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落演替的类型的实例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12-29
第二个实例是我国内蒙古草原农田弃耕后的恢复演替。这是一种次生演替。草原在耕作前的原始植被为具稀疏山杏灌丛的贝加尔针茅草原,开垦后种了几年小麦,后因产量下降而弃耕。弃耕后的1—2年内以黄蒿、狗尾草、猪毛菜、苦奘莱等杂草占优势;2~3年黄蒿占绝对优势;3—4a后,羊草、野古草、狼尾草等根茎禾草入侵,并逐渐占优势,进人根茎禾草阶段。7—8a后,土壤变坚实,丛生禾草开始定居,并逐渐代替了根茎禾草,恢复到贝加尔针茅群落,这一过程需经历10一15a,根据耕作时期长短、土壤侵蚀程度,以及周围原始物种的远近而有所不同。
第三个实例是珊瑚礁演替,这是海洋中动物群落演替的报导。珊瑚群体由小逐渐增大,形成圆顶状直径约lm的帽状物,因为其边缘生长快,逐步变成了帽沿状的边饰,而饰下被波浪侵蚀,出现许多小室,其他生物人侵,由单种珊瑚群体发展为镶嵌状的珊瑚礁。当珊瑚礁继续增大,由于上部悬浮物过重,加上波浪冲击,礁体会部分或全部崩蹋,其他更多种珊瑚蔓生,形成更为复杂的珊瑚礁。在此演替过程中,珊瑚礁中鱼类的多样性也随着礁体复杂性的增加而增加。珊瑚部分崩蹋增加了礁体内空间异质性,从而提高物种多样性,但完全崩蹋则减低生物多样性。
文章录入:anny 责任编辑:anny
延伸阅读
|
精彩图片
文章评论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