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城市化研究

作者:柴洪辉 晋洪涛    文章来源:中国改革论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8-4

  摘 要:随着我国农村城市化的逐步推进,学术界对于农村城市化的研究也不断深入,产生了许多争论。专家学者从各自的研究角度选用不同的词汇界定农村城市化的概念,强调农村城市化的不同内涵。由于概念认知的不同,导致各项研究在农村城市化的动力机制、道路选择、农村城市化水平等关键问题上难以达成一致。文章对于近五年来的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和争论的问题进行了全面的梳理,指出当前研究中的争论的根本原因在于专家学者对与我国农村城市化概念界定不清,从而导致许多争论处于不同的语境之下;而且我国学术界当前的研究还处于引进国外理论的地步,没有建立起适合我国城市化进程的理论分析框架,在此基础上作者展望了后续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农村城市化,动力机制,农村城市化道路,农村城市化水平

    一、农村城市化的概念、内涵、意义

    (一)农村城市化的概念

    1.概念辨析。自从费孝通提出“小城镇、大战略”以来,学术界对于农村城市化的概念之争就从来没有停止过。孙雅静(2004)指出,现代城市化、城市化、城镇化是城市化的三个阶段,由于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和工业化是同步的,城镇化和城市化是等同的;但是我国的城市化的内涵包含城镇化。丁凯(2004),许经勇(2003,2004),许经勇、黄爱东(2004,2006),晏群 (2005)指出完整地城镇化需要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居住地点等一系列的转变。傅晨(2005)指出,城镇化概念的提出是由于我国的一些学者认为城市化一词仅有城(city)没有镇(town),而城镇化的提法既包括了城,又包括了镇。通过辨析英文单词urbanization的内涵,傅晨指出城市化概念包含城镇化的概念,完全可以使用农村城市化一词强调我国的城市化进程的特殊道路的。王健刚(2005)则认为城市化是一个总括的概念,包含着农村城镇化、城镇城市化、城市现代化依次推进不可逾越的三个次序。祝怀刚(2005)认为农村城镇化是在我国城乡分治的特殊国情下提出的一个概念,将通常定义的城市化分为两个层次,亦即中国实现城市化需要经过农村城镇化这个过渡阶段,其最终目的还是实现城市化。欧定余、尹碧波(2006)则认为城镇只是一个地域概念,而城镇化则是强调农村人口进入城镇转变为城市的生活方式,而城市化不只是地域概念,更强调城市对经济发展的集聚效应。潘孝军(2006)认为城市化是一个历史概念,是人类生产、生活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由分散式向集中式的转变过程。许经勇(2006)则把农村城市化认为城市化包括两层含义,一个层次指农村人口转入城市,这是城市化的形式,另一层指转入城市的那部分居民的生活条件、生活方式、生活水平、生活质量,这是城市化的内容。周一星(2006)指出,城镇化与城市化在概念上没有本质区别,英文urbanization的本意是城镇化而非城市化,城市化在翻译上原本是不准确的。

  2.评述。对于农村城市化概念的争论实质上源于研究角度和出发点的不同。社会学在考察城市化问题的时候更强调的是乡土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在现代工业文明的洗礼下的转变,人口学则强调传统乡村的分散聚居向集中聚居地转变,地理学则看中农村人口聚居地空间转移,经济学则从要素聚集和产业结构转变的角度讨论,城市规划学更注重城市质量的提升。这就导致了农村城市化、城镇化、人口城市化、城市化、城市现代化的多个概念共存的情形。傅晨、晏群辨析强调的是农村城市化不仅可以表明中国城市化道路的特殊性,而且可以强调行为方式、生活理念、价值观念、文化素养的提升,完全可以涵盖农村城镇化、城镇城市化这两个阶段,也可以涵盖城市现代化过程向郊区扩张的郊区城市化,还可以涵盖人口城市化。周一星的辨析尽管与傅晨恰好在字面上相反,但二者的实质是相同的,意在强调城市化和城镇化在用词上内涵相同。丁凯、许经勇等学者的辨析强调的是在中国的现实国情制约之下农村人口的转移必须依赖于农村的城镇化,其本质指向的是中国城市化道路的特殊性,而孙雅静、王建刚则是从城市的产生、发展、变化的角度考察我国农村城市化进程的。事实上,城镇化、农村城市化和城市化概念之争的实质在于中国的城市化道路之争。这就是为什么使用城镇化的中国学者认为城镇化是一个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用语,专指中国的城市化重在发展小城镇。可见,围绕农村城市化用语的学术讨论并不是简单的概念之争,而是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农村城市化的内涵

