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站长
   | 网站首页 | 资讯 | 文章 | 生活 | NGO | 考试 | 下载 | 图库 | 论坛 | 博客 | Eteam | Ieco | 产业 | 留言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文章 >> 生态学 >> 生态学应用 >> 生态经济 >> 文章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发展生态经济,推进生态立市       ★★★★ 【字体:
…保护视力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发展生态经济,推进生态立市
作者:沈康荣    文章来源:十堰市农业局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4-10-26

——鄂西北山区统筹生态建设、县域经济、农民增收三大任务的最佳选择

 

地处我国内陆腹地中央山区的湖北十堰,是举世瞩目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又是国家扶贫开发集中联片的重点区,还是我国承东启西的重要生态功能区。面对中央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大机遇,十堰山区如何把“工业兴市”与“生态立市”有机结合起来,并以此统筹水源区生态建设、县域经济和扶贫开发三大系统工程,不仅是事关全局的重大政治问题,而且是十分紧迫的现实经济问题。本研究运用科学的发展观,以生态经济学原理为支撑,以农业生态经济为重点,透析当今经济发展态势,分析十堰“三农”发展走势,以期通过发展生态经济,推进全市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

一、生态立市的内涵在于发展生态经济

所谓生态经济,是指在生态系统承载范围内,挖掘一切可利用的资源潜力,发展经济发达、生态高效的产业,建立体制合理、社会和谐的文化,营造生态健康、景观适宜的环境,从而形成开发与保护并重,自然与人类高度统一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生态经济的前提是生态建设,核心是经济发展,目标是实现生态、经济、社会三赢。这个概念深刻说明:十堰“生态立市”寓于“工业兴市”之中,两者的亲和点,在于发展生态经济。

生态经济自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问世以来,引起了全球普遍关注。欧盟31个国家通过稳定人口和改变生产方式,走在了生态经济的前列。我国一些地方也提出了建设生态经济省、市、县的发展思路。国内外发展生态经济的实践警示我们:生态建设必须以经济基础为支撑,经济发展必然促进生态建设。这个辩证统一关系进一步表明:统筹十堰山区生态建设、县域经济、农民增收三大任务的结合点也在于发展生态经济。

(一)、生态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关键是要深刻认识十堰山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不变之中找变化,变化之中摸规律,规律之中谋发展。

1、独特的生态系统是十堰山区的优势所在

十堰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秦巴余脉和武当山三大山系构成了相对独立的生态系统,形成了发展生态经济得天独厚的比较优势。

从国土资源看,优势在山水。十堰国土面积2.36万平方公里,占全省1/8强,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145.5人,不及全省三分之一。其结构大体为八山一水一分田,山场面积达2677万亩,人平7.8亩;草场理论载畜量80万个牛单位,水电资源理论蕴藏量500万千瓦,矿产资源5070余种。丰富的山水资源,不仅蕴藏着巨大的物质资源开发潜力,而且显现出神奇的旅游资源发展空间。道教圣地武当山、远古文化郧阳人、青龙山恐龙蛋化石、汉江文化丹江水,这些独特的山水精华,从另一个侧面展示出十堰仙山秀水的耀眼优势。

从山水资源看,优势在生态。十堰地处鄂西北山区,与陕、川、渝、豫四省市交界,森林覆盖率为45.6%,分别高于全省、全国14个百分点和29.1个百分点。广大农村国土面积占95%,属于一方净土;5%的市城区,城在山中,被国家命名为园林城市,是国家载重汽车生产基地,工业“三废”治污率达90%以上。据环保部门长期监测结果,十堰山区水质、土壤、大气等环境质量综合评定均为优良。尽管所属6县市均为国家重点扶贫开发县市,但山水造就的良好生态,又显现出巨大的后发优势。

从生态资源看,优势在生物。十堰南北气候兼备,立体农业明显,海拔500以上的山地占73%1000以上的山地占42.5%,适宜多种生物生长繁衍。初步探明的生物资源就达3100多种,是天然的绿色生物宝库。众多的生物资源,往往只要开发一个小品种,就可填补一项空白,形成一大产业。我市黄姜从一个野生品种,发展成为全国黄姜第一大市,就是典型例证。这种独特生态环境,造就的独特生物资源,展现出十堰山区特色产业开发的广阔前景。

