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化视野中的奥运
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古老而年轻的奥林匹克运动历经沧桑,长盛不衰,成为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而伴随着时代的进步,由于生态文化内涵的注入,使奥林匹克运动更富有生命力和感召力。
一、生态文化与奥运生态文化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爱德华•威尔逊把当今时代称之为“环境”时代。为此,我们有理由认为,“生态文化”也就是“时代文化”。生态文化要求我们以自然价值论为指导,建立起符合生态学原理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经济法则、生活方式和管理体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及协同发展。我国著名生态伦理学家余谋昌先生认为,生态文化是继自然文化、人文文化、科学文化之后的新文化形态。它是人们的文化价值观、生产观、消费观和业绩观。生态文化、奥运生态文化和“绿色奥运”密切相关,都以生态环境为基本载体。我们把奥运生态文化和“绿色奥运”都看作是生态文化在奥林匹克运动中的体现。
进入20世纪下半叶以来,国际奥委会对于越来越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与奥林匹克运动的关系给予深刻的关注。《奥林匹克宪章》指出:“督促举行奥林匹克运动会时有关机构对环境问题予以认真关注,鼓励奥林匹克运动对环境问题的认真关注并采取措施,教育一切与奥林匹克有关的人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萨马兰奇指出:“诚实地讲,继体育和文化教育之后,我们应当把尊重环境作为奥林匹克主义的第三个内涵。”还说:“国际奥委会试图付诸于实践的生态政策是以奥林匹克运动对人类社会和福利的责任为基础的,符合《奥林匹克宪章》规定的原则。它始终强调要采取一种积极的、促进的态度,要超越奥林匹克运动自身。”众所周知,2000年的悉尼奥运会首次提出“绿色奥运”的理念,并始终以此为特色。“绿色奥运”也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三大主题之一。事实上,从奥林匹克运动产生地希腊的奥林匹克及以后举办的古代奥运会,到现代奥运会的几十个举办地,无不在风光秀丽、环境优美乃至文化底蕴厚重的城市进行。
二、奥运生态文化深深植根于体育与生态环境的内在关联之中
随着人们对体育与文化、生态环境的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化,关于“生态体育”的概念也就应运而生。所谓生态体育,是指体育、文化和生态环境的相互协调、相互关怀、共生共融、共同发展所构建的关系或联系的体育运动,即通过在自然——社会生态环境中开展体育运动,来增强和展示人类的健康体格和人格,体现人类在体育运动中对自然——社会这一生态环境的关怀和人道主义精神,倡导健康、文明、科学、和谐的生活方式,从而达到维护人类的相互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正义,实现和谐世界。
正因为如此,上世纪70年代后的历届奥运会,生态环境总是与体育、文化一起构成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三大要素,且三大要素的协调、和谐发展以及相互关怀所孕育的生态体育思想,成为现代奥运会的核心理念。然而,作为一种生态体育文明方式,尚不可能立即变成人们的普遍共识和实践。
三、 奥运生态文化是人类在科学生态价值观指导下作出的正确选择
“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人是自然的一部分。”(马克思语)自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被普遍认为是“天人关系”,古代思想家主张“天人合一”,提出一系列关于尊重生命、保护环境的主张,成为奥运生态文化的重要思想源泉。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是科学的生态文化价值观,它要求从人的主体视角出发,充分认识自然以及生态系统的价值,掌握人与自然的共生共荣关系,尊重生命、爱护生命,尊重自然、爱护自然,树立符合自然生态规律的价值取向。这种价值观与把人类价值和利益绝对化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大相径庭。在人类体育运动中,人们总是乐于在优美舒适的生态环境中从事体育运动。体育运动必须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基本前提,否则,要受到生态道德、社会公德的谴责。
奥林匹克运动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各届运动会的筹办中,各国都朝着建设大型化和现代化大步迈进,忽视这些建设对城市和自然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由此给主办城市带来了一些不良后果,且直接影响了奥林匹克运动自身的发展,再加上80年代后奥运会的规模和影响不断扩大,参加人数激增产生了诸多难题。针对这种情况,为了减少奥运会对生态造成的负面影响和祸害,以国际奥委会为代表的体育界和有关人士提出对奥运会宪章进行修改,开始重视环境保护问题。1991年国际奥委会要求申办奥运会的所有城市从2000年起必须提交一项环保计划。1993年,国际奥委会在建立国际奥林匹克博物馆的时候,定下了不破坏周围环境的原则。当时为了保留一棵老橡树,设计者们多次修改施工方案,最终把这棵老橡树保存了下来。1994年,国际奥委会正式将萨马兰奇提出的将生态环境保护列为奥林匹克精神仅次于体育和文化之后的第三大支柱。1996年,《奥林匹克宪章》将环境保护列入国际奥委会的主要任务之一,同年成立了环境委员会,并要求申办城市必须具备城市美化、环境优雅的条件。1999年,奥林匹克环境保护方面的纲领性文件——《奥林匹克运动21世纪议程》获得通过。2000年悉尼奥运会、2008年北京奥运会都是以“绿色奥运”为特色的。
上述情况表明,人类在实践过程中逐步认识到生态环境在体育运动中的重要地位,并用具有法律意义的文件形式肯定下来,这是一种与时俱进的价值选择,意义深远。
四、2008年北京奥运会对奥运生态文化的创新实践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是北京奥运会的口号。“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科技奥运”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三大主题。“绿色奥运”是奥运生态文化的主要表现,它的内涵是:要用保护环境、保护资源、保护生态平衡的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运动会的工程建设、市场开发、采购、物流、住宿、餐饮及大型活动等,尽可能减少对环境和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要积极支持政府加强环境保护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持续协调发展;要充分利用奥林匹克运动的广泛影响,开展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促进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工作,提高全民的环境意识;要在奥运会结束后,为北京、中国和世界体育留下一份丰厚的环境保护遗产:奥运会绿色建筑示范工程;举办大型运动会新的环境管理模式;公众积极参与环保工作的机制;北京环境的持续改善。经过几年艰苦努力,上述目标已经并在今后得以实施。
国家主席胡锦涛2008年8月1日接受25家外国媒体的联合采访时指出,举办北京奥运会中国政府关切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生态文明建设。“努力通过举办北京奥运会大力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努力使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让生态文明观念深入人心。”并把实践“绿色奥运”作为奥运精神遗产之一。
一个崭新的“绿色奥运”、生态文化奥运将以其“有特色、高水平”的巨大成果展现在世人面前,为人类奥运历史增添新的篇章。
(本文作者为中国环境伦理学学会副会长、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教授)
延伸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