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3 形态分析样品的处理方法
D.3.1有效态的溶浸法 D.3.1.1 DTPA浸提 DTPA(二乙三胺五乙酸)浸提液可测定有效态Cu、Zn、Fe等。浸提液的配制:其成分为0.005mol/L DTPA-0.01mol/L CaCl2-0.1mol/L TEA(三乙醇胺)。称取1.967gDTPA溶于14.92gTEA和少量水中;再将1.47gCaCl2•2H2O溶于水,一并转入1000mL容量瓶中,加水至约950mL,用6mol/L HCl调节pH至7.30(每升浸提液约需加6mol/L HCl 8.5mL),最后用水定容。贮存于塑料瓶中,几个月内不会变质。浸提手续:称取25.00g风干过20目筛的土样放入150mL硬质玻璃三角瓶中,加入50.0ml DTPA浸提剂,在25℃用水平振荡机振荡提取2h,干滤纸过滤,滤液用于分析。DTPA浸提剂适用于石灰性土壤和中性土壤。 D.3.1.2 0.1mol/L HCl浸提 称取10.00g风干过20目筛的土样放入150mL硬质玻璃三角瓶中,加入50.0mL1mol/L HCl 浸提液,用水平振荡器振荡1.5h,干滤纸过滤,滤液用于分析。酸性土壤适合用0.1mol/L HCl浸提。 D.3.1.3 水浸提 土壤中有效硼常用沸水浸提,操作步骤:准确称取10.00g风干过20目筛的土样于250mL或300mL石英锥形瓶中,加入20.0mL无硼水。连接回流冷却器后煮沸5min,立即停止加热并用冷却水冷却。冷却后加入4滴0.5mol/L CaCl2溶液,移入离心管中,离心分离出清液备测。 关于有效态金属元素的浸提方法较多,例如:有效态Mn用1mol/L乙酸铵-对苯二酚溶液浸提。有效态Mo用草酸-草酸铵、(24.9g草酸铵与12.6g草酸溶解于1000mL水中)溶液浸提,固液比为1﹕10。硅用pH4.0的乙酸-乙酸钠缓冲溶液、0.02mol/L H2SO4、0.025%或1%的柠檬酸溶液浸提。酸性土壤中有效硫用H3PO4-HAc溶液浸提,中性或石灰性土壤中有效硫用0.5mol/L NaHCO3溶液(pH8.5)浸提。用1mol/L NH4Ac浸提土壤中有效钙、镁、钾、钠以及用0.03mol/L NH4F-0.025mol/L HCl或0.5mol/L NaHCO3浸提土壤中有效态磷等等。
D.3.2碳酸盐结合态、铁-锰氧化结合态等形态的提取 D.3.2.1可交换态 浸提方法是在1g试样中加入8ml MgCl2溶液(1mol/L MgCl2,pH7.0)或者乙酸钠溶液(1mol/L NaAc,pH8.2),室温下振荡1h。 D.3.2.2碳酸盐结合态 经3.2.1处理后的残余物在室温下用8ml 1mol/L NaAc浸提,在浸提前用乙酸把pH调至5.0,连续振荡,直到估计所有提取的物质全部被浸出为止(一般用8h左右)。 D.3.2.3铁锰氧化物结合态 浸提过程是在经3.2.2处理后的残余物中,加入20mL 0.3mol/L Na2S2O3-0.175mol/L柠檬酸钠-0.025mol/L柠檬酸混合液,或者用0.04mol/L NH2OH﹒HCl在20%(V/V)乙酸中浸提。浸提温度为96℃±3℃,时间可自行估计,到完全浸提为止,一般在4h以内。 D.3.2.4有机结合态 在经3.2.3处理后的残余物中,加入3mL 0.02mol/L HNO3、5mL 30%H2O2,然后用HNO3调节pH至pH=2,将混合物加热至85℃±2℃,保温2h,并在加热中间振荡几次。再加入3mL 30%H2O2,用HNO3调至pH=2,再将混合物在85℃±2℃加热3h,并间断地振荡。冷却后,加入5mL 3.2mol/L乙酸铵20%(V/V) HNO3溶液,稀释至20mL,振荡30min。 D.3.2.5残余态 经3.2.1~3.2.4四部分提取之后,残余物中将包括原生及次生的矿物,它们除了主要组成元素之外,也会在其晶格内夹杂、包藏一些痕量元素,在天然条件下,这些元素不会在短期内溶出。残余态主要用HF-HClO4分解,主要处理过程参见土壤全分解方法之普通酸分解法(1.1)。 上述各形态的浸提都在50L聚乙烯离心试管中进行,以减少固态物质的损失。在互相衔接的操作之间,用10000转/min(12000g重力加速度)离心处理30min,用注射器吸出清液,分析痕量元素。残留物用8mL去离子水洗涤,再离心30min,弃去洗涤液,洗涤水要尽量少用,以防止损失可溶性物质,特别是有机物的损失。离心效果对分离影响较大,要切实注意。
D.4有机污染物的提取方法
