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圆叶牵牛:缠绵之中开疆霸土
作者:萧野  文章来源:环境与生活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5/10/21 16:31:36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外展玉颜  暗施毒气

圆叶牵牛:缠绵之中开疆霸土

 

◎萧野

 

蔷薇的花瓣彼此分离,可以把任意一瓣扯下来,剩余还留在花冠上,而牵牛的花冠虽近五角形,却不分瓣。

 

 

“素罗笠顶碧罗檐,脱卸蓝裳着茜衫。望见竹篱心独喜,翩然飞上翠琼簪。”宋朝诗人杨万里见花生情,将野牵牛花描绘得意趣盎然。在他眼里,牵牛花像一顶倒放的笠帽、素净的笠顶、碧绿的帽檐,当太阳出来后,卸去了蓝裳,换上了一袭红衫。长蔓柔枝,寿命不及一年的牵牛花,容易让人产生体羸气弱的印象。然而,在《中国外来入侵物种名单(第三批)》中,牵牛花家族成员“圆叶牵牛”却榜上有名。它看似孱弱的外表之下藏有何种威力?

 

 

圆叶牵牛是旋花科番薯属植物,开花前花苞上有条螺旋形的条纹。

 

花如喇叭  蔓似缰绳

 

俗语云:“秋赏菊,冬扶梅,春种海棠,夏养牵牛。”夏秋时节,牵牛花在拂晓准时开放,有“花钟”之称,在土坡、栏杆、电线杆、树上,经常能看见它们努力生长着,像无数只小喇叭在朝天歌唱。它们白的素洁、粉的温馨、蓝的典雅、紫的庄重……在片片绿叶的衬托下,绚丽多姿,有时候花冠中含着滴滴晶莹的露珠,显得越发清新。

关于“牵牛花”花名的来历,南朝时期医学家陶弘景所辑的《名医别录》,记载了“牵牛谢药”之说,意即这种野花的黑色花籽是一剂良药,可以通便利尿,有医生用它治好了便秘不畅的顽疾。病人十分感激,牵了一头牛前来致谢,因此有了“牵牛花”这个美妙的名字。又有一种说法是,牵牛花的茎蔓既长且韧,你牵着我,我扯着你,再拉着它,缠缠绵绵,分不清哪朵花是哪根蔓上的。几根蔓子拧在一起,像牛缰绳,故称其为“牵牛花”。

 

 

圆叶牵牛的茎披短柔毛

 

环保部公布的《中国外来入侵物种名单(第三批)》中,牵牛花家族旗下成员圆叶牵牛赫然在列。这稀松平常的野花是一年生草质藤本植物,属于旋花科番薯类植物,别名喇叭花、紫花牵牛等。旋花科植物多数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地区,全球约582000种。之所以叫“旋花”,是因为该科植物开花前花苞上有条螺旋形的条纹,仿佛拧着劲儿,等待艳丽的部分喷薄而出。

圆叶牵牛的老家在中美洲,现如今已被广泛引植于世界各地。田边、路边、宅旁或山谷丛林都能成为它的安乐窝。它的学名为Ipomoea purpurea (L.) Roth,其中,“Ipomoea”源于希腊词汇“ips”,意思是“虫”,引申为“像虫一样有蜷缩习性”,“purpurea”表示“紫色”,指花的颜色。“圆叶”,顾名思义,是因为其叶子近乎圆形,不过基底呈心脏形状。

牵牛花的茎具有缠绕特性,可朝各个方向蔓生攀爬,并开出一长溜的花来,能美化篱笆、庭院,被爱花人广泛种植。除了圆叶牵牛,牵牛花家族还有普通牵牛、裂叶牵牛等品种,它们都具有漏斗状或喇叭状花冠及鲜亮多样的色彩,三者仅从花色难以辨别,区别在于叶形。普通牵牛和裂叶牵牛的叶子均三裂,圆叶牵牛不裂叶,但是普通牵牛的中间裂片内凹,裂叶牵牛的中间裂片不内凹。牵牛花对空气中的二氧化硫等污染物有较强的指示作用,其叶片受二氧化硫侵害时会产生斑点或枯萎。

 

 

