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生态规划原理的教育

作者:卡尔·斯坦尼兹    文章来源:中国园林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4-4-28

作者:(美)卡尔·斯坦尼兹 文 黄国平 译

  关键词:风景园林;园林教育;生态规划原理;框架;模型
  摘 要:哈佛大学设计学院景观设计与规划教授卡尔·斯坦尼兹,为景观规划设计和教育设计了一个框架。该框架将6个层面的问题组织起来,每个问题又联系到某特定的答案或模型。即:如何描述景观(景观表述模型),景观如何运作(过程模型),目前景观是否运作良好(评价模型),景观可能发生何种变化(变化模型),景观变迁会带来什么不同(影响模型),景观是否应进行改造(决策模型)。这6个层次的先后次序,是按一般认知方式组织的,若从反方向则可更有效地组织景观规划研究,也是一种更有效的教育方式。

  我非常欣赏赫勃特·西蒙(Herbert Simon)关于“设计”的定义,尤其是他将“设计”视作一个积极的动词:“所谓设计就是试图找到一个能够改善现状的途径。”
  在我1995年的论文《“设计”是一个动词,“设计”是一个名词》(Design is a Verb; Design is a Noun)中,我提到生态与艺术都是人定义的。它们虽然不同,甚至经常处于对立状态中,但是它们也可以和谐共处。遗憾的是,在我们的学科里,这两者———生态与艺术,经常被视为两个对立的领域。在我看来,“设计……作为一个名词应该不仅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想法,而且不止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想法。它应该是一个能被体验和理解的社会交流方式。正如乔治·萨塔亚纳(George Santayana)告诉我们的那样:
  '当创作的天才忽视了大众的兴趣,他就很难创作出具有广泛深远影响的作品。想象需要根植在历史、传统和人类的基本信念中,否则它只会漫无边际地生长而不会产生什么影响,就跟那些微不足道的旋律一样,很快就过时了。'
  另一个类似观点出自《圣经·出埃及记》第十五章的注释中:
  '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具有启示他人的力量。如果一盏明灯无法点燃其他灯的话,它只是一团微弱的火焰。艺术的真谛不仅在于启迪其他艺术家,更重要的是启迪整个人类。'
  有人可能会反驳,认为景观设计的基本概念是关于审美的,而有人会认为是关于生态的,还有人会认为基本概念是生态与感知之间的联系。而我的观点是:景观设计的基本概念是社会关系,因为景观设计是'设计作为动词'———一个以人为中心,进行改造的过程的结果。进而在景观设计中,最基本的方法———体验的组织和物质化过程,既是生态的,也是感知的。”
  因此,无论设计本身是试图改变还是试图保护,它总有基本的社会目的,即通过改造环境和自然过程,包括生态过程,来改变人们的生活。
  设计的教育作为动词和名词,是一个非常困难的工作。最近几年,我成为了教育方法的评论家(广泛的论述,而非从个人喜好出发)。我就此问题做过不少演讲,也写过若干论文。我曾为规划设计和教育本身设计了一个研究框架,用它来细化我们向学生们提出的问题。我发现这个研究框架不仅可靠,对组织我的教学都非常有帮助,而且与这个会议的主题也相关。(我相信这个框架对在座的某些人来说已经非常熟悉,但我想,向其他人再简单介绍一下,也是很有必要的。)

设计研究框架(图2-1)


  我的这个框架(图2-1)将6个不同的问题组织起来,每个问题又联系到某特定的基于理论的答案或者模型。在各类项目中,这个框架会被“经历”3次:第1次逐层向下,定义项目的背景和范围———确定问题;第2次逐层向上,细化项目的研究方法———如何问答这个问题;第3次再次逐层向下,完成项目得出结论———找到答案。这6个问题以及相联系的模型,是根据最初确立景观设计项目时的考虑顺序,而自上而下列出的。
  I. 如何就内容、边界、空间和时间等来描述景观?这个层次的问题联系到景观表述模型。
  II. 景观如何运作?各个元素之间的功能关系和结构关系是怎样的?这个问题联系到景观过程模型。
  III 目前的景观是否运作良好?判断的标准包括:健康、美观、花费、营养流或者用户的满意度。这个层次的问题联系到景观评价模型。
  IV. 景观可能发生何种改变?何时何地可能发生何种事件?这个问题与第I个问题相关,因为这两者都是关于数据、词汇及句式的表达。这第IV个层次的问题联系到景观变化模型。在这里,至少有两个重要的变化类型需要考虑:一是根据现状趋势发生的改变;二是根据规划、投资、政策和建设活动等可实施的“设计”而发生的改变。
  V. 这些景观变迁会带来什么不同?这个问题和第II个问题相关,因为两者都是基于信息和预测理论。这第V个层次的问题可以形成景观影响模型,在这里,第II个层次中的景观过程模型将用来模拟变化。
  VI. 景观是否应该进行改造?如何进行不同改造方式影响评价比较?这个问题和第III个问题相关,因为两者都是基于知识和文化价值。这第VI个层次的问题,联系到决策模型。(实施过程可以被视作另一个层次,但这个框架则认为,它是作为第I层次的不断反馈过程,即创造一个已经经过改变的表述模型。)

作者简介:
  卡尔·斯坦尼兹(Carl Steinitz)/1966年起,在哈佛大学设计学院与麻省理工学院联合建立的计算机图形与空间分析实验室担任研究员。/1967年,在麻省理工学院获得城市与区域规划博士学位,专业方向为城市设计,师从凯文·林奇(Kevin Lynch)/1973年在哈佛大学设计学院任景观设计与规划教授/1986年被授予景观设计与规划亚历山大与维多利亚·维利荣誉终身教职/1984年,获美国景观设计教育委员会(Council of Educators in Landscape Architecture)授予“杰出教育者奖”。1996年,获国际景观生态学会颁发的“杰出实践奖”。

  黄国平/1976年生/男/现为美国哈佛景观设计学专业在读博士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延伸阅读
    没有相关文章
精彩图片
文章评论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请您注意: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
 ·请注意语言文明,尊重网络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中国环境生态网文章跟帖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您在中国环境生态网发表的言论,中国环境生态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发表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文章跟帖管理员反映。

绿色进行时
推荐文章
研究称全球变暖毁灭远古雨林
隧道内发现的蕨类植物美国研究人员在伊利诺伊州一处煤矿发现…
绿色生活
驴行天下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