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生态市建设的几点思考

作者:陶柏文    文章来源:杭州市环保局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4-12-8

  摘要:杭州建设生态市具有良好的经济、人文、社会和环境优势,同时也存在诸多不足之处。为实现“生态大都市、绿色新天堂”的建设目标,杭州将发展生态经济、改善生态环境、保护生态人居、培育生态文化和维护生态安全,并将建立健全的政策法规体系、有效的行政推进机制、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体系和全方位的宣传教育体系,以保障生态市建设各项工作全面开展。
  Abstract:There are some superiority and shortage about eco-city construction in Hangzhou. For the eco-city goal, we will develop eco-economy, improve environment, protect residence, raise eco-civilization and safeguard eco-system,also we will establish policy, administration, investm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education guarantee system。

  近几年来,杭州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环境立市”战略,把生态建设作为大都市建设的重要内容,在获得“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际花园城市”等称号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生态市,打造绿色杭州”的工作要求。为进一步巩固和扩大生态市建设的成果,在2015年把杭州率先建设成为生态市。本文就杭州生态市建设提出几点思考。
  一、生态市建设的现状和机遇
  1、发展的优势和机遇
  (1)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强劲的经济活力。国民经济连续十四年保持两位数增长,经济总量位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2002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位居2004年度福布斯最佳商业排行榜首位。良好的经济政策培育了众多民营企业,不少企业已走上依靠科技、规模发展的道路。
  (2)优越的地理条件和丰富的人文山水资源。地处长江三角洲国际经济圈南翼,既是浙江省省会、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又是长江三角洲的中心城市,环杭州湾产业带的核心,国际风景旅游城市。五千多年的良渚文化和2200多年的建制历史赋予了西湖秀丽的山水和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尤以“三江两湖一山一河两址”为代表。
  (3)超前的城市经营理念和深入人心的环境保护意识。城市建设和发展实施了沿江跨江发展战略,以环境立市为核心的城市经营理念在政府和社会各阶层的各项工作中得到充分体现。近年来实施的西湖综合保护、运河水污染治理、天然气进杭等工程进一步提升了城市品位;通过12345、局长专线以及环境违法行为有奖举报,使环境管理与社会监督机制有效结合。绿色企业、学校、社区和绿色饭店、绿色房产等不断涌现,提高了市民参与环境保护的意识,使生态市建设具有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4)蓬勃发展的生态省建设是杭州生态城市建设良好的契机。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和“五个统筹”为指导的生态省及生态市建设全面开展,生态理念深入人心。杭州1982年开展了生态村镇建设试点工作。山一村1987年获得联合国环保署“全球500佳”。2000年临安市被命名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2001年和2002年淳安县和建德市分别被列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临安太湖源镇是省内首个国家级环境优美小城镇。
  2、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
  (1)突出的资源紧缺问题。主要表现在能源贫乏、城市用电紧张、土地供应量不足、局部地区水资源短缺等,种种因素影响杭州社会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如人均耕地仅0.53亩,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3,不到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1/30。2003年夏季杭州用电缺口达80万千瓦,2004年缺口高达120万千瓦。
  (2)工业结构性污染依然严重,区域大气环境质量和流域水环境质量不佳。突出表现为钱塘江上下游沿岸大量的造纸、化工、印染等重污染企业严重影响了流域水环境质量,2004年先后发生了罕见的三江口死鱼事故和流域藻类大面积爆发事件。区域酸雨现象也比较严重,酸雨频率高达70%以上。
  (3)城镇建设矛盾依然突出。主要表现为城市建设步伐相对滞后于城市人口急速增加度和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不少县城、乡镇还缺乏相应规模的生活污水处理厂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场,特别是污水收集系统、村镇生活垃圾收集及转运处置系统明显滞后。城市交通网络成为城市社会生活畅通的瓶颈,城市绿化分布极不均衡,人居环境质量远不能达到广大市民的需求。
  (4)社会事业发展任务相当艰巨。主要表现为历史人文资源逐渐消亡,现代文明的生态伦理十分薄弱,城乡差别巨大,西部山区还有众多乡村需要脱贫致富,城乡一体化任务艰巨。而各类资源空间配置的差异性又导致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也导致地域经济与生态环境保护的不协调。
  二、生态市建设的目标和基本原则
  1、生态市建设目标
  总体目标: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依靠科技进步和体制机制创新,运用生态系统的循环机制、共生机制、适应机制和补偿机制,发展生态产业、改善生态环境、保护生态人居、培育生态文化和维护城市生态安全,力争用12年的时间,在全省率先实现生态市建设目标,把杭州建设成为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关系协调的经济繁荣、人民富裕、风景秀丽、环境优美的“生态大都市、绿色新天堂”。
  生态经济目标: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充分发挥杭州产业特色和优势,走新型产业化道路,推进“两港五区”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和生态工业发展,积极发展以绿色食品为主的生态农业,发展知识型服务业为依托、绿色消费为特征的现代服务业,建立起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低耗高效的生态产业体系。