2、二元经济结构是统筹十堰城乡发展的突出难点

发达的城区与落后的农村并存,形成了十堰山区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据《2002年湖北统计年鉴》资料:十堰县域人口占85.5%,城区人口仅占14.5%。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财政收入、人均年实际收入、人均消费性支出、人均储蓄余额,城区依次为27575元、2768元、9226元、6829元、19878元,分别是县域人平的8.3倍、11.2倍、6.4倍、4.8倍和5.1倍。全市五县一市经济实力,有5个在全省为三类县,且位次靠后;工业增加值低于全省平均水平7.7个百分点;利用外资仅占全省平均水平的1/76县市地方财政收入不到全省县市平均水平的一半。2003年,十堰城乡人均收入之比为4.91,城乡差别大;比全国2.91高出1.71倍,反差更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重点、难点都在农村。

3、生存农业现状是制约“三农”发展的突出问题

十堰农村,依靠科技,总体解决温饱,是一个了不起的奇迹。但从现实特征分析,生存农业仍然是制约“三农”发展的突出问题。一是耕地资源的劣势性。全市现有常用耕地214.3万亩,人均仅0.63亩,比全省人平少0.15亩。且多为旱坡地,素质很差。有效灌溉面积和旱涝保收面积只有耕地面积的23.3%19.3%,分别比全省低64.1%63.8%。二是自然灾害的频发性。年年有灾,季季有灾,没有无灾之年,只有轻重之分。以十年为一个周期,前期以低温冷害为主,中后期则以干旱为主,且危害程度不断加大。三是农民收入的滞后性。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20021714元,比全国少756元;恩格尔系数为0.52,比全省高0.18,这种差距还在拉大。四是扶贫开发的艰巨性。农业基础的脆弱性,带来了扶贫开发的艰难性。全市尚未解决温饱和人均低于865元的人口还有49万人,占农村居民的20%,这是一个相当艰巨的任务。五是惠农政策的弱势性。十堰是粮食销区,在国家新一轮惠农政策方面,处于明显弱势地位。据测算,全省粮食直补和水稻良种补贴将为农民人均纯收入提供1%的增长率,而十堰仅为0.3%,不到全省平均的三分之一。因而解决十堰“三农”问题,核心是增加农民收入。

(二)、生态经济是树立正确政绩观的必然要求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关键是要讲大局、谋大计、抓大事,善谋基础性、战略性、长远性,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富民兴政事业。

1、生态经济事关南水北调工程大局

确保一江清水向北流,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基本目标。服务南水北调大局,必须加强水源区生态建设。然而,用牺牲水源区300多万人民根本利益的办法抓生态,既不可行,也不可能。确保水源区山长青,水长秀,必须要使这里的农民富起来。解决这对矛盾的有效办法,在于发展生态经济。近几年来,十堰山区通过开发生态有机茶、生态果、生态药,大力发展有机农业,全市农药使用量比全省平均水平少78%,化肥使用量少38%,极大地降低了农业面源污染,同时又有效增加了农民收入,为水源区经济社会自然协调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方向。

2、生态经济决定生态立市大计

实施“生态立市”战略,不仅是服务南水北调大局的义举,也是改善十堰山区人民生产、生活环境的必须。只有打牢经济基础,生态立市才能立得起、站得住、能持久。据不完全统计,2003年,全市以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为主的生态产业产值达到42.2亿元,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17.5%。生态经济作为推进生态立市的重要载体,正在成为优化生态和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3、生态经济左右农民增收大事

谋划山区农业关键是要突出特色调整。近三年,十堰山区农民年人平纯收入增加都在100元以上,增幅高于全省水平,靠的是特色产业和打工经济。调查结果显示,2003年,全市生态和经济效益兼备的特色产业,在农民纯收入中比重达到25%,同比增长3个百分点。它深刻说明,发展生态经济,不仅绿化了荒山,优化了环境,而且拓展了就业门路,增加了农民收入。

