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西部生态环境建设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作者:何乃维    文章来源:中科院网站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4-7-1

     面对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仍在恶化的严重局面,《科学时报》2003年2月发表了中国工程院西北水资源项目组完成的《关于西北地区水资源配置、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项目成果的汇报摘要》,提出“确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发展方针”。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农发所何乃维研究员认为,该方针的提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但是在其具体的阐述中,有些问题尚需进一步探讨。

    一、水土保持应同荒漠化治理并重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治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水土保持着重治理水蚀,荒漠化治理着重治理风蚀。中国工程院项目组的成果汇报提出:“年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的干旱和半干旱区,应明确规定以灌、草为主干旱区以灌为主,半干旱区以草为主的植被建设方向”。这是按照生态学规律提出的正确建议,是科学的。但同时应当强调在年降水量400毫米以上的地区以林为主,进行植树造林。

    西北六省、区年降水量400毫米以上的地区面积很大,有60万平方公里左右。这些地区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最主要的是黄土高原,与荒漠化相重叠。在项目成果汇报中虽然也讲到“黄土高原在变牧区为农区的过程中,天然植被也遭到破坏,水土流失日益加重”,并在生态环境建设的分区中列出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区,但缺少水土保持的科学措施。在关于黄河干流的建设中仅提出“尽快解决两岸城市、工矿和农牧业的污染问题”,未提及黄河的泥沙与淤积问题。

    很显然,研究西北地区可持续发展战略,弱化与回避水土保持问题是不合适的。水土保持应同荒漠化治理并重,不然就谈不上统筹全局、合理安排生态环境建设。

    二、无论营造乔木林、灌木林还是建设草原,都要因地制宜

    项目成果汇报指出:“当前对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认识,仍存在一些误区。其中较普遍的误解是,简单地以为生态环境建设就是绿化造林,增加森林覆盖率。调查中看到,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一些不适合种树的地方.也都在费尽心力地植树造林,年年植树不见树,或多年后仍是一片小老头树,有的地方为了植树造林而超采地下水,‘绿了一条线,黄了一大片’。这种简单化的认识和做法,都应予以改正和防止”。这一批评的精神是正确的,但由于文字表达不够严谨,有可能产生新的误解。

    第一,西北地区尚有一片湿润的从暖温带向北亚热带过渡的秦巴山地,地处甘肃南部、陕西南部,年平均降水量为700~900毫米,局部地方高达1000毫米以上,应当以营造乔木林为主。

    第二,陇秦山地,如子午岭、黄龙山、乔山、祁连山和天山属半湿润和半干旱气候,年降水量在400~700毫米,是西北地区保存有天然林的地区,但森林遭受破坏而退化。这一地区除加强保护天然林外,应当积极在林区周围的宜林地大力营造乔木林,恢复与扩大森林面积。

    第三,“干旱区以灌为主,半干旱区以草为主”的提法,应当修正为“干旱区以灌为主,半干旱区以草、灌为主”。据笔者考查,在半干旱区虽然不适合种植乔木有补水条件者除外,但是杞柳、柽柳、沙柳、锦鸡儿等灌木生长良好,因此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建设也要造林绿化。造林是营造灌木林,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森林覆盖率应将灌木林计算在内。当然,干旱、半干旱地区主要应建设与恢复草原,这是开发畜牧业的基础。

    三、充分利用草原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进行退耕还草,禁牧封育要同人工更新和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并举

    干旱的草原地带由于滥垦、滥樵、滥采,加上严重超载过牧,造成大面积草原退化、沙化,从而助长了沙尘暴的发生和发展。项目成果汇报提出的战略对策是“干旱区和半干旱区的植被建设以封育为主,退耕休牧还草”强调“应充分利用草原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变超载过牧为以草定畜、草畜平衡”。这些对策尚需进一步探讨。

    第一,草原开垦后,轻度退化的草场因群落中的植株数目并没有减少,封育后仍有可能自我修复。重度退化的草场由于群落已经发生逆行演替,其有毒杂草已经占群落总量的70%以上,生态环境已经恶化,依靠自然演替恢复成好的草场非常困难,必须人工种草和人工促进恢复草地。

