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生态填埋:资源化城市垃圾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江苏公众科技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11/7 9:29:05 文章录入:eedu 责任编辑:eedu |
|
生态填埋的两个体系 面对目前“生态类”词汇的泛滥,何教授强调说:“生态填埋不只是一个概念,它是有着非常实际的生态意义,而且还需要在一定的条件才能实现。” 整个垃圾填埋场是一个由物理的物流隔离措施形成的由填埋层内的微生物和填埋场覆盖层土壤植被组成的相对独立的体系。在处理城市生活垃圾的生态填埋过程中就包含了两个生态体系。 第一个生态体系存在于填埋层中。项目组研究发现,通过调控易腐有机物富集的生活垃圾在填埋层内厌氧代谢不平衡状态,可以促进其进入甲烷化代谢阶段进程、增加LFG的利用潜力,同时渗滤液的污染负荷将大幅削减,以我国目前每年填埋处置7200万吨垃圾为基准,通过填埋层内处理可削减3/4的渗滤液负荷,达8.1万吨COD/a,同时可相应地增加约5700万m3的LFG,如果LFG的收集发电利用率为50%,则可发电约5000万Kwh。这一转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完成了一个完整的碳循环。填埋层的碱性和还原性条件,还使其成为垃圾中重金属的稳定贮存空间,使得填埋场空间成为受控的污染物降解与转化利用的生态反应器,降低垃圾填埋的环境负荷。根据研究结果,填埋场封场后的稳定期可控制于5—8年内,与传统填埋的30年以上相比,再利用前的管理期可缩短约70%。 第二个生态体系存在于覆盖层中。项目组利用填埋场最终覆盖层植被/土壤的生态转化能力,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渗滤液层内循环后的出水。在杭州天子岭示范工程现场,我们看到覆盖层上生长着郁郁葱葱的植被,这些植被怎么能如此茂盛地生长在覆盖层上?“其实这些植被就是用渗滤液循环出水来浇灌的。我们以抗胁迫能力为指标筛选了一系列可耐受渗滤液污染(COD、NH4+和Cl-均大于1g/L)胁迫的填埋覆盖植被物种,使得填埋场生态转化能力得到更为全面的利用,也使填埋场渗滤液零排放成为可能。”垃圾的最终归宿将是没有垃圾,这就是何教授和他的课题组要追求的目标。 目前,杭州天子岭已经进入了稳定的运营中。未来一年对它的监测期又将可能给何教授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科研的车轮是不会停歇的,对城市生活垃圾的生态填埋的远大应用前景以及国际间的相互交流让何教授又有了更进一步的构想。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