(三)、生态经济是实现全面效益观的必由之路

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协调发展,是全面效益观的内在要求。透析建国以来我市著名的三大建设,给了我们许多有益而深刻的启示。

----支持三线建设:国家经济效益巨大,十堰生态环境重创,为山区经济社会发展埋下了许多隐患。上世纪50年代末,国家三线建设相继在我市开工。为支持三线建设,十堰山区砍伐森林面积335万亩,森林覆盖率由70%降至35.1%,水土流失面积由建国初期的20%上升到60%,达1.4万多平方公里;淹没好田好地30多万亩,进一步加剧了山区人地矛盾;丹江水库一期工程库区移民38.2万人,由于当时补偿标准低,不少库区移民生活生产极为困难,不少外迁移民成为“三无”(无户口、无土地、无房屋)游民。时至今日,十堰山区仍为当时支持三线建设所欠下的巨大生态陈帐还本付息。惨重的生态代价,为国家三峡工程从一开始就注重生态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实施退耕还林:国家的山要绿起来,农民的钱要多起来,宏观生态效益与农民经济利益结合起来,才能把好政策变为真行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国家就要求25度以上坡地停耕。但由于当时只强调生态效益,而忽视了农民利益,没有相应政策配套,退耕还林只是停在文件上,实际收效甚微。尽管山上开了一大片不及山下一分田,但为了温饱农民不得不为之。1999年以来,我市坚持实施日援水保项目,全面实施国家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工程,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不少地方农民群众由过去的要我停变成主动停、要求停。截至2003年底,全市退耕还林158亩,生态环境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发展有机农业:以生态建设为载体,大力发展有机农业,先知、先觉、先抓,显示出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结合的巨大威力。我市在全省乃至全国率先提出并建设十堰山地有机农业示范基地,极大地推进了农业农村经济战略性调整。全市现有有机品牌13个,占全省1/3强,有机农业示范基地面积150万亩以上,绿色有机农业加工企业、专业市场应运而生。根据国家财政部推荐,国际农业发展基金会评估团7月份专程来我市考察有机农业,寻求援助合作新领域。评估团专家评估结果是四个没想到:没想到开发势头这么好,没想到开发规模这么大,没想到认知程度这么高,没想到开发机制这样活。

二、生态经济的基础显现巨大开发潜力

随着“生态立市”战略的推进,发展生态经济的基础已经奠定,开发生态经济产业的前景十分广阔。

(一)生态经济的理念不断深化

在调整实践中,不断深化对“生态立市”科学内涵的认识。在思想观念上,正在走出三个误区:一是生态立市就是生态立城的误区。抢抓国家退耕还林政策机遇,加大农村生态建设力度,把植林造林与生态家园建设结合起来,全市共建沼气池9.8万口,农村生态环境变化很大。二是生态立市就是单一植树的误区。围绕“绿起来、富起来、活起来”的目标,加大开发林特产业力度,抓产业兴山富民的理念不断深入。三是生态立市就是生态效益的误区。着力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统一,因山制宜,适地适树。改退耕还林就是栽杉植松为在适宜区栽果植茶、种草种药,积极发展生态、经济效益双优型果、茶、药、草等特色产业。

(二)生态经济的典型不断涌现

多年来,各地以特色资源为依托,艰苦创业,积极探索,在实践中涌现出了不少很有说服力的开发典型。

北部:丹江库区柑桔产业启示我们,生态经济不仅可以使山绿起来、水清起来,也能使民富起来。十堰库区人民,坚持20多年如一日,把柑桔这一生态与经济效益兼备的两优作物,作为农业调整的支柱产业抓牢不放,由此形成了有名的湖北丹江库区优质柑桔产业基地。2003年库区柑桔面积已达24.3万亩,覆盖库区37.8万人,库区农民依靠柑桔产业,年人平获得纯收入172元。丹江口市等地大力实施柑桔品改工程,品改面积累计达到5万亩,提高了产业的科技含量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同时,在加工和市场营销上做文章,引进柑桔分级打蜡包装设备,打响武当品牌,使产品远销俄罗斯。武当山特区石家庄村501户农民,2487人,耕地只有467亩,人平不到0.2亩。他们发挥山场资源丰富的优势,靠山兴山、吃山,柑桔面积达3000亩,人平1.2亩。2003年,全村农民人平纯收入2470元,其中,柑桔产业占52.5%