    第二,条件较好的退耕地首先要建设成人工草场。中国草原畜牧业落后,就在于人工草地和改良草场比重太低。近30多年,发达国家通过人工栽培草地,使单位面积干草产量提高1倍左右。如果草原退化沙化仅依靠草原的自我修复能力进行封育为主,在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下,难于提高草原总体的生产力。加上对超载过牧的草原施行“以草定畜、草畜平衡”的原则,草原畜牧业的生产力就难于提高,牧民的生活水平也难于提高,即而只有等待外迁人口,变成生态移民了。正确的对策应当是,充分利用当前西北草原地区牧民劳动力比较充裕的有利条件,在政府加大草原建设投入的基础上,在条件相对较好的地方大力发展人工草地和增加改良牧场,提高牧草的生产能力,增草增畜。再加上发展为畜牧业发展服务的二、三产业,这样就能在草原地区增加就业,增加牧民收入。

    四、积极开展空中调水的科学研究,增加西北干旱地区的水资源

    项目成果汇报提出:“警惕黄河水资源的危机。抓紧准备南水北调的西线工程”。然而这一空前巨大的工程所能解决的是从长江支流调水以解决黄河断流水资源枯竭及下游沿黄河两岸的城市、农业供水的问题,解决不了西北大面积干旱、半干旱草原水资源缺乏的问题。要增加西北干旱地区的水资源,应当积极开展空中调水的科学研究。人工降雨已经有成功的实验,问题是如何进一步掌握云质云量的规律,发明更有效促进人工降雨的新材料和新技术,提高人工降雨的效能。南怀瑾、王宏昌先生均提出过“天一生水”云腾致雨,“空中南水北调”的想法。建议科技部、工程院和中科院应当将此作为国家重点攻关项目,纳入国家科研计划。

    五、西北地区的农业发展问题

    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水资源贫乏而草原草地资源丰富,草地面积占全国草地总面积的48.2%。项目成果汇报提出“最主要的是将低投入、低产出、高资源消耗的传统农业转换到高投入、高产出、低资源消耗的现代农业的轨道”,但这样不结合我国西北的特点照搬西方农业现代化的路子能否行得通﹖

    西北地区,特别是干旱、半干早地区,不仅植被建设应充分利用草原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以草、灌为主进行,农业发展方向也应当明确以建设草原、草地发展畜牧业为主的战略方针。

    从草原来说,过去国家和牧民对草原是低投入,投资太少,但是国家对农业的投人还是很高的。投入高表现在大量投资用在农垦和垦区的配套水利工程建设上。内蒙古、甘肃河西走廊、新疆都是如此。从1949~1997年,内蒙古开垦草原4250万亩,甘肃开垦1600万亩,新疆开垦4500万亩。草原建设平均每亩投入仅2~3分钱,而一亩农田的垦植费就要700元左右20世纪80年代的费用,且不包括水利的投资。结果造成“农地挤草原,沙漠吃农田”的生态恶果。还有,西北地区广大农村是半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的初期,“高投入”也必然是高经济资源消费,西北农民绝大多数根本负担不起。过去农垦部门在西北地区也曾办过高投入的现代化的农牧场,结果是高投入、高亏损、低效益,不得不通过兴办第二、三产业扭亏。

    因此,西北地区的农业走合理投人、高效益、保护与合理利用水土资源、集约经营的高产、优质、安全的现代生态农业才是正途。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农发所研究员)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延伸阅读
    没有相关文章
精彩图片
文章评论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请您注意: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
 ·请注意语言文明,尊重网络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中国环境生态网文章跟帖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您在中国环境生态网发表的言论,中国环境生态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发表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文章跟帖管理员反映。

绿色进行时
推荐文章
研究称全球变暖毁灭远古雨林
隧道内发现的蕨类植物美国研究人员在伊利诺伊州一处煤矿发现…
绿色生活
驴行天下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