    1.内涵辨析。概念界定的不同,必然导致对于农村城市化的内涵理解的不同。洪银兴(2003),程怀儒 (2003,2004,2006)强调农村城市化地内涵在于人口和生产要素从农村向城市流动。而刘冠生、邹培明 (2002),许经勇(2004,2005),许经勇、黄焕文 (2005)则认为农村城市化的实质在于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李明字、李丽(2004)指出农村城市化的本质涵义,是从思想意识文化价值观上消除城乡隔阂的革命。高寿仙(2005),戎章榕(2005),蒲清泉、杨梅枝(2004),姜爱林(2004),左志强(2004)看重农村人口自身的生活消费方式、闲暇生活方式、社会交往方式、工作方式、思维方式、价值标准趋向城市文明的过程。陈国灿(2004)认为农村城市化既是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向乡村扩散完善的过程,也是乡村社会自身变革并形成城市特征的过程。

  2.评述。农村概念之争中就孕育着内涵之争。对于农村城市化研究的角度不同,考察的内涵也各不相同。经济学强调集聚效应,人口学强调农村人口的非农化,社会学强调城市文明,城市学强调的是城市的外延的扩张,各自强调的是农村城市化内涵的一个方面。我们认为,城市化是有机的整体,其内涵涵盖上述的各个方面。正如陈国灿(2004)明确指出:“单纯从城市角度或者从乡村角度来认识和解释农村城市化现象都是不完整的。农村城市化既是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向乡村扩散和完善的过程,也是乡村社会自身变革并形成城市特征的过程。这当中小城镇作为城乡的结合点其兴起和发展对于农村城市化来说当然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但更重要的是在此背后农村人口状况、经济状况、文化和生活状况的转变。”

  (三)农村城市化的意义

    虽然学术界对于农村城市化的概念、内涵一直争论不休,但是对于农村城市化的意义的认识高度一致。专家学者都是从经济增长、城乡一体化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高度讨论来讨论农村城市化的意义。吴红宇 (2004),刘尧(2005)指出,我国农村城市化水平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可以拉动GDP增长1~2个百分点。张曙光(2003)、胡鞍钢(2003)等认为农村城市化将成为我国21世纪重要的经济增长点。许经勇(2006),杨继瑞(2006)等人为农村城市化的目标在于实现城乡一体化。丁胜、詹梅生、许燕敏(2005)认为推进农村城市化建设是解决农民问题的根本途径。薛庆根 (2004),杜慧珍(2005)认为农村城市化是解决各项经济社会问题的最佳切入点,也是保持经济健康增长、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陈映芳(2005),刘尧 (2005),赖文燕(2005),季任均、景普秋(2004),齐红倩(2006),扈立家、翟印礼(2006)指出推进农村城市化的主要意义在于解决三农问题、构建和谐社会;田珍(2007)则指出农村城市化是促进农民生活方式演进的有效保证。

  二、农村城市化的动力、道路和水平

    (一)农村城市化的动力之争

    1.生产力动力论。由于学术界对于农村城市化的概念界定不同,导致学术界对于农村城市化的动力认识也不同。一些学者专家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来考察农村城市化的动力。李明宇、李丽(2004)等学者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经济结构演变的根本原因,是城市化产生和发展的动力机制。

  2.工业化动力论。同时一些专家从生产力发展而导致的工业化的角度来讨论农村城市化的动力。姜爱林(2004),许经勇(2004),刘尧(2005),台冰、厉有为(2006)指出农村城市化的根本动力是工业化。钟秀明(2004)在坚持农村城市化的根本动力是整个社会的工业化的同时强调农村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必须是市场化的和内生的。季任均、景普秋(2004)则认为工业化与城镇化过程本身是互相联系、互为动力的。蔡雪雄、林少伟、夏文顶(2005,2006)则强调市场机制对农村城市化起基础性作用。

