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社团简介
江西师范大学“蓝天”环保社团自1996年成立以来,以“绿色环保”为活动主线,本着“服务校园社会,锻炼学生能力”的宗旨,以“湿地”保护宣传和调查实践为主要特色,长期开展湿地使者行动。近年来,社团在不断创新活动形式,积极推动区域合作,加强湿地科学研究,扩大活动影响的同时,充分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社团40余人次获国家级奖励,活动先后被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国环境报、江西日报、江西人民广播电台、江西电视台等六十多家新闻单位报道300余次。湿地使者行动作为社团的一项品牌活动,越来越被社会所关注和认同,正鼓励着社团的每一位成员积极投身实践,努力创新。
理事团为常务工作机构,下设recycle组、环教组、鸿信组、外联组、网络组、财务组。社团拥有网站www.bluesky96.org和会刊《瞭望塔》。
二、社团活动
蓝天环保社团围绕“绿色环保”这一主线,以常规活动和特色活动相结合、环境实践和环境科研相结合,环境培训和环保教育相结合,开展了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的各项环保活动,使社团活动常有常新。
常规活动:每逢重大环境节日,如植树节、世界地球日、6•5环境日、世界水日等,蓝天都要在相关部门的指导和帮助下,开展环境宣传教育活动。
特色活动:蓝天积极走出校门,参加各种环境组织发起的环境宣传教育活动。如参加世界自然基金会、国家林业局湿地履约局、中国青年报等单位发起的“走进国际重要湿地——2002年湿地使者行动”;世界自然基金会、国际湿地公约秘书处、湄公河委员会和国家林业局《湿地公约》履约办公室共同举办的“生命之河:从高山到大海¬¬¬2004年湿地使者行动”等,并且都在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2005年,“蓝天”环保社团以全国第一名的竞标总分成为了今年20支湿地使者队伍之一,7月中旬将再次深入流域,了解江河现状,搜索江河网络现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案例,通过对比分析,力求探究治理江河、恢复通江的有效方法与措施,为政府制定、执行决策提供借鉴。
环境实践:每年暑假,蓝天都要组织队伍,以环境宣传和教育为主题,参加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同时,经常性组织社团成员到实践基地(吴城、南矶山)进行环保实践。
环境科研:积极组织社团成员进行环保科研项目的研究,如梁淑荣的“江西省城市生态环境评价”、周静的“鄱阳湖区生物多样性调查研究——以星子为例”分别被列为江西师范大学第一届和第二届学生科研重点科研项目。社团成员陈姗、肖加超、王琴等撰写的专业论文多篇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 环境培训:定期开展环境培训项目,邀请蓝天指导教师每年至少为蓝天成员开展四次环保讲座或培训。 环境教育:蓝天每年暑期到教育基地(吴城中学、南矶山小学)开展环境教育活动,并招募中小学环保志愿者。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