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资源的循环特征与循环经济政策
作者:沈镭  文章来源:软科学研究与共享平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4/29 10:15:28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世界经济的持续增长带来的“资源危机”或“资源安全”问题,早已受到国内外科学家和政治家们的广泛重视,纷纷从人口、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等不同角度,探索缓解资源危机的各种途径,提出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资源集约型经济等不同理念。在我国,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五个统筹”的新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呼唤循环经济,尤其要确立资源循环利用的理念,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的中国,必须开拓新的资源观,着眼于资源利用方式和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寻求以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基础的循环经济之路,实现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本文旨从对资源循环特征的分析出发,探索资源循环利用与循环经济理论的相互关系,以及政府实现循环经济的宏观调控政策和手段。

  1 资源的循环特征分类

  现代资源科学对于“资源”的概念尚未给予严格、明确和公认的界定,也没有提出统一的资源类型划分方案[1,2]。这里暂不对资源的内涵进行深入论述,单从资源分类而言,人们从不同的研究领域和研究角度,根据资源的不同特性,对资源提出了不同的分类。综合起来看,大致有两种情况:一是单一划分法,如有的按特性分为物质和能量两大类;按照资源的不同属性分为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有的按功能分为能源和原材料两大类;有的按再生性分为再生与非再生两大类资源;也有的按产业分为工业资源、农业资源、能源等。二是综合划分法,如按综合地理要素分为矿产资源(岩石圈)、土地资源(土圈)、水利资源(水圈)、生物资源(生物圈)和气候资源(大气圈)五大类[3];按综合资源特征分,这些特征有可更新性(renewability)、耗竭性(exhaustibility)、可变性(multability)、重复利用性(resuability)和多用性(multi usabilty)[4]。

  西方资源经济学对自然资源进行的分类,多数是按照资源的循环利用状况和对国民经济各行业的贡献来划分,如著名的资源经济学家Tietenberg[5]的分类具有很大的实际应用价值。其主要类型有:一是耗竭的(depletable)但不可循环的(non recyclable)资源,主要指煤炭、石油、天然气和铀矿等能源资源;二是可循环的(recyclable)资源,主要指矿产、纸、玻璃等资源;三是可补给(replenishable)但耗竭的(de pletable)资源,如水资源;四是可再生的(reproduc ible)资源,主要指农业自然资源,包括土地资源和渔业资源;五是可储藏(storable)和可更新(renewable)的资源,如森林资源。

  从上述分类情况看,并非所有的资源都是可以循环利用的。资源分类的循环特征。矿物燃料及矿产资源都是耗竭性资源,即用一点少一点,它包括两大部分:一类是可循环资源(有时也称可回收资源),是指在资源失去某种用途之后仍然可以恢复其质量的资源,如汽车报废之后,其废铜仍然可以循环利用;宝石、黄金、铂族金属等,虽然为非耗竭性金属,但却是能重复利用的;显然,金属矿产、纸、玻璃等是可循环利用资源,这些资源在适当的条件下可以循环利用它们的基本的物理性质或化学特性,但其利用程度取决于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另一类是不可循环资源,如化石燃料矿产如石油、天然气、煤炭和泥炭,当它们作为能源被利用时,一部分继续传递和做功,另一部分以热量的形式耗散,因而它们也是非再生性资源。这些资源在开发利用过程中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在转化过程中不可循环利用但遵循能量守恒原理。

  水是生命的重要资源。水在地球中构成了一个连续不断的水循环系统,并通过水文周期形成了水资源的更新补给。每年有大量的水进入水循环系统,但只有少量的循环水可供人类利用。从数量和质量上看,水既是可以补给的又是可以耗竭的资源。

  水、森林、土地和渔业资源是组成地球生物圈的重要资源,也是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物质基础。就地球而言,整个生物圈资源具有明显的循环特征,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并构成统一的生态系统。这些资源的循环程度在一定意义上取决于人类社会对其合理利用的程度。如土壤中养分和森林中水分可以通过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循环和气候条件的变化得以不断地消耗和补充,因此,合理开发利用就能使这些资源始终处于周而复始的良性循环状态;相反,就可能对上述资源施加不利的影响,导致资源的恶性循环,引起资源的生产性能下降或生态功能消失,影响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 资源的循环利用与资源产品链