  3.多元动力论。另一些学者的研究认为农村城市化的动力是多元的。刘耀彬、李仁东(2003)的研究表明我国城市化动力可以归结为工农业发展推拉因子、产业结构转换因子和出口替代外向因子。高云虹 (2003),王小侠、刘杰(2005)则提出农村城市化动力系统包含经济动力源、人口动力源、制度动力源三个方面。赵振军(2004)认为工业化、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第三产业壮大是农村城市化的动力。何静 (2004)则认为城镇化的动力源于竞争。姜太碧 (2003)指出农村城市化的真正源动力是资源要素禀赋结构和考虑决策目标的制度安排。马正江(2005),徐军宏、郝婷(2004)则从农村工业化、比较利益、农业剩余、制度变迁和人的现代化水平五个方面探讨农村城市化的核心动力。赵军、肖洪安(2004)指出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内在动力机制,工业化是城市化的直接产生和推动力量,而经济结构的优化演进是城市化的持续动力。袁海(2004),曹培慎、袁海(2007)认为我国城市化的动力机制主要包括产业结构转换力与制度和政策调控力。丁国平、邵珂轶、蒋珏(2006)则认为农村城市化源自于生产动力和市场动力。汪冬梅、刘廷伟、王鑫、武华光(2003)则坚持农村城市化动力在于农业发展的推力、工业化的拉力和服务业发展的吸引力。任军号、李雪茹、杨养锋(2004)则认为我国的城市化的存在政府主导和市场主导两种动力机制。周英(2006)则认为经济增长是城市化的宏观动力也是主导动力,产业结构转换是城市化内在动力,城市效应是城市化自然动力,政府或市场是城市化制度动力。李世泰、孙峰华(2006)提出农村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包括利益动力、产业动力、制度动力和农民的排斥力四个方面。赵勇(2007)则认为经济全球化下城市化的动力已经多元化了,而从城市化的资本来源的角度来看企业已经成为了推动城市化的主体。吴靖(2007)认为城市化的动力在于农业发展、工业化、比较利益和制度因素。

  4.阶段动力论。另外一些专家试图从农村城市化发展的不同阶段来考察农村城市化的动力机制。李京文、吉昱华(2004),陈柳钦(2004,2005),李丽萍、郭宝华(2006)认为农村城市化的发生与发展依次受到农业发展、工业化和第三产业崛起这三大力量的推动与吸引。陈波狲、郝寿义、杨兴宪(2004)认为农村城市化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主导力量。

  5.其它动力论。陈前虎(2006)从分工效率和交易费用的视角重新解读和诠释了城市化的本质,认为专业化分工是城市化发展的效率源泉,而制度变迁是城市化发展的动力。陈彦光、周一星(2007)构建了刻画中国城市化的非线性动力学模型,认为城市化的动力在于城市和乡村的相互作用。

  6.农村城市化动力研究评述。从上述的争论来看,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学派对于农村城市化的理解不同从而认定的动力机制。如果我们在工业化的框架之下来考察农村城市化的动力,比较利益、专业化分工、市场、城乡关系等都不过是工业化的结果和表现,而农业的进一步发展、第三产业的兴起又都离不开工业化的支撑。市场、比较利益、产业结构转换,资源禀赋、制度安排等因素也可以置于推动或制约工业化进程的框架之下来讨论。多元动力论表面上看起来涵盖了所有可以推动农村城市化的动力因素,但忽略了根本的动力在于工业化。我们认为,学术界之所以会提出这么多的农村城市化的动力因素,恰在于我国各个区域的发展水平有着较大差别,根本的原因在于各个区域处于不同的工业化水平上,农村城市化的推进程度各不相同,表现出来的动力机制也不相同。陈柳钦正是以工业化的发展为主线来考察农村城市化的进程的,指出农村城市化的不同阶段其动力也不同。袁海对于城市化动力的实证分析则从实证的角度为陈柳钦的阶段动力论提供了支撑。

  (三)农村城市化的道路之争

    1.小城镇道路之争。对于我国农村城市化的道路,长期以来学术界在大城市和小城镇上一直争论不休。尽管赵新平、周一星(2002)年的综述文章对此作了评定,但是2003年以来争论依旧在继续。许经勇、黄换文(2004),刘尧(2005),王臻荣、姚志民 (2005),许经勇(2003,2004,2005)曹宗平(2005)等认为小城镇是适合中国的国情的解决中国城市短缺的根本出路。反对“小城镇论”者认为将我国城市化的主要途径定为发展小城镇有许多困难难以克服。洪银兴(2003)季任均、景普秋(2004)董大敏 (2004),何剑、王良健(2004)指出小城镇在聚集效益和规模效益不足以支撑起相应的市场和服务。陆升军(2003,2005)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城乡分割的制度的导致了“小城镇化”道路,造成了社会经济效益的严重损失。李子奈,侯红娅(2004)的实证分析表明,小城镇已经不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首选目标。

