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与生态文明

作者:欧 初    文章来源:网络收集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4-21

 

 
    个人认为,当今世界出现的这些新理论与新观念,与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论和“仁民爱物”观的精神是相吻合的。


    中国哲学中的“天人合一”论,乃指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相通、相类和统一。(易。乾卦。文言)谓“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凶吉,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视“天人合一”为理想境界。孟子认为“人”、“天”相通,“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一。庄子认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董仲舒:强调天人以类相合,“天人之际,合而为一”。尽管中国古代思想家的解释略有不同,但从现代意义上去理解,无非都是把人和自然的关系看成一个整体的关系,重视“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强调“天道”和“人道”的合一,或“自然”和“人为”的合一。在中国人看来,人虽为“万物之灵”,但人也是自然整体的一部分,人是大自然中的一分子。“天生蒸民”,人生于自然。但有精神、有意识的人,可以“知天命”——认识和掌握自然客观规律。虽然中国人也提出“制天命而用之”,有“人定胜天”的思想,体现出在生产力发展水平极低情况下,人们对自身的主体精神的呼唤和肯定。而在此同时,中国人则又强调,在人们“知天命”之后,可以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天人合一”、“与万物齐一”的最高境界。孔子自称他50岁“知天命”之后的岁月,能“耳顺”、能“从心所欲不逾矩”;老子则认为,人不过是“天地一刍狗”,故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地间的一切,无不顺应自然、合乎自然;墨子主张,人们在自己的首领的率领下,逐级“尚同”,最后“尚同”于“天志”,把人的主观意愿与客观法则统一起来。可见,中国传统文化里,不论儒家、道家、墨家,都以追求“天人合一”为最高境界。中国的“天人合一”论,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辩证而和谐的关系。


    人与天地万物是同一的,平等的。正是从这一理论基点出发,中国古人主张“仁民爱物”。在人与人关系上,与西方的“自我中心论”不同,中国古代墨子讲“兼爱”,孔子讲“仁”。讲“泛爱众”,强调人类应有爱心,善待他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友爱互助而不伤害他人。这其中体现的是人际间的平等,不以牺牲他人而求得自己发展的朴素的道德原则。中国古人不仅主张“仁民”,而且还要“爱物”;不仅“泛爱众”,而且还要“泛爱物”。


    关于“仁民爱物”的思想,宋明时期的思想家说得更明白。张载认为,“乾称父,坤称母”,“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王船山对张载的思想解释说,  “人皆天地之生”,不能不以天地为父母,故要“体天地面仁民爱物”,具体是说,对于“民”,因是“吾同胞”,故“必友爱”;对于“物”,因“与之交”,故“必信睦”。因而,王船山明确地提出,“于民必仁,于物必爱”④。

 
    中国的“天人合一”论与“仁民爱物”论,虽然产生于农业文明时代,是一种朴素的人与自然的和谐观与朴素的自然伦理,但是可以肯定,经过改造、充实、提高,益以新义,进行“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诠释”,将是可以成为21世纪新文明观、新道德观的理论来源的。


    如果说,15、16世纪的欧洲,为解决人与神、君权与人权的问题在西方产生了第一次文艺复兴。那么,在未来的21世纪,为解决人与人、人与自然的问题,必将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以交流与融合为特征的第二次文艺复兴,开创一个比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更高层次的文明时代。历史将会证明:中华文化的许多观念(如前述的“天人合一”观),必将成为人类的共识,进而发展成为21世纪人类的普遍理念。中华文化将越来越发挥其应有的重要历史作用。
 
 
注释:
①  <孟子。尽心上)。
②  <庄子.齐物论)。
③  (春秋繁露)。
④  {张予正蒙注.乾坤篇上}。

上一页  [1] [2] 




文章录入:anny    责任编辑:anny 

延伸阅读
    没有相关文章
精彩图片
文章评论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请您注意: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
 ·请注意语言文明,尊重网络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中国环境生态网文章跟帖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您在中国环境生态网发表的言论,中国环境生态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发表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文章跟帖管理员反映。

绿色进行时
推荐文章
解偶联剂在污泥减量上的应用
0 前言  活性污泥的消化过程是一个利用菌群将有机污染物质…
绿色生活
驴行天下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