牵牛花的花冠呈漏斗状或喇叭状,又被称为“喇叭花”。

 

自体受精  子孙满堂

温暖、湿润、阳光充足的环境最惹圆叶牵牛的喜爱,若土壤和空气湿度较大,花朵可从早上开到午后,秋季时,若是阴天则可全天开放。作为群体,它们在春天发芽,花期较长,510月可连续盛放,横亘整个夏季,秀雅的花色在阳光照耀下发出丝绸般的光泽;但单朵花的花期很短,早晨盛开,中午阳光灼热时便闭合了,法国人称其为“清晨的美女”。

圆叶牵牛一般是单一或25朵着生于花序梗顶端,形成伞状。它的花为合瓣花,萼5裂。与蔷薇的花瓣彼此分离,任意一瓣扯下来,剩余还留在花冠上的特点不同,牵牛的花冠虽近五角形,却不分瓣。在植物学上,蔷薇是“离瓣”花,牵牛是“合瓣”花。

它的花冠大,一到中午,气温升高使花的水分迅速蒸发,导致花冠如弹簧般卷起,有些在第二天早上温度湿度合适时会再次开放。日晒、风吹、雨淋都容易使花凋谢或残破。但圆叶牵牛花即便凋谢,样子也不萎靡,只是把花冠卷起,形成一个小桶状。

 

 

牵牛花对空气中的二氧化硫等污染物有较强的指示作用,其叶片受二氧化硫侵害时会产生斑点或枯萎。

 

延续物种方面,圆叶牵牛主要依靠昆虫授粉,通过有性繁殖产生种子。不过它也有自体受精的本领。近30%的花朵可自花传粉,主要是浅色花。花朵凋谢后开始结果,果期为每年的811月。果子近球形或卵形,深棕色或黑色的蒴果包含36粒楔形的种子。一株圆叶牵牛每年可产26000粒种子。种子传播主要通过风、雨和重力,当然鸟类和人类活动也会带动传播。

据我国《药典》记载,裂叶牵牛或圆叶牵牛的干燥成熟种子入药,名“牵牛子”。牵牛子的采收一般在秋末,果实成熟、果壳未开裂时采割植株、晒干,打下种子,除去杂质,或炒用,用时捣碎。牵牛子表面灰黑色者称为“黑丑”,表面淡黄色者称为“白丑”,两者同等入药使用,可治疗水肿胀满、虫积腹痛、通便。它的致泻机理主要是有效成分牵牛子苷在肠内遇胆汁及肠液,分解出牵牛子素,刺激肠道内壁,引起肠蠕动,通导大便。不过,需注意的是,牵牛花的种子含有麦角灵生物碱,可用于制造迷幻剂,如果大量摄入可产生类似半人工致幻剂“麦角酰二乙胺”的效果。

 

圆叶牵牛花凋谢时把花冠卷起,呈小桶状。

 

传入日本名为“朝颜”

 

虽然植株显得纤细柔弱,圆叶牵牛却有和大自然恶劣环境搏斗的坚毅特质。它们不挑剔土壤等环境条件,适应能力极强,其具毛的茎枝,具有绝佳的缠绕性和优良的延展性,既可匍匐地面,亦能轻易爬上篱笆,可迅速逃逸出庭院。不管是生长在荒山野岭,还是河塘水畔,它们都会根深叶茂;即便是荆刺棘林、铁蒺藜墙,依然会在上面开花结籽。

凭借适应性强及高结果率的多子多孙战略,牵牛花不断扩张。随着人类活动扩散,牵牛花已能适应热带、亚热带和温带的气候条件,在美国,除了爱达荷州和怀俄明州,其他州都有它的身影。在加拿大安大略省和魁北克省,它也有迹可循。

当前的文献记载、形态特征、传统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研究显示,牵牛花可能通过候鸟的偶然携带跨越大西洋,从美洲传到了非洲,再随着人类的迁徙陆续传入南亚、东亚。大约中国唐代时期,牵牛花传入日本;江户时代,牵牛花种植盛行,因它“作息有律、起居有序,犹如清晨醒来清秀隽美的女孩”,日本人便给起了个富有文艺感的名字——“朝颜”。

 

[1] [2] [3]  下一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