  2.大城市道路之争。另外一些学者则认为,中国的农村城市化应走大中城市扩容为主的道路。尚启君 (2004)认为以大城市为主导的城市化模式是三次产业发展的一致要求,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看大城市化模式是最优的城市化模式。许可(2005)从考察美国的城市化道路入手,指出我国的城市化模式必然是大都市区化。陆升军(2003),齐红倩(2006),王明美 (2006),吴育华、史英杰、蔺宇(2006),田雪原 (2006)认为以我国现在的经济发展水平应坚持发展大中城市。陈鹏飞(2004)杨劲松、顾孟迪(2004)蔡继明、周炳林(2005)认为从资源角度看应走发展大城市的城市化道路。丁胜、詹梅生、许燕敏(2005)则坚持发挥大中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推进农村城市化进城。原新、唐晓平(2006),朱道才、周加来 (2006),迟兴臣(2003)吴红宇(2004)等坚持大都市圈道路。李宝梁(2005)则从经济全球化的角度指出我国需要一批国际化的大城市来带动和促进周边地区的发展。杨波、朱道才、景治中(2006)则从考察世界各国城市化阶段的特征出发指出我国应该选择集中型城市化和大城市的道路。陈海燕、贾倍思(2006)实证分析从人口密度的角度支持了大城市论。

  反对“大城市论”的声音主要在于发展大城市导致的贫民窟、高失业、高犯罪、高拥堵等社会问题。中国社科院拉美所课题组(2006)就指出从拉美地区城市化的经验教训来看我国应避免重蹈拉美当年的大城市道路。

  3.中间道路的调和。一些专家在试图调和大城市和小城镇道路的对立,提出了中间道路。梁世夫、钟兴永(2003),陈碧琼、宋先超、陈春玲(2006),刘雪斌(2006)认为我国应当选择大城市和小城镇并举的城市化战略。方辉振(2006),王娟(2007)等强调郊区城市化来带动农村城市化的道路。丁国平、邵珂轶、蒋珏(2006),提出采取发挥大城市优势、有重点地发展中等城市、控制小城市的道路。李仙娥、刘惠敏(2004)提出结合不同区域情况的二元非均衡的发展模式。

  4.多元道路论。也有一些学者跳出了单纯的大中小城市的争论,提出了新型多元化的农村城市化道路。周一星(2004),陈甬军(2004),赵振军(2004),黄荣光(2004),高强、董启锦、史磊(2006),程洪、陈朝娟(2006),李庄(2006),杨继瑞(2006),安虎森、朱妍(2007)阎军(2005),陈庆利(2005)等认为农村城市化发展道路应采取“多元化、非均衡、逐渐递推、综合发展”战略,走大中小、多产业类型共存的多元的新型道路。高寿仙(2005)指出国情制约决定了我国目前只能采取多元的城市化战略,形成大中小并举数量与质量并重的城镇体系。

  5.农村城市化道路之争评述。道路之争事实上是动力机制之争的继续。我们认为,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经济基础薄弱、区域间工业化程度严重不平衡的国家,没有必然的小城镇或者大城市的道路。纯粹的大城市论者忽略了城市本身的发展也是在工业化的动力支撑机制的作用下不断扩展其空间边界的演进的过程,纯粹的小城镇论者忽略了小城镇的集聚效应不足和成长乏力的事实。而且从整个国家的层面上来看,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经济基础薄弱、区域间工业化程度严重不平衡的国家,本身也需要不同层次及结构的城市空间布局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我国地域广阔,区域之间工业化程度差异较大,所以工业化的拉力各不相同。与此同时,从农村城市化的主体角度来看,小城镇、中等城市、大城市和都市圈的门槛也各不相同,所以二者耦合的道路方式也必然具备多样性。如果再考虑到各个地区的自然环境、生产要素分布、市场发育程度乃至文化观念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别,农村城市化不可能按照某一个模式来发展,这是一个内生的均衡结果。