南部:巴山竹溪茶叶产业启示我们,生态经济既能优化生态,也能富民兴县。为实现生态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南部山区竹溪县充分发挥“高山云雾出好茶”的比较优势,把茶叶作为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坚持几十年长抓不懈。尤其在退耕还林工程中,创造性的用足、用活政策,大力发展茶叶生态经济。全县茶叶面积已达12万亩,年提供财政收入过千万元,茶叶已成为竹溪县最大的特色支柱产业之一。该县前进茶场,兴建茶园5600多亩,2003年实现产值近200万元、利税40万元。茶叶在带动150多个农户种茶增收的同时,还分流了6名机关干部,找到了一条劳力由耕地向山场转移,干部由机关向企业分流的新路子。龙王垭茶叶集团,用品牌有机化、质量标准化,联合带动该县20多个乡村茶场,面积达1万多亩,年实现产值700多万元,一举成为省级重点龙头企业。竹溪茶叶产业的开发,不仅增加了茶农收入,增强了县域经济实力,而且有效地保持了水土,美化了生态,该县森林覆盖率达70%以上,远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高山:林药间套开发模式启示我们,生态经济既能使土地生钱,还能使山场生金。我市高山地区的不少乡镇,运用生物间的共生原理,在退耕还林地大搞林药间套,发展中药产业,拓展了农业结构调整的空间,提高了土地有效利用率和山场的综合效益。房县九口山林场利用3700亩退耕还林地,套种黄芩、二花、射干等中药材,亩平收入高的可达1400元,不仅增加了农民收入,而且促进了退耕还林地林木的生长发育,实现了经济与生态双赢。

(三)生态产业的开发不断加强

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大力开发生态产业,十堰山区的生态经济,也因此呈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

一是以八大特色产业为主的山地农业生态经济初具规模。2003年,全市以茶叶、柑桔、黄姜、魔芋、中药材、食用菌、山野菜、草食畜牧业为主的八大特色产业基地面积达270万亩,产值22.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7.4%9.3%,一个具有鲜明十堰山区特色的区域性特色产业带初具雏形。靠特色建基地,抓规模兴企业。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销售收入16.4亿元,上交税金8056万元,同比分别增长11.6%32.5%。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全市特色产业加工产值13.6亿元,同比增长16.4%,是多年来发展最快的一年。

二是以武当山为主的十堰旅游生态经济正在崛起。充分利用武当道教文化这一世界级的旅游资源,转换经营机制,加强景点建设,武当旅游产业逐步壮大。据市假日办不完全统计,今年“五一”黄金周期间,我市共接待海内外游客49.9万人,实现旅游收入1.22亿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40.1%42.5%。以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农家乐蓬勃发展。仅茅箭区就拥有农家乐97家,年接待游客30万人,年实现营业收入600万元,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1100多人。

三是以水能资源开发为主的水电生态经济快速发展。充分利用十堰山区过境水资源丰富,小流域众多的优势,把水电产业作为县域工业的重要抓手,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水电生态经济开发。目前,十堰中小水电站开发均被外地客商抢购一空。到2003年底,全市已建成大中小电站143座,装机133.6万千瓦。正在开工建设电站11处,装机50.8万千瓦。

(四)生态科技的研发不断创新

依靠科技进步,坚持科技创新,为生态经济注入了强大活力。由我市发明首创的地膜水稻技术,以其节水、省肥、省工、抗旱、增产、增效的综合效能,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和央视媒体的广泛关注,同时,该技术以其显著的环保功能,吸引了德国基尔大学和中国农业大学的专家学者参与研究。多年来,广大农技人员通过艰难实践,总结探索出了一大批成熟的技术成果:多元间套、良种选育快繁、病虫生物防治、猪--------果(茶)、稻蒜轮作、秸杆还田、旱作节水农业、茶园养鸡等技术研究与示范,为我市生态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

