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植被固碳量4660亿吨
所谓森林碳汇功能,是指森林在生长过程中,通过光合作用可以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森林植物体内和土壤中。12月16日在北京召开的林业碳汇和生物质能源发展国际研讨会上提供的信息说,在各类植被类型中,森林的储碳量约占整个植被总储碳量的五分之四。因此,森林被公认为最有效的固碳方式。
随着近些年来,过度采伐、毁林或发生森林火灾、病虫害后,大部分贮存在森林生物量和土壤中的有机碳将被逐步分解释放到大气中。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评估报告表明,全球毁林排放的二氧化碳是列在能源、工业部门之后的第三大温室气体排放源。
国家林业局副局长李育材说,林业是当前到未来30年内或更长时期内,在经济、技术上具有很大可行性的减缓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林业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可并行设计。只要设计科学合理,林业项目可在实现以较低成本减排的同时,使得森林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也能得到提高,同时,还能增加当地就业和收入,保护生物多样性,防止水土流失,提供可再生能源和促进脱贫,推进可持续发展等多种效益。
目前,全国森林面积达到1.75亿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18.21%,活立木总蓄积达到136.18亿立方米。这不仅增强了中国森林资源的木材自给能力,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对二氧化碳的吸收能力。据专家估算,从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中国森林碳汇能力就出现了持续增长的趋势。
中国农业大学院士石元春指出,在未来低碳经济中,生物质能源贡献的绿色岗位占可再生能源总量的59%。这是由于生物质燃料是清洁燃料,是实现能源多元化、能源安全、控制气候变化的有效手段之一。同时,生物燃料产业不仅可以创造就业机会、发展农村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对发展中国家尤为有利,而且生物燃料企业还宜小规模和分散地在农村中发展。此外,生物燃料也需要政治和技术支持,政策是短效性的,技术是长效性的。石元春说,目前,在起步中的中国生物质能源当务之急是要调整战略思想,盘活资源存量。 (科技日报 2008-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