  (三)农村城市化水平指标之争

    1.指标之争。当前对于农村城市化的水平研究上的争论首先反映在对于衡量农村城市化水平的指标得争论上上。陈建新、谭教千(2003),洪银兴(2003)指出,流行的人口比重指标法既无法反映出农村城市化全部内涵。许经勇(2004,2006)认为居民的生存条件、生活方式、生活质量等指标,是评价城市化最本质的指标。孟素洁、黄序(2004)从经济、社会、人口素质、人民生活、基础设施这5五个方面构建了16项指标体系来反映农村城市化的水平。程如轩、李澄清(2005)则从经济城市化水平、人口城市化水平、地域景观城市化水平、生活方式城市化水平、环境状态城市化水平五个方面构建城市化水平的衡量指标体系。刘素冬(2006)认为衡量城市化的质量应该从体现城市实力、体现城市居民生活质量、体现政府政策、体现就业和发展机遇和体现城市的资源环境承受能力五个方面来构建指标体系。张世银、周家来(2007)则选取人口指标城市化、经济指标城市化、生活指标城市化、空间指标城市化和可持续发展城市化5个总指标21个子指标来衡量城市化水平总体变动趋势。

  2.水平之争。对于农村城市化的水平,由于选取的测度指标和考察角度的不同,近年来学术界主要在是否滞后的问题上争论不休。舒长根、郑林(2004)认为从我国的城市化水平既没有严重滞后,也不存在隐形超城市化。李京文、吉昱华(2004),安虎森、陈明(2005),冯俊新(2006),黄宇慧(2006)等研究表明,从国际比较的角度来看,按照人均GDP或者人均GNI以及购买力评价衡量的经济发展水平而言,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基本上与我国的工业化水平相适应。‘蒙荫莉(2004)从社会结构和产业结构两方面去测度中国的综合城市化水平,认为中国城市化水平偏低的实质是人口集中度的偏低,是社会结构水平低于产业结构水平,而中国的综合城市化水平与世界人口城市水平相吻合。白先春、凌亢、郭存芝、金志云(2004)在充分考虑我国隐性城镇人口的基础上,对普遍意义上的城市化水平测算公式进行了修正并具体用于测算我国的城市化水平,认为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并不滞后。

  蔡志红(2006)认为我国处于一个低度城市化水平上。赵子涛(2005),赵子涛、汪波(2005)认为从发展模式、发展程度、发展阶段三个方面看我国都处于农村城市化水平偏低、农村城市化发展程度明显滞后的阶段。陈仲常、王芳(2005)认为按照工业化率和城市化率的比例来看,中国的城市化总体上滞后严重,但局部又存在城市中空化和隐性城市化的现象。文贯中(2006)则认为进城打工的许多人由于房租、子女教育和成家等因素无法实现真正的定居城市,所以中国的城市化水平被高估了。

  3.农村城市化水平之争评述。农村城市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表现。对于农村城市化的水平的评价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建立一整套较为完整地、能全面反应问题实质而又切实可行的指标体系。正因为如此,目前对于农村城市化水平的判断才会有着激烈地争论。事实上,我国的人口城市化与就业非农化是基本一致的,城市化水平一定程度上滞后于工业化,但不存在严重滞后的问题。认为我国城市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的观点主要是以工业产值比重来衡量工业化的,由于我国的工业化片面演进,以此来反映工业化水平并不恰当。而且,这种衡量通常都是以发达国家为参照系的,忽视了世界发展的区域差异,忽视了我国工业化的偏差问题。

  三、推进农村城市化的制度创新及政策措施

    (一)制度创新

    姜长云(2003),袁海(2004),谢志岿(2005),陈前虎(2006)认为通过构建、完善各项促进城市化的制度是农村城市化的根本出路。李阳、贾侃 (2003),文军(2004),左志强(2004),季任均、景普秋(2004),曹晓军、齐晓安(2006),齐晓安、林娣(2006)指出,应该从改革户籍管理制度、调整农村土地制度、创立城镇建设投入新机制、建立统一的大市场、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人手,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刘尧(2005)认为应全面改革农村教育制度,通过调整农村教育布局,发展农村高等教育来推进农村城市化。王小侠、刘杰(2005)指出推进城市化进程要构建能够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制度、能够促进工农业健康发展的制度、能够提高要素流动效率的制度和提高城市建设效率的制度。