  生态环境目标:坚持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并重方针,建设生态城市和生态村镇,重点抓好“三江两湖一山一河两址”的生态环境保护,维护“湖城相望、两山相拥、三江蜿蜒、河湖密布、农林相依”的市域景观生态格局,全面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提高区域防灾减灾能力,提升城市生态服务功能,保护城乡人居环境,建立起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环境支撑体系。
  生态社会目标:坚持以人为本的人口社会政策,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就业,完善社会保障,完善公用设施,加快城市化进程,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发展完善教育事业,提高人口质量;建立适应资源及环境承载力的人口生态体系和健全的社会保障及服务体系。
  生态文化目标:以“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杭州人文精神为指导,从物态文化、体制文化、认知文化、心态文化方面建设杭州的生态文化,加强生态文化素质教育,建立和谐健康的生态环境、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高度统一的城乡生态文明。
  2、生态市建设的基本原则
  (1)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生态保护相协调原则。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正确处理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努力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协调,经济、社会、生态“共赢”,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生态保护、生态治理、生态建设相结合原则。因地制宜,实施保护、恢复、建设、治理相结合的生态保护措施,做到保护与建设并举,恢复与建设同步,管理与治理结合。
  (3)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相结合原则。坚持管理体制、管理模式和生态技术的创新,充分运用现代化的管理和技术手段,提高生态环境建设和生态保护水平。
  (4)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原则。坚持规划指导,加强规划衔接,突出区域特点,发挥地方优势,优先建设对全市有广泛影响的重点区域和生态环境重点工程,以点带面,分期分年度实施生态市建设的各项工作。
  (5)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原则。加强政府领导,提高宏观调控能力,运用法律、经济、行政、舆论等手段,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积极鼓励企业和非政府组织,共同参与生态市建设。
  三、生态市建设的主要任务
  1、树立循环经济理念,推进生态经济发展
  (1)以绿色农业为重点,发展具有杭州区域特色的生态农业。根据各地农业发展的区域条件和比较优势,形成以观光休闲农业为主的城市生态农业圈,以优质高效农业为主的平原生态农业圈,和以名特优新农产品为主的山区生态农业圈。依靠科技进步,大力推进设施农业、节水农业、无公害农业和规模型农业、复合型农业;提高杭州茶叶、花卉苗木、水产、节粮型畜禽、蔬菜、竹业六大优势农产品和水果、干果、蚕桑、中药材、蜂业五大特色农产品的市场优势和生态优势。
  (2)以技术创新为核心,发展以“两港五区”为载体的生态工业。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核心,坚持科技创新和机制创新相结合等原则,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大力发展“两港五区”新兴产业和高科技产业,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化工、食品和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推进清洁生产工艺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环保型、都市型工业;实行工业园区生态化改造,建设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和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以“环杭州湾产业带杭州产业区”为龙头,合理布局,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县(市)区域特色专业生产基地,促进工业布局与自然环境和谐一致。
  (3)发展生态旅游业,促进以绿色消费为特征的现代生态服务业。坚持“旅游西进”战略,坚持“生态优先、保护第一”原则,以“三江两湖一山一河两址”和各级旅游度假区为依托,将生态观念和生态文化融入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建设,发展生态旅游;以旅游业为龙头,发展现代金融、电子商务、现代物流和商贸、文化教育、生态人居、休闲旅游和信息技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建设数字杭州。
  2、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力度,提高城乡生态环境品位
  (1)继续推进“蓝天”工程,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实施以天然气、太阳能、水能等为主的多元化清洁能源战略,实施“禁燃区”工程,发展民用和公用燃气事业,改善城市能源结构,降低煤炭消耗比例。大力发展集中供热,全面实施电厂脱硫除尘脱硝工程,加强工业废气和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采用综合性措施,控制城市扬尘污染,全面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2)深入推进“碧水”工程,提高水环境质量。加快钱塘江流域和东苕溪流域的城镇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加强各类污染防治,建设生态公益林,治理水土流失,保护钱塘江和东苕溪饮用水水源。实施“万里清水河道工程”,加大重要湖库、河流和城市内河道的综合保护与整治力度,通过截污、引水、生态修复等综合措施,全面改善地表水环境。开展节水工作,推行节水技术,实施中水回用示范工程,提高工业用水效率和重复利用率,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合理利用、有效保护与安全供给。
  (3)切实推进“绿色”工程,保护区域生态多样性。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大力推进生态公益林和水土保持林建设,增强林业生态屏障功能。加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饮用水源保护区、重要生态功能区和森林公园的保护和建设,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强土地资源保护,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挖掘土地资源潜力,提高土地生产力,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优化调整矿业布局和矿业结构,分区分类实施矿产资源保护与开发,加强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整治,维护区域生态安全。