(五)生态产品的市场不断拓展

随着人们崇尚回归自然和当今世界绿色消费潮流日趋盛行,生态产品价格好、市场俏销。国际市场有机食品价格比普通食品高30%以上,仍供不应求,2003年,仅欧盟市场有机食品销售额已突破1000亿美元。我市开发出来的有机食品、绿色食品,畅销国内大中城市,远销东南亚地区和欧盟地区。在全国全省举办的各种农产品博览会上,来自十堰山区的有机茶、有机魔芋面、有机山野菜、有机豆杂食品等特色产品,往往一参展就被抢购一空。房县聚达食品公司2003年仅香菇出口创汇就达550万美元。它再次说明,十堰山区发展生态经济,潜力巨大,前景广阔。

三、生态经济的推进是要实现三赢目标

生态经济是一种新型的发展模式,同时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推进生态经济建设,必须突出生态、经济、社会三赢目标,创新整合资源,夯实生态基础,培植生态产业,打响有机品牌,把十堰建成我国东西部地区的生态经济核心示范区,使之成为湖北在中部崛起中具有鲜明特色和巨大活力的增长极。

(一)盘大做强生态产业。生态产业是生态建设的核心,是实现三赢目标的有效载体。必须坚定不移地围绕“一主四大”特色支柱产业,把生态产业盘大做强。

一是以特兴山,兴山富民,大力开发生态有机产业。按照全市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高举有机农业旗帜,把调整增收的重点转移到广阔的山场和丰富的生物资源上来,壮大生态有机农业基地规模,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全面提高特色产业的整体素质。力争用35年的努力,使全市以秦巴有机茶、丹江库区柑桔、高中山相配套的山野菜等绿色有机食品生产基地,面积分别达到50万亩、50万亩、30万亩;以绿色有机食品为主的特色产业基地面积达到200万亩以上,产值达到30亿元以上,把十堰建成湖北乃至全国著名的有机农业示范基地。

二是以林蓄水,兴电富县,大力开发生态水电产业。据研究,每公顷森林可涵养降水1000立方米一万公顷的森林相当于1000万立方米的水库。因此,坚持植树造林,封山育林,退耕还林,进一步提高森林覆盖率,以此涵养水源,为水电产业开发奠定基础。加大水电产业开发力度,用35年时间,形成全市水电新装机134千瓦以上,新增发电收入12亿元以上。

三是以山种药,兴药增收,大力开发生态医药产业。充分利用天然药库,因地制宜发展药材生产。稳定黄姜面积,加快黄姜良种选育快繁,加强清洁化生产技术攻关,加大黄姜精深加工力度;加强中药材标准化(GAP)生产基地建设,大力推广林药间套、粮药间套模式,扩大药材面积;加大中草药的研发与应用,增粗医药产业链条。35年内使全市中药材生产基地面积达到150万亩以上,医药产业产值达到50亿元以上。

四是以山聚人,以人生财,大力开发生态旅游产业。充分发挥武当山这一旅游资源潜力,加大旅游资源整合力度,改善交通条件,改造人文景观,开发自然景观,实现旅游景点由点成片,提高生态旅游的市场吸引力,以此聚集人气,培植财源。充分挖掘汉水文化、武当文化、秦巴文化等丰富多彩、历史悠久的文化资源,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对外影响;加大旅游产品开发力度,培植第三产业,提高旅游产业附加值。通过35年努力,使旅游产业国内产值达到30亿元以上。

(二)改善优化生态环境。把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发展生态经济的基础,进一步加强山区生态环境建设。坚持经济与生态并举,林、草、果、茶、药全面发展,确保荒山绿起来,农民富起来。加大小流域综合治理力度,实现山、林、水、田、路统筹规划,综合整治;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和建设力度,提高当家田地旱涝保收能力和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把“一建三改”相配的农村能源建设,作为重要的工程措施,加大沼气等农村新能源的推广力度,改善农民生活条件,以此保持十堰山区秀美山川。