  (二)推进措施

    蔡志红(2006)指出应从大力发展农村地区的非农产业人手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扈立家、翟印礼 (2006),蒲清泉、杨梅枝(2004)则认为应该从改革户籍制度、增加农民收入、多元化融资、非均衡城镇化发展战略、增加农村投入和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素质等方面来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钱静(2005)则认为,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应该从主体设计、法律规范、宏观调控、适度行政干预等方面进行政府创新。陈波翀、郝寿义、杨兴宪(2004,2005)指出应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城市化数量和质量并重等方面推动农村城市化进程。韦伟,赵光瑞(2005)深人的研究了日本农村城市化的经验教训,结合我国的现实,提出了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的政策支持系统:城乡协调发展的政策,诱导政策,土地政策,社会政策。靳美娟、张志斌(2005)从大都市圈理论出发认为中心城市的培育、城市间功能的协调和区域规划与管制是中国城市化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陈岩(2006)则从土地、户籍、政府、文化建设等方面提出了推进农村城市化的措施。曹骥斌(2006)比较了中国和印度的城市化进程,提出中国应该强化工业发展、转变效率优先的发展策略、培养和发展城市集群、提高农业生产率以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推力和加大促进就业产业发展等方面来推进城市化进程。

  (三)评价

    学术界在研究如何推进农村城市化时,是站在政府的层面上以俯视视角进行的,有意无意的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农村城市化的主体问题。我们认为,论哪个学派,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考察,都无法否认农村城市化本质上是农民的城市化,农民是农村城市化的主体。本质上来看,农村城市化是农民面对经济增长和工业化推进所创造的机会的理性反应的结果,是农民的一种自我选择。所以,对于农村城市化的研究,首先应该从农民的角度出发,研究农民如何面对工业化带来的机会。但是,当前的研究恰恰没有从农民的角度研究农村城市化进行。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几乎所有的农村城市化研究都会呼吁政府改革户籍制度。然而,在许多中等城市甚至一些大城市都放开了户口之后,我们并没有观察到农民的大规模进城。我们认为,研究推进农村城市化的措施,应该变换一下视角,从农民的角度出发,这样的措施才能更符合农民的需要。

  四、农村城市化理论研究的评价与展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理论界对于农村城市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由于各个学派考察城市化问题的角度、出发点不同,其语境也不同,产生了很多争论。近五年以来的研究,持续的争论并没有在农村城市化的关键问题如动力机制、道路和水平问题上促成更深入的认识。我们认为,进行科学研究的首要问题就是正确地界定概念。学界首先应该立足我国国情,明确我国农村城市化的概念、内涵,这样才可以使得进一步的研究可以在同样的语境下进行深入的讨论。明确界定了农村城市化的概念,动力机制、道路和水平等关键问题都可以纳入一个统一的框架下来分析,指标、水平之争也才有了可比较的意义。正因为当前的研究并没有界定一个清晰的概念,使得现有的研究在农村城市化的动力机制、道路、水平、政府与市场等问题上争论不休,并且产生了许多伪问题。农村城市化本身是一个大的复杂系统,学术界应该在科学界定概念的基础上,将各个不同学科对于农村城市化的研究纳入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之下进行跨学科的研究,才可以让我们更好的认识城市化规律。

  [参考文献]

    [1]蔡昉,都阳.转型中的中国城市化发展[J].  经济研究,2003,(6).

    [2]陈彦光,周一星.城市化Logistic过程的阶段划分及其空间解释[J].经济地理,2005,(6).

    [3]陈征平,俞晓玲.  中国城市化动力模式演变与发展抉择[J].经济问题探索,2005,(2).

    [4]都沁军.第三产业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的对策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5,(5).

    [5]冯云廷.两种城市化模式的对接与融合[J].中国软科学,2005,(6).

    [6]郭鸿懋.论21世纪中国城市化发展的战略基点[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

    [7]李铁林.中国农村城市化的成长机制及政策选择[J].河北农业大学,2004,(6).

    [8]刘维奇,焦斌龙.城市及城市化的重新解读[J].城市问题,2006,(6).

    [9]路永忠.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机制研究[J].经济地理,2005,(4).

    [10]陆铭,陈钊.城市化、城市倾向的经济政策与城乡收入差距[J].经济研究,2004,(7).

    [11]吉昱华,蔡跃洲,杨克泉.中国城市集聚效应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04,(3).

    [12]经济增长前沿课题组.低价工业化和高价城市化[J].新华文摘,2003,(11).

    [13]景普秋.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互动发展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16]景普秋,张复明.工业化与城镇化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精彩图片
    文章评论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请您注意: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
     ·请注意语言文明,尊重网络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环境生态网文章跟帖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您在环境生态网发表的言论,环境生态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发表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文章跟帖管理员反映。

    绿色进行时
    推荐文章
    南极冰川下的古生态系统
    在南极冰川下被封存了将近200万年之久的一个生态系统中,科学…
    绿色生活
    驴行天下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