  2 1 资源产品循环

  资源之所以能够循环利用是由资源产品链(Chainofresourcesproducts)特征所决定的[6]。资源产品链又称资源产品树,是指从资源初级产品向中间产品及最终产品转化过程中各个环节构成的链索,是自然资源和劳动资源衍化出来的各种不同形态的生产力要素相结合的产物。

  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按照资源的开发产品在生产领域内的可加工性及其产品系列的长短,可划分为短链、中链和长链三类[7]。短链指资源开发产品经一次加工即退出生产领域成为最终产品转入消费领域,如建筑材料中的沙石料直接用于墙体材料,形成建筑物即供人使用。中链指其开发产品的可加工性在一次以上,但后续产品系列不很长,关系也不复杂,如金属矿产品通过冶炼压延成原料、材料,然后加工制成机械、仪器及其它金属制品等。长链指其开发产品的可加工性强,可供多种后续产业利用,后续产品系列长而复杂,如石油、天然气及煤炭化工产品,可作基本化学工业原料生产合成纤维,用于纺织业,然后再用于缝纫业。资源产品链的延伸是资源形态的演变过程,反映了体力劳动向智力劳动的转化,资金投入增大、技术要求更高,资源也不断增值。

  在现实生活中,不同的经济活动都有其稳定的资源产品链方式。如石油化学工业产品链,以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为初始原料,经油气加工处理,先将以烷烃为主的初始原料按含碳量进行分离,得到轻烃或馏分油,再经其他加工手段制成石油化工的基础原料(炔烃、烯烃、芳烃及合成气),之后可进一步加工成多种中间产品(甲醛、尿素、丙烯晴等),进而生产出各种最终产品(合成橡胶、合成树脂、合成纤维等),上述过程把有机合成产品的生产组合起来;又如森林工业则是以木材资源为原料,将伐木、木材加工、纸浆造纸、粘胶纤维和水解醇等生产结合起来。这种以资源产品链为纽带,可以形成不同的资源生产循环体系。

  正是由于资源的循环利用特征,使得资源与产品之间很难划分出截然的区分界限,因为一切生产活动过程也同时是劳动对象与产品之间不断转化的过程。按照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规律,资源与产品之间的循环转化过程,可以形成具有一定内在联系的转化链或循环链。资源转化链是一条复杂而又重要的链条,在转化过程的各个环节中,既可能仍然是资源产品,也可能是与资源相关的产品,它们都与资源具有某种内在的相互关联。

  资源产品链的转化主要是社会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生产过程,同时也是物质和能量的循环转化过程。所有的资源转化链的初始环节都是取自于自然界的自然资源,并且所有劳动资料和主要能量转化链都来自资源。因此,可以说几乎所有社会物质生产都离不开资源。

  资源产品循环是通过产业关联来体现的。这种生产技术经济的联系有单、双向关联,直接、间接关联和前向、后向关联等几种。一般讲,通过前向关联延长资源产品链,可以提高资源加工深度,充分利用资源,使资源增值,从而更好地发挥资源效益和经济效益。资源产品的关联属性包括资源产业或产品的纵向关联和横向关联。并且这种关联有利于建立独特的资源产业循环系统。

  2 2 资源产业循环

  资源产业循环理论是1947年由前苏联科洛索夫斯基(N.N.Kolosovskiy)首先提出的。按他的观点,生产循环都是在某种原料和燃料动力资源相互结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8]。每个循环都包括过程的全部综合,即从资源的采、选,直到某种成品为止,它们按照生产工艺上的“链”组成稳定的、反复进行的生产体系,并把自然资源、劳动手段和劳动资源合理地组合在一起。科氏将此称为动力生产循环体系,并概括为8类,后来经不同专家的不断补充,扩大到17类或19类。其中与矿产资源有关的生产循环有[8]:

  (1)黑色金属冶炼循环:主要在拥有大量黑色金属矿石、炼焦煤资源的区域,进行燃料和原料的采、选和金属冶炼,生产苯及其它重有机合成化工半成品;以焦炉煤气为原料生产氨和乙炔,进而加工生产氮肥(硫酸氨和尿素)及其它化工产品;生产炉渣水泥和冶金或矿山机械产品。

