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专家预测未来国际能源安全问题
作者:谷源洋  文章来源:国际能源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9/9 23:11:19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世界经济发展轨迹表明:一是世界经济增长同全球能源消费大体保持同步。由于世界经济表现良好,自2000年以来,全球能源消费量以年均2.6%的速度增加,比过去10年的增速提高了一倍。二是能源需求增加同能源价格上涨大体保持同步。油价与需求密切相关,市场需求增加,价格就会上涨。全球石油总需求己从2004年每天8200万桶增至2006年每天8450万桶,因而油价从 2003年平均每桶28.83美元,增至2004年每桶38.27美元,2005年每桶53美元,而到2006年上升为每桶64美元。新一波的油价持续“高烧”是“需求主导型”,即由世界经济发展引起的,而不是“供给中断型”,因而并未触发石油危机。但是,由地绿政治干扰和投机活动等非经济因素造成的油价上涨则是人们不可忽视的问题。全球财经研究公司的石油专家西蒙·沃德尔认为,2006年地缘政治风险成为油价攀升的主要因素,把每桶油价推高了25—30美元。

    当前,人们关注的问题是近期石油供求关系变化的走向。由于推动油价上升的短期因素和心理因素趋于弱化以及国际原油产量和原油储备增加,使其原油供应超出实际需求。在这一背景下,原油价格从每桶78美元的高点向下滑落,油价处于理性回归阶段。2006年11月10日,国际能源机构发布的月度能源报告预测,2006年全球原油日均消费量比2005年增长1.1%,增幅低于此前预计的1.2%,2007年全球原油日均消费量将为8590万桶,略低于此前预计的8600万桶。欧佩克发布的国际石油市场报告指出,2007年非欧佩克产油国产量将每天增加170万桶,增长幅度是过去7年平均增幅的两倍,同时欧佩克成员国的原油产能自2004年开始持续扩张,预计到2007年年底,其产量将达到每天3430万桶。如果这两个机构的预测准确的话,那么仅从经济因素分析(不包括政治因素和突发事件),在短期之内油价不会非理性大幅攀升。

  然而,石油资源将越来越少,而至今人们尚没有找到在性能上可以完全替石油的能源,石油依然是不可替代的最为方便的能源,这是石油摆脱低价位的基础性因素。今后的国际油价走势,一是取决于消费国对石油的需求增长。根据美国能源部部长的预测,2002—2035年,西欧的石油消费量将从每天1380万桶增至每天1490万桶,日本的石油消费量在这此期间将保持不变,稳定在每天530万桶,而多数发展中国家由于尚处于工业化初期和中期阶段,不可避免地愈益增加能源的消耗,预计到2025年,发展中国家对石油的需求量将比新世纪初增加56%,其中中国的石油消费量将从每天520万桶增加到每天1420万桶;印度则将从每天220万桶增加到每天490万桶;拉美国家将从每天520万桶增加到930万桶。二是在取决于欧佩克的石油生产和石油价格政策。欧佩克一向坚持“增产抑价”和“减产保价”政策,这一政策今后仍不会改变,但关键的问题是欧佩克己对原油基准价格做了调整。过去,欧佩克实行的石油基准价格为每桶28美元,亦即超过这一价格,欧佩克就增产,低于这一价格,欧佩克就减产。目前,欧佩克内部对原油基准价格的看法不一,有些成员主张将国际油价控制在每桶50美元的价位上,有些成员国则希望每桶维持在45美元左右。两者期望的原油价格都己大大高于每桶28美元,因此,原有的基准价格己不复存在。三是取决于非欧佩克产油国,特别是俄罗斯的石油政策。欧洲40%的天然气进口来自俄罗斯,到2030年这一进口比重将升至70%,因而欧洲担忧来自俄罗斯的“油气冷战”,德国外交政策专家约瑟夫·约菲指出,俄罗斯天然气管道对西欧产生的影响,远比其手中的SS—20远程核导弹大得多。与此同时,俄罗斯对“反判”于自己的一些独联体国家,大大提高了输出原油和天然气的价格。鉴于上述原因,可以说“低油价时代”己经一去不复返了。随着“低油价时代”的结束,各国企业把高油价计入生产成本,因而导致产品价格上涨,出口竞争力削弱,制约经济增长。亚洲开发银行指出,油价每上升10美元,美国和西欧经济增长率会减少0.2个百分点,日本的经济增长率会减少0.4个百分点,日本以外的亚洲经济体的增长则要减少0.8个百分点。因此,如果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摆脱不了高耗能的制约,那么必然会拖累其经济持续增长。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