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杀手红火蚁
2013年12月,
厦门海沧检验检疫局工作人员
在对一批来自比利时的进境集装箱空箱实施现场查验时,
发现300余只活蚂蚁。
该空箱内残留少量霉变植物种子及生活垃圾,
那些红棕色的活蚂蚁就在这些残留种子周围爬动。
为防止有害生物传入,
工作人员立即对携带蚂蚁的集装箱实施除害处理。
这种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
列为最危险的100种入侵生物之一的蚂蚁体形虽小,
却干了不少有国际影响的大事,
它的名字和它的轰动程度很相配——红火蚁。
“红火蚁”得名于其体色和蜇人的灼热疼痛感
压舱土带来危险入侵种
20世纪30年代,南美洲巴拉那河流域一群红火蚁穴居的土壤,偶然被不知情的人类带上货船充当压舱物。随着货船靠岸,红火蚁来到了遥远而陌生的地方——美国东南部亚拉巴马州的海港城市莫比尔。这就是红火蚁的第一批移民。对它们来说,来到莫比尔有一个极为值得“喜大普奔”的好消息:这里没有食蚁兽这样的霸气天敌,在此繁衍生息比在老家爽多了。
红火蚁的繁殖力和对环境的耐受力,在蚁族中堪称一流,它们在美国迅速开疆辟土。或许是受美国大萧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在它们入侵美国的头几年里,美国人无暇顾及,并没有采取什么“反侵略”措施。随着红火蚁群落的自然迁移和人类长途运输(特别是草皮、土壤、盆栽等)不经意的夹带,红火蚁的势力很快就延伸到整个亚拉巴马州,此时,对红火蚁的黄金防治期——10年也错过了。几十年的工夫,美国南部的佐治亚、佛罗里达、密西西比等13个州,也统统被“红衫军”占领。
2001~2003年间,又拜国际贸易运输所赐,红火蚁迈出了穿越太平洋,远征澳大利亚、新西兰和中国等地的步伐。一时间,这支红褐色的六脚大军遭到各国“通缉”,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将它列为全球最危险的100种入侵生物之一。它的拉丁学名“Solenopsis invicta Bure”中带有无敌(invincible)之意,而通用名“红火蚁”则得于其体色和蜇人的灼热疼痛感。
两股红火蚁在水中汇集,变成一座桥,通往陆地。
“多蚁后模式”增强繁殖力
跟其他蚂蚁一样,红火蚁也是社会性昆虫,每个蚁群一般分为蚁后、雄蚁、兵蚁、工蚁4类,它们分工明确,各司其职。蚁后是族里的老大,也是唯一有生殖能力的雌性,负责“造蚁”,长寿的能活六七年之久;雄蚁是蚁群中仅有的一小部分雄性,专职给蚁后“供种”,交配完成就是它生命的终点。兵蚁体格健硕,是蚁群的保镖,负责巡逻警戒和各种攻防战斗;工蚁个头比兵蚁略小,但数量也最多,筑巢、觅食、保育、侍主等其他日常事务都由它们完成。
大多数社会性昆虫都遵循着“一山不容二虎”的原则——每个蚁群只有一只蚁后。红火蚁群体为了避免“蚁后一死,族群团灭”的危机,竟发展出了“多蚁后模式”,增强了繁殖能力。当土地相对湿度达到80%、气温超过21℃时,长有翅膀的雄蚁和成熟的“处女”雌蚁会飞到空中享受“洞房花烛”——“婚飞”,之后雄蚁功德圆满,寿终正寝,雌蚁则飞到几公里外落地产卵,翅膀退化,组建新家族。
美国阿肯色州大学农业分部的约翰·霍普金斯教授正在收集红火蚁,以进行研究。
生态杀手兼饕餮狂
比起其他蚁族,红火蚁凶猛好斗,蚁多势众,块头也大一些(体长3~6毫米,其他蚁族体长以一二毫米居多)。一旦有其他动物误入其地盘,它们会马上成群涌出,“蚁拥而上”。即便是体形比它大得多的动物,也难免会有“双拳难敌四手”的境遇。
它们偏爱荤腥,但又不挑食,不论动物、植物还是非生物,“夹到碗里就是菜”,是一群不折不扣的生态杀手兼破坏狂。具体来说,它们啃食植物的根、叶和种子,屠杀包括其他蚂蚁在内的昆虫、爬行动物幼崽(如龟、鳄、蜥蜴等)、啮齿类动物,既把这部分物种打压得丢城失地,又害得以这些物种为食的生物因吃不上几顿饱饭而生活窘迫。
一个成规模的红火蚁群,往往会在地表修筑一座相对它们的个头而言很宏伟的城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