  (4)全面推进“清静”工程,控制城市噪声污染。倡导俭约的社会生活方式,加强工矿企业、建筑工地、社会生活噪声控制和治理,合理调整工业区与居住区的空间布局,扩大城市噪声达标区创建成果。加快改造城市交通网络和航道,完善交通组织指挥系统,加大交通干线两侧敏感区的隔声屏障建设和噪声治理力度,打造“清静城市”。
  (5)推进废弃物综合治理,实现资源永续利用。按照“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处置原则,实现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资源化综合利用,强化工业固废收集、运输、贮存、处置的全过程管理。加强医疗、化学等有毒有害危险固体废弃物的专业收集、专线清运和集中处置安全,实现危险废物的零排放。
  (6)构筑综合减灾体系,实现城乡生态安全。建立高效、快捷、统一的城乡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完善生态安全预警和防治机制,提高灾害综合防治能力,遏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维护公众健康和社会安定。
  3、提升城乡人居环境,营造优美和谐的生态社会
  (1)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营造绿色、便捷、舒适的人居环境。加快城镇住房建设,改善城乡住房条件。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实施生态绿化工程,建设适应现代社会人居要求的城乡人居环境。深入开展绿色系列工程,创建洁净、优美的城乡人居环境。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综合整治农村环境,全面改善城乡环境质量。
  (2)注重生态景观设计和环境治理,营造多样、和谐的生态景观。开展城市生态设计,注重建筑风格,发展生态建筑,建设绿色通道和景观走廊,市区形成“一主三副六大组团”、“两环两轴六带”融城市于山水田园之间、城景交融的城市景观格局,塑造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城市人居环境。加强自然景观保护,市域形成“湖城相望、两山相拥、三江蜿蜒、河湖密布、农林相依”的区域景观生态格局,全面提升生态景观质量。
  (3)完善可持续的社会体系,强化人口、社保、医疗等社会保障。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优生优育,提高城乡人口素质。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城镇化进程。建立完善医疗、养老、失业等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医疗卫生体系,改善城乡人民福利,保障人民健康安全。
  4、牢固树立生态发展观,塑造和谐多样的生态文化
  (1)树立正确生态自然观,培育生态消费文化。开展各阶层生态文化建设活动和传播媒介宣传教育活动,培育城乡生态文化,树立正确的生态自然观和生态发展观。倡导“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人文精神,增强公众的生态意识。转变消费观念,引导绿色、适度消费,培育简朴和谐的生态消费文化。
  (2)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建设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恢复杭州古城空间格局和建筑风貌,建设历史遗址保护区,注重自然风景与城市的有机结合,维护山水相依、城湖合璧的名城环境风貌。保护历史文化遗迹,挖掘和发扬具有杭州地方特色的地方戏剧、舞蹈等文化形式,充分展现文化名城风采。
  四、生态市建设的保障措施
  1、建立健全生态市建设的政策法规体系
  加快生态市建设的立法进程,建立生态市建设的法规规范体系。建立环保部门统一监管、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生态市建设管理体制,加大生态建设的执法力度,保障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
  2、建立生态市建设的行政推进机制
  建立健全生态市建设协调机构和办事机构,各级政府和各个部门密切配合、分工合作,形成生态市建设的强大合力。实行生态市建设目标责任监督考核制度,纳入政府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建立与完善专家咨询、部门联合会审、公众参与的综合决策机制,健全经济社会环境综合决策机制。逐步建立以绿色GDP为主要内容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引导人们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逐步转到注重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
  3、建立生态市建设的多元投入机制
  建立和完善政府引导、市场推进、公众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大生态市建设政策扶持力度,鼓励各类投资主体以各种形式参与生态市建设,促进城乡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推动生态建设和环保项目的社会化运作。按照“谁受益、谁补偿,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建立杭州市上下游之间的生态补偿机制。设立生态市建设专项基金,完善生态市建设基金管理体制,统一调度,专款专用,扶植贫困地区发展和重要项目实施。
  4、建立生态市建设的科技支撑体系
  完善科技政策, 加快生态领域的科学研究、开发和研制,加速科研成果向生产力转化。培育科技人才,引进国内外优秀人才。建设完善不同层次、面向不同管理对象的决策支持系统,提高生态市建设反馈、预警、预报及快速反应能力。立足自身,借用外脑,加强生态领域的国内外合作,发挥国内外各界的力量为生态市建设出谋出力,为生态市建设提供科技、人才、信息支撑。
  5、建立生态市建设的社会宣传教育体系
加强社会各阶层特别是各级政府官员的生态环境保护知识教育和培训,灌输生态理念,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和发展观。建立健全公众参与机制,扩大公众参与渠道,强化公众的社会监督力度调动和发挥社会各种力量共同参与生态市建设。加强生态市建设媒介宣传和舆论导向,在各种媒体中开辟生态市专栏,形成城乡生态保护专门队伍与公众参与相结合的良好社会氛围,全面推进杭州生态市建设。

  陶柏文,男,现任杭州市环境保护局局长。
  单位地址:杭州市新华路112号
  邮编: 310003
  电话:87238500  13606506655
  传真:87238523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精彩图片
文章评论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请您注意: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
 ·请注意语言文明,尊重网络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中国环境生态网文章跟帖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您在中国环境生态网发表的言论,中国环境生态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发表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文章跟帖管理员反映。

绿色进行时
推荐文章
研究称全球变暖毁灭远古雨林
隧道内发现的蕨类植物美国研究人员在伊利诺伊州一处煤矿发现…
绿色生活
驴行天下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