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景观
城市景观作为一个生态系统,几乎包含了所有上述生态过程,而成为城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
4、景观作为符号的含义:人类理想与历史的书
人类是符号动物,景观是一个符号传播的媒体(Lynch and Hack ,1998,P173),是有含义的,它记载着一个地方的历史,包括自然的和社会的历史;讲述着动人的故事,包括美丽的或是凄惨的故事;讲述着土地的归属,也讲述着人与土地,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因此行万里路,如读万卷书。
这本书是由符号和语言写成的。“景观具有语言的所有特征,它包含着话语中的单词和构成——形状图案、结构、材料、形态和功能。所有景观都由这些组成,如同单词的含义一样,景观组成(如水)的含义是潜在的,只存在上下文中才能显示”(Spirn, 1998, p.15)。景观语言也有方言,它可以是实用的,也可以是诗意的。海德歌尔把语言比喻作人们栖居的房子,“而景观语言则是真正的人的栖居地”(Spirn,1998,p16),景观语言是人类最早的语言,是人类文字及钟镅缘脑慈!昂映鐾迹宄鍪椤惫倘皇且桓錾窕按担瓷厮得髁酥泄淖钟胧制鹪从诙跃肮壑凶匀晃锛跋窒蟮墓鄄旌推羰镜墓獭N蘼凼峭范サ陌自啤⒆阆碌拇蟮亍⑸酱ā⒑恿鳌⒍病⒛癯妫鹤治薏皇撬付韵蟮南笮斡氤橄蟮慕峁4颖嫒细髦肿慵@粗袷藁疃男畔ⅲ员惚苊褪薅曰袷澄铮缴展瓴炝盐囊圆芳祝俚窖龉厶煜螅┎斓匦危耘蟹缢槎瘢踔劣诘较执嗣腔勾幽袷薜男屑@丛げ獾卣穑映嬗愕男形磁杏昵纭?/P>
同文字语言一样,景观语言可以用来说、读和书写,为了生存和生活——吃、住、行、求偶和生殖,人类发明了景观语言。如同文字语言一样,景观语言是社会的产物。景观语言是为了交流信息和情感的,同时也是为了避护和隔离的,景观语言所表达的含义只能部分地为外来者所读懂,而有很大部分只能为自己族群的人所共享,从而在交流中维护了族群内部的认同,而有效地抵御外来者的攻击。
景观中的基本名词是石头、水、植物、动物和人工构筑物,它们的形态、颜色、线条和质地是形容词和状语,这些元素在空间上的不同组合,便构成了句子、文章和充满意味的书。一本关于自然的书,关于这个地方的书,以及关于景观中的人的书。当然,要读懂,读者必须有相应的知识和文化,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的人,如同上下文关系中的景观语言一样,是有多重含义的,它们所讲述的故事可能是神秘的、悲壮的、美好的、喜剧性的或是残酷的。自然山坡上的一株树,花开花落,或兴或衰,讲述了季节的更替,其与生境或土壤的适应或不适应。而山寨门口的一棵神树,却有着更多的含义,它是全寨人精神生活的中心,树的兴衰,可能预示全村人的吉凶。但对外界人来说,这棵树再平常不过了。
小时候家乡村中头有棵大樟树,不知什么时候被雷劈成了两半,却一直生机盎然,爷爷说,树上住着一个白蛇精所以遭雷轰击,从此,我眼中的这棵樟树就不仅仅是树了。在美国东部,有一块不起眼的石头,却每天吸引成百上千的人前来参观、詹仰,那是“五月花”号靠岸的地方,是欧州殖民者第一脚登上美州大陆的地方,它包含了自由、冒险的美国人的精神。青藏高原上的垛垛玛坭堆,是幸福和光明的祈求;华北平原上的黄土残丘,在讲述着两千年前金戈铁马、烽火四起的故事。村前半月形的水池,寄托着美好的愿望,哪怕是一个自然的山头,也被赋予吉祥的名字,因而也使景观充满喜气,使生活其中的人充满信心。
这都是因为人是符号的动物,而景观是符号,是人类文化和理想的载体。
结语
综上所述,景观是自然及人类社会过程在土地上的烙印,是人与自然、人与人墓叵狄约叭死嗬硐胗胱非笤诖蟮厣系耐队啊U饫佑〉淖钌羁讨δ诔鞘校?一个几万甚至上千万人的社区,为了共同的和不同的目的,他们生活在一起,他们有时互助互爱,有时忌妒有加,憎恨之极,以至于你死我活;有时为了交流,他们修驰道、掘运河;有时却为了隔离,垒城墙,设陷阱。同样的爱与恨也表现在人们对自然及其它生命的态度上:恨之切切,人们可以把兽与水视为共同的敌人,因此筑高堤、籓篱以拒之;爱之殷殷,人们又不惜工本挖湖堆山,引虎狼草木入城。人类所有这些复杂的人性和需求被刻写在大地上,刻写在某块被称为城市的地方,便成为城市景观。
因此,景观是画,展示自然与社会精彩的瞬间;景观是书,是关于人类社会和自然系统的书;景观是故事,讲述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爱和恨,战争与和平的历史与经验;景观是诗,用精美而简洁的语言,表述了人类最深层的情感。 因此,景观需要人们去品味,正如品味一幅画,品味一首诗;景观需要人们去体验,体验过去与现在的生活;景观需要人们去解读,正如解读一部历史与故事的书;景观需要人们去关爱,去呵护,就象关爱自己和爱人;当然,景观也需要人们去设计、去改造和管理,以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使人的生活具有意义。
[参考文献]
Baker, A .,1992,Introduction: On Ideology and Landscape. In: Baker, A.R.H and Biger G.(eds.) Ideology and Landscape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P1-14).
Casey,E.,1998, The Fate of Plac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Berkley.
Cosgrove, D. E.1998, Social Formation and Symbolic Landscape. 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Madison, Wisconsin, USA.
Forman,R. T. T.,1995. Land Mosaics: The Ecology of Landscapes and Region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eidegger, M. 1971. Building Dwelling Thinking.: Poetry, Language, and Thought (Trans. by A. Hofstadter). New York: Harper & Row.
Jackson, John, B. 1984. Discovering the Vernacular Landscape. Yale University Press, New Haven, MA.
Lovelock, J., 1979. Gaia : A New Look at Life on Earth.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xford
Lynch, C. and Hack G.,1998, Site Planning (3rd edition), The MIT Press, Cambridge, MA, USA.
Lynch, K. (1960). Image of the City, MIT Press. Cognition and Environment: Functioning in an Uncertain World. New York, Praeger.
Meinig, D. W. (1976). “The beholding eye: Ten versions of the same scen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January): 47-53.
Naveh, Z. and A.S. Lieberman. L984. Landscape Ecology: Theory and Application. Springer-Verlag, New York.
Newton,N.T.,1971. Design on the Land: The Development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Cambridge. MA。
Norberg-Shulz, C., 1979. Genius Loci: Toward A Phenomenology of Architecture. New York: Rizzoli.
Relph, E.,1976, Place and Placeless. London, England, Pion Limited.
Spirn, Anne, W. 1998. The Language of Landscape. Yale University Press. New Haven London.
Yi-fu Tuan,1975, landscyce of fear, Tuan Y1-Fu
王清华,1997,梯田文化,云南大学出版社。
俞孔坚,1998 理想景观探源:风水与理想景观的文化意义。北京商务印书馆.
俞孔坚,2000b,追求场所性:景观设计的几个途径及比较研究,建筑学报 2:4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