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与生态文明
文化研究是本世纪中国学术的热门话题,随着新世纪即将来临,中华文化在21世纪的走向,备受海内外学人的关注。今天。我们在香港这个东西方文化交汇之地。召开“中华文化与21世纪”国际学术研讨会,探讨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特质,挖掘其精华与现代价值,对弘扬中华文化,增进东西方文化交流,进而对人类文明进步提出前瞻性判断和建设性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五千年来,勤劳勇敢、善于思考、勇于创造的中华民族,造就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它曾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秦汉以降,中华文化远播日本、朝鲜、越南、中亚等邻邦,无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还是精神文化,都主导着东亚文明的进程。中国以造纸、刻版印刷、指南针和火药“四大发明”为代表的先进科学技术传人阿拉伯和欧洲地区,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社会和科学进步的历史进程。马克思曾经指出:“火药、罗盘、印刷术——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项伟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罗盘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却变成新教的工具,并且一般地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创造精神发展的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推动力。”
16世纪中叶至18世纪,伴随着“地理大发现”与东西方文化的直接对话,以孔子儒学、老子道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给予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沃尔弗的古典思辨哲学,法国思想家伏尔泰的自然神论,魁奈、杜尔哥的重农学派以丰富的养料和深刻的启示,启发了欧洲的启蒙运动和近代文化的诞生。中国工艺美术作品和园林建筑风格精致柔和,纤巧优雅,令西方社会折服;在器物文化、建筑艺术、戏剧绘画等领域激发起竞尚“中国风格”的热潮。并开辟了一个与巴洛克风格迥然不同的“洛可可”(Rococo)艺术新时代。
总之。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丰实厚重,是人类文化宝库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至今仍有坚强的生命力和强大的影响力,焕发着人类智慧的光芒。可以预期,进人21世纪,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经济腾飞,国力增强,中华文化在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学习和吸收世界各国文明成果,取长补短,融会贯通,必将重振雄风,再创辉煌。并为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做出应有贡献。下面,我仅就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与生态文明的关系谈点看法,阐述其对环境保护、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推进人类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作用。
带着20世纪的辉煌,人类即将跨人21世纪。20世纪高科技的发展,带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提高,人类的物质文明达到了空前的水平。然而,当人们在赞叹和享受前所未有的文明成果肘,却分明感受到工业革命以来,以欧美国家为代表、以追求物质财暂为中心的传统工业化、现代化、城市化发展模式,所带来的种种自然灾害和社会弊病的危害。“高投入—高效率—高消耗—高污染”几乎成为规律,结果造成生态失衡,环境污染,灾害频繁,资源枯竭。这种发展模式,还导致物欲横流.拜金主义泛滥和人文价值精神的退化,并与部分地区的贫困、疾病、暴力、战争、核威胁、恐怖活动等相交织。给人类生存带来严重威胁。
人们在面临的全球性问题中反思。认为,只要转变观念,调整发展模式,通过人类的合理性行为、知识和科技进步,自觉调控“自然—经济—社会—文化—人”的复合系统,使人类在不超越资源与环境承载能力下保持资源持续使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全面发展。1972年和1992年,联合国分别在斯德哥尔摩和里约热内卢召开“人类环境大会”和“环境与发展大会”,就是致力于在全球确立新的文明观和新的发展观,协调入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此外,始创于50年代的生态伦理学,则代表着新的道德观,强调以平等为核心的道德原则和以协调为宗旨的道德目的。
延伸阅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