  (2)有色金属冶炼循环:一般建立在拥有大量有色金属矿产的区域,包括原料矿产的采、选、冶炼和综合回收利用,形成采掘、冶炼、合金、制酸工业和有色金属耗量大的机器制造业等。与此同时,由于有色金属工业多数为高耗能工业,因此,这种循环多数与电力资源丰富的区域紧密结合在一起,构成水电-有色金属或火电-有色金属的空间匹配组合。

  (3)煤炭动能化学循环:一般形成于产煤区域,包括煤炭的开采、洗选、焦化和半焦化、煤炭氢化、氨和氮肥的生产、苯和萘及其它有机合成半产品与产品的生产。由于煤炭与电力、钢铁或有色、机械等产业具有一定的前向或后向关联,因而,这种循环又往往与其它矿产工业循环关系密切。

  (4)石油动能化学循环:一般形成于石油资源蕴藏量丰富的区域,但由于现代运输工具的利用,使得一些远离石油产地或根本缺乏原油但为油品消费地的区域,也有形成这一循环体系的可能。这种循环一般形成两大分支体系:一是石油炼制,主要是通过蒸馏、分解、热裂化、重整等手段进行石油的提炼,生产各种动力燃料油、润滑油和重油;二是石油化工生产,主要是从石油中提炼出碳氢化合物,以及利用石油伴生气生产多种有机合成半成品,然后在上述半成品基础上,进一步可生产合成产品和其它最终化工产品。

  (5)天然气动能化学循环:一般形成于天然气资源富集的独立区域。由于天然气与石油资源通常具有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因此,天然气动能化学循环通常与石油动能化学循环类似,并且还可以相互交叉,形成相似的化工产品链。从天然气中可生产乙炔和合成气,然后制取用于氮肥生产的氨和甲烷,从而使有机合成与基本化工紧密地结合起来。生产出的氮肥(硝酸铵、尿素、氨水),进而可以生产尿素树脂、酚醛树脂及塑料等;氮肥与生产合成橡胶、合成纤维等的各种重要有机半成品,如乙醛、醋酸、晴丙醛等,往往还构成紧密的联系。此外,天然气独立化学循环也常常与专业机械制造和热电联产结合起来。

  (6)化学矿或其它非金属矿采矿化学循环:主要包括盐类、石灰石等原料矿产富集区域。在盐湖资源富集区,一般将制碱工业(苛性钠、碳酸氢钠)与氯、镁的生产结合在一起,同时还可以与综合利用食盐、石灰石和利用废弃物生产水泥联系起来。利用天然盐或钾肥生产的废料通过电解制取的氯气,可以将基本化学工业与有机合成化学工业结合起来,如电解食盐后的氯气与天然气加工的乙炔和合成气,既可补充氮肥和苛性钠生产,又可生产氯的各种有机化合物,利于氯气平衡。在电力资源充足的区域,一些化学矿还可以通过电化学生产多种化学产品,如碳化钙、氰氨化钙、磷灰石等生产。

  在上述矿产工业循环体系中,矿产资源向初级原料、基础原料、中间加工产品,直到最终制成品转化,常常构成很长而又复杂的矿产品链。如石油或天然气动能化学循环,它是以石油和天然气为初始原料,经油气加工处理,先将这些以烷烃为主的初始原料按含碳量进行分离,得到甲烷、乙烷、丙烷、丁烷等轻烃,或石脑油、煤油、柴油、重质燃料油等馏分油。然后,经过热裂解、催化重整、蒸汽转化或部分氧化等加工手段,再将上述轻烃和馏分油分别制成石油化工的基础原料:炔烃(如乙炔)、烯烃(如乙烯、丙烯、丁二烯)、芳烃(如苯、甲苯、二甲苯)及合成气。由上述基础原料可进一步加工出多种中间产品,再由中间产品生产合成橡胶、合成树脂、合成纤维、合成洗涤剂及其它石油化工产品。

 

[1] [2]  下一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