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落演替的类型的实例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12-29
    第一个实例是美国密执安湖沙丘上群落的演替。这是一种原生演替。由于沙丘是湖水退却后逐渐暴露出来的。因此,沙丘上的基质条件是原生裸地性质的,从未被任何生物群落占据过。沙丘上的先锋群落由一些先锋植物(包括AmmophilaAgropyronSalix)和无脊椎动物(如虎甲、穴蛛和蝗虫等)构成。随着沙丘暴露时间的加长,它上面的先锋群落依次为松柏林、黑栎林、栎—山核桃林所取代,最后发展为稳定的山毛榉—槭树林群落。群落演替开始于干燥的沙丘之上,最后形成冷湿型群落环境,形成富有深厚腐殖质的土壤,土壤中出现了蜗牛和蚯蚓。在此发展过程中,不同演替阶段上的动物种群是不一样的。少数动物可以跨越两个或3个演替阶段,更多的则是只存留一个阶段便消失了。整个演替过程进行十分缓慢。据JSOlson(1958)估计,从裸露的沙丘到稳定的森林群落(山毛榉—槭树林),大约经历了1 000a的历史。

    第二个实例是我国内蒙古草原农田弃耕后的恢复演替。这是一种次生演替。草原在耕作前的原始植被为具稀疏山杏灌丛的贝加尔针茅草原,开垦后种了几年小麦,后因产量下降而弃耕。弃耕后的12年内以黄蒿、狗尾草、猪毛菜、苦奘莱等杂草占优势;23年黄蒿占绝对优势;34a后,羊草、野古草、狼尾草等根茎禾草入侵,并逐渐占优势,进人根茎禾草阶段。78a后,土壤变坚实,丛生禾草开始定居,并逐渐代替了根茎禾草,恢复到贝加尔针茅群落,这一过程需经历1015a,根据耕作时期长短、土壤侵蚀程度,以及周围原始物种的远近而有所不同。

    第三个实例是珊瑚礁演替,这是海洋中动物群落演替的报导。珊瑚群体由小逐渐增大,形成圆顶状直径约lm的帽状物,因为其边缘生长快,逐步变成了帽沿状的边饰,而饰下被波浪侵蚀,出现许多小室,其他生物人侵,由单种珊瑚群体发展为镶嵌状的珊瑚礁。当珊瑚礁继续增大,由于上部悬浮物过重,加上波浪冲击,礁体会部分或全部崩蹋,其他更多种珊瑚蔓生,形成更为复杂的珊瑚礁。在此演替过程中,珊瑚礁中鱼类的多样性也随着礁体复杂性的增加而增加。珊瑚部分崩蹋增加了礁体内空间异质性,从而提高物种多样性,但完全崩蹋则减低生物多样性。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文章录入:anny    责任编辑:anny 

    精彩图片
    文章评论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请您注意: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
     ·请注意语言文明,尊重网络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中国环境生态网文章跟帖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您在中国环境生态网发表的言论,中国环境生态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发表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文章跟帖管理员反映。

    绿色进行时
    推荐文章
    海豚尾巴是其高速游泳"发动机"
         据国外媒体报道,1936年科学家就发现发现海豚游泳速度高…
    绿色生活
    驴行天下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