(三)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运用整体、循环、再生的生态学原理,改变过时的生产方式,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根据不同海拔、气候、土壤及经济社会条件,坚持分层、分带建设高山、中山、低山、库区、城郊等五维生态农业示范区。大力推广猪--------果、猪--------菜、桔园养羊、茶园养鸡、稻蒜轮作、多元间套、种养加结合等行之有效的复合生态农业模式,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保持生态平衡。广泛吸收传统农业的精华,精耕细作,积造农家肥,提高耕地的产出率和土壤肥力;运用农业科学创新成果,大力推广地膜覆盖技术、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实现节本、降耗、增收、增效。

(四)着力打响生态品牌。把品牌塑造作为生态经济的重要举措,挖掘、开发十堰山区丰富而独特的优势资源,以此提高十堰的知名度和竞争力。首先要抢抓南水北调和中部崛起的战略机遇,把十堰生态经济示范区这一品牌打响打亮,广泛造势,以争取国家的重视和扶持。第二要抢抓人们崇尚绿色消费的市场机遇,加大生态产品品牌的开发力度。对有机茶、有机魔芋、武当柑桔、武当山野菜等已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要整合资源,充实完善,不断提高特色产品品牌的市场占有率。第三要用质量的标准和法规化,促进品牌开发。加快研发制定特色产品的生产技术规程和质量标准,用标准化推进企业与企业、企业与农民的联合,共同开发;积极引导企业申报品牌,把特色产品与武当、汉水、神农等无形资产进行有效嫁接;依法保护地方知名品牌,严厉打击假冒产品的侵权行为。第四要扩大宣传,提高影响,运用现代传媒工具,大力宣传十堰山区特色品牌,提高地方品牌的知名度。

(五)加快建设生态庄园。坚持以人为本,把生态庄园建设作为改善人民群众生活环境,推进生态经济建设的重要内容。充分利用农户房前屋后的空闲地,栽树种花、植果种药,发展庭院经济。落实优惠政策,引导民间资本兴建集产业开发和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生态庄园,培植庄园业主,创办生态实体,促进特色产业开发。把扶持开发与生态庄园建设结合起来,对全市重点扶贫村,要统筹规划,因地制宜,把贫困村建成经济发展,环境适宜的庄园村。鼓励支持城区及城郊居民,发展农家乐,拓展二三产业发展空间。

(六)正确引导生态消费。加大生态经济宣传和培训力度,增强全民生态文明意识。发挥武当特色广场等市内绿色----有机食品专业市场的龙头作用,运用市场机制,开展丰富多彩的生态产品展销活动,向市民推介健康、营养、优质的特色农产品。切实加强市级农产品质量检测及控制中心建设,添置设备,增加投入,完善功能;加大食品安全监管力度,确保城乡居民吃上放心菜、放心肉。依法依规,坚决打击乱捕乱采国家保护植物和动物的不法行为,确保生物的多样性。

(七)加速研发生态科技。加大生态产业的技术培训和推广力度,提高科技在生态经济中贡献率。围绕生态产业开发,加速新技术、新能源、新产品的研发力度,通过生态科技研发,衍生新产业,培植新增点。对生态产业开发中的重大技术课题,要优先安排,优先立项,确保早出成果,早日见效。广泛开展技术合作,积极主动地与富有实力的大专院校及科研机构展开联合技术攻关。进一步树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意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对生态科技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要不论身份,不论学历,给予必要奖励,以调动科技人员和社会各方,献身科技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八)大办生态示范样板。围绕提高生态经济的产业化经营水平、农民组织化水平、质量标准化水平,突破性狠抓农产品加工和产业规模素质这两大突出问题。要坚持加强农业产业化八大示范园区建设,大办示范样板,用示范引导生态经济发展。各级各部门要密切配合,突出重点,整合资源,主动参与,为生态经济建设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各级干部要转变作风,围绕生态经济建设,摸实情、想实招、办实事、出实效,以此在全社会形成推进生态经济的强大合力。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生态经济学介绍
    延安:生态经济双赢战略大展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京文:建设
    上海闵行发展生态经济之路:让
    发展生态经济型产业 构建林业
    用生态经济观念构建“和谐湖
    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生态经济规
    和谐社会呼唤生态经济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山
    生态经济政策体系构建浅议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