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生态填埋:资源化城市垃圾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江苏公众科技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11/7 9:29:05  文章录入:eedu  责任编辑:eedu

  “究竟怎样的生态填埋方法才适合发展中国家,承担国家课题的我们有责任来回答这个问题!”正是凭借着这种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何品晶教授和他的课题小组向生态填埋的核心技术发起了总攻,提出充分利用垃圾填埋层内和覆盖层的生态体系,变被动处置为主动调控,实现填埋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示范工程一波三折

  整个项目课题大致分成了三个阶段,从实验室规模的研究突破到现场研究的验证,再到目前的示范工程阶段。在示范工程阶段,何教授坦言其中的过程可谓是一波三折。项目组在克服了SARS停工、征地难、缺电荒之后,2004年8月,12万m3杭州天子岭示范工程开始正式投入运行。

  为了避免垃圾产生的渗滤液污染土地和地下水,建设填埋场的第一个步骤就要进行场地防渗处理。虽然关于防渗的处理不是课题组的研究重点,但它却关系到整个项目的进程,“当时我们对生态填埋场如何铺设人工水平防渗都没有切身体会。”何教授说,“当我们刚填完几层垃圾后,地下监测系统就发现5层复合的合成防渗层竟然漏了,后来我们知道需要正确地填埋才能不引起渗漏。”现在,何教授说起水平防渗的门道来已经是一个专家了。

  然而,不久之后意想不到的事情又发生了,在填埋了十几米垃圾后又一次出现了渗漏,大家百思不得其解。“挖!全部挖开来,重新查原因!”何品晶教授说:“科学研究容不得半点马虎!一定要知根知底。”当十几米厚的垃圾被重新一一挖开,工作人员仔细擦拭防渗膜后发现了上面布满了细若针孔的小洞。原来杭州天子岭岩石型的基底层对铺设防渗层需要特殊的要求,因地制宜才能有的放矢。天子岭的教训让何品晶教授和他的团队用实践总结出了一条条经验,被有关设计院定为了防渗体系的“场规”,实验室中的关键技术得到了坚实的支撑和应用。

  “863项目不仅建立了一个测试研究的平台,培养了一支队伍,对固体废物的处理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它还使得我们和行业、设计、应用、施工单位都组成了良好的合作网络,为以后产业化提供了绝好的条件。”示范工程的种种波折曾经让何品晶教授发出了“做863项目真难”的感慨,“但这实在是太有趣了,当你认识到这样的问题,并通过现场的操作,发现和实验数据是相似的时候,当你看到原本COD高达5、6万(mg/L)的渗滤液不到三个月就降至1500时,那个感觉真是———爽啊!”何教授满足的笑容感染了记者,而这成功的背后是何教授和他的团队艰辛奋斗的日日夜夜,从实验室到示范现场的二点一线的生活。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