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成功案例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中国环境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5-18
  案例一:四川九寨沟
  四川九寨沟是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和生物多样性宝库。1973年以来,岷山地区大熊猫的主食竹——箭竹,大面积开花枯死,造成大熊猫死亡。1978年12月15日,国务院批准建立南坪林业局九寨沟自然保护区。
  过去,保护区的藏民“靠山吃山”,以原始性的破坏自然为代价发展经济。建立自然保护区,发展生态旅游后,所有藏民都变成了生态系统的维护者。目前,门票与旅游观光车收入两项,2007年,仅门票收入就达4.6亿元。九寨沟案例充分说明,良好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是能够带动地方经济跨越式发展的。
  案例二:广东车八岭
  广东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广东省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之一。车八岭自然保护区有“物种宝库,南岭明珠”之称。
  车八岭自然保护区建立之初,只管自然保护,忽视社区发展。因为不让打柴和狩猎老百姓收入下降,由此诱发了激烈的矛盾。后来保护区意识到不解决社区问题,生态恢复和自然保护就是空话,主动帮老百姓发展生产,从县农业局请技术人员搞精耕细作,发展反季节蔬菜和果园。瑶民们丢掉斧头拿锄头,收入上去了。这样,自然恢复与社区发展实现了双赢。
  案例三:山东房干村
  位于山东莱芜市西北部的房干村,是一个以人工恢复生态带动经济发展的典型案例。过去的房干村,进村无路,山上无树,沟里无水,家里无粮,住的无房,是远近闻名的“讨饭村”。从1975年开始,村支部一班人团结带领全村老老少少发扬愚公移山精神,艰苦创业硬是把荒芜的山场变成了一座“绿色银行”,把贫困的房干村变成了一个“绿色天堂”。
  目前,房干村是国家4A级景区,全国首批农业旅游示范点之一。
  案例四:福建武夷山
  福建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成立于1979年。保护区成立之初,由于采取严格的保护措施,农民收入受到影响,农民对生物多样性保护采取消极态度。
  后来,保护区借鉴国外做法,逐渐确立了“以社区为基础,社区的稳定发展与资源保护管理并重的思路。”通过借鉴巴西等国家的做法,保护区引导和扶持社区群众在实验区发展更新能力快、对自然资源和环境影响小的毛竹、茶叶、蜜蜂养殖、生态旅游等特色产业。植被恢复后,大量毛竹、茶叶成为农民收入的来源,毛竹、山茶、蜜蜂利用减轻了其他生物资源利用的压力,生态系统得以休养生息,自然恢复。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精彩图片
    文章评论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请您注意: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
     ·请注意语言文明,尊重网络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环境生态网文章跟帖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您在环境生态网发表的言论,环境生态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发表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文章跟帖管理员反映。

    绿色进行时
    推荐文章
    区域生态用地的概念和分类
    摘要:生态用地的利用和管理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
    绿色生活
    驴行天下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