D.4.1常用有机溶剂 D.4.1.1有机溶剂的选择原则 根据相似相溶的原理,尽量选择与待测物极性相近的有机溶剂作为提取剂。提取剂必须与样品能很好地分离,且不影响待测物的纯化与测定;不能与样品发生作用,毒性低、价格便宜;此外,还要求提取剂沸点范围在45℃~80℃之间为好。 还要考虑溶剂对样品的渗透力,以便将土样中待测物充分提取出来。当单一溶剂不能成为理想的提取剂时,常用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极性的溶剂以不同的比例配成混合提取剂。 D.4.1.2常用有机溶剂的极性 常用有机溶剂的极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水);乙腈;甲醇;乙酸;乙醇;异丙醇;丙酮;二氧六环;正丁醇;正戊醇;乙酸乙酯;乙醚;硝基甲烷;二氯甲烷;苯;甲苯;二甲苯;四氯化碳;二硫化碳;环已烷;正已烷(石油醚)和正庚烷。 D.4.1.3溶剂的纯化 纯化溶剂多用重蒸馏法。纯化后的溶剂是否符合要求,最常用的检查方法是将纯化后的溶剂浓缩100倍,再用与待测物检测相同的方法进行检测,无干扰即可。
D.4.2有机污染物的提取 D.4.2.1振荡提取 准确称取一定量的土样(新鲜土样加1~2倍量的无水Na2SO4或MgSO4﹒H2O搅匀,放置15~30min,固化后研成细末),转入标准口三角瓶中加入约2倍体积的提取剂振荡30min,静置分层或抽滤、离心分出提取液,样品再分别用1倍体积提取液提取2次,分出提取液,合并,待净化。 D.4.2.2超声波提取 准确称取一定量的土样(或取30.0g新鲜土样加30~60g无水Na2SO4混匀)置于400mL烧杯中,加入60~100mL提取剂,超声振荡3~5min,真空过滤或离心分出提取液,固体物再用提取剂提取2次,分出提取液合并,待净化。 D.4.2.3索氏提取 本法适用于从土壤中提取非挥发及半挥发有机污染物。 准确称取一定量土样或取新鲜土样20.0g加入等量无水Na2SO4研磨均匀,转入滤纸筒中,再将滤纸筒置于索氏提取器中。在有1~2粒干净沸石的150mL圆底烧瓶中加100mL提取剂,连接索氏提取器,加热回流16~24h即可。 D.4.2.4浸泡回流法 用于一些与土壤作用不大且不易挥发的有机物的提取。 D.4.2.5其他方法 近年来,吹扫蒸馏法(用于提取易挥发性有机物)、超临界提取法(SFE)都发展很快。尤其是SFE法由于其快速、高效、安全性(不需任何有机溶剂),因而是具有很好发展前途的提取法。
D.4.3 提取液的净化 使待测组分与干扰物分离的过程为净化。当用有机溶剂提取样品时,一些干扰杂质可能与待测物一起被提取出,这些杂质若不除掉将会影响检测结果,甚至使定性定量无法进行,严重时还可使气相色谱的柱效减低、检测器沾污,因而提取液必须经过净化处理。净化的原则是尽量完全除去干扰物,而使待测物尽量少损失。常用的净化方法为: D.4.3.1液-液分配法 液-液分配的基本原理是在一组互不相溶的溶剂中对溶解某一溶质成分,该溶质以一定的比例分配(溶解)在溶剂的两相中。通常把溶质在两相溶剂中的分配比称为分配系数。在同一组溶剂对中,不同的物质有不同的分配系数;在不同的溶剂对中,同一物质也有着不同的分配系数。利用物质和溶剂对之间存在的分配关系,选用适当的溶剂通过反复多次分配,便可使不同的物质分离,从而达到净化的目的,这就是液-液分配净化法。采用此法进行净化时一般可得较好的回收率,不过分配的次数须是多次方可完成。 液-液分配过程中若出现乳化现象,可采用如下方法进行破乳:①加入饱和硫酸钠水溶液,以其盐析作用而破乳;②加入硫酸(1+1),加入量从10mL逐步增加,直到消除乳化层,此法只适于对酸稳定的化合物;③离心机离心分离。 液-液分配中常用的溶剂对有:乙腈-正已烷;N,N-二甲基甲酰胺(DMF)-正已烷;二甲亚砜-正已烷等。通常情况下正已烷可用廉价的石油醚(60℃~90℃)代替。 D.4.3.2化学处理法 用化学处理法净化能有效地去除脂肪、色素等杂质。常用的化学处理法有酸处理法和碱处理法。 D.4.3.2.1 酸处理法 用浓硫酸或硫酸(1+1):发烟硫酸直接与提取液(酸与提取液体积比1︰10)在分液漏斗中振荡进行磺化,以除掉脂肪、色素等杂质。其净化原理是脂肪、色素中含有碳-碳双键,如脂肪中不饱和脂肪酸和叶绿素中含一双键的叶绿醇等,这些双键与浓硫酸作用时产生加成反应,所得的磺化产物溶于硫酸,这样便使杂质与待测物分离。 这种方法常用于强酸条件下稳定的有机物如有机氯农药的净化,而对于易分解的有机磷、氨基甲酸酯农药则不可使用。 D.4.3.2.2 碱处理法 一些耐碱的有机物如农药艾氏剂、狄氏剂、异狄氏剂可采用氢氧化钾-助滤剂柱代替皂化法。提取液经浓缩后通过柱净化,用石油醚洗脱,有很好的回收率。 D.4.3.3吸附柱层析法 主要有氧化铝柱、弗罗里硅土柱、活性炭柱等。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