不是独立的,而是趋向于集中在一起构成特征族。例如,身体尺寸大的物种趋向于具有低的种群密度和大面积的领地——有灭绝倾向的物种具有的全部特征。 |
延伸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