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果丰收的金秋时节,告别逐草游牧方式的甘肃省肃南县明花乡双海子村牧民,获得了科学种田的又一个丰收年景:金灿灿的杂交制种玉米、鲜红水灵的加工番茄由龙头企业收购兑付现金,翠绿鲜嫩的牧草全年可以收割三茬,使设施饲养的绵羊、肉牛膘肥体壮,人均纯收入由游牧时不足1000元增加到了3400元以上。
双海子村牧民放下牧羊鞭实行科学种田,是肃南县综合治理荒漠草原退化、转变增收方式中的一个缩影,也是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必然选择。据科技人员介绍,荒漠草原大面积退化的事实,既有全球气温变暖、降雨量减少、蒸发量加大等自然因素,又有垦荒种植、乱采乱挖、超载放牧等人为原因。农牧民面临的生态环境状况是沼泽湿地缩减,可利用草原退化,沙尘暴愈演愈烈,虫鼠灾害频繁发生。乡村干部反映,明花荒漠草原腹地原有的南沟海子湖和小海子湖早就断流干涸了,东海子湖只是春末夏初碧波荡漾,而到盛夏高温期间就断流干涸了,造成了大面积牧草退化、枯死,加快了荒漠草原退化的进程。
面对荒漠草原退化的严峻现实,肃南县抢抓国家实施退牧还草工程的机遇,近3年多渠道筹措资金1.68亿元,因地制宜恢复生态植被,促进生态草原休养生息,其中三大主要举措演绎了治理改善的轨迹。禁牧———对祁连山天然核心林区封山育林育草,严禁滥伐,严禁放牧,促进疏林区向密林区转变;围栏———动员牧民对承包草场实施围栏封育,按照季节合理轮牧、休牧,使超载草场休养生息;兴业———鼓励牧民发展非牧产业,使越来越多的牧民改变了“苏武牧羊”式的游牧生活,减轻了草场的沉重压力,延长了生态草原的休养生息周期。据县上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介绍,全县生态草原围栏面积扩大到了今年的640万亩,其中240万亩已实现了禁牧而休养生息。
生态草原休养生息工程的健康发展,与牧民生态观念的觉醒息息相关。过去牧民认为羊群越大越好,如今则合理调整畜群结构,通过舍饲育肥提高出栏率,既减轻了草场的超载压力,又取得了连年增收的实惠。对实施退牧还草工程,牧民积极响应,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快围栏进程,使草原围栏后的禁牧、休牧、轮牧面积逐年扩大。前些年率先实行禁牧、休牧、轮牧的生态草原,已经连续3年得到了休养生息,使牧草覆盖率提高了20%以上,局部草原的生态环境已得到了恢复和改善。大河乡东岭村牧民杨万贵,全家共有3000亩草场,其中2500亩今年已经完成了围栏封育;饲养的180只绵羊秋后最少出栏50只,以此减轻草场的载畜压力,使生态草原休养生息。
如今越来越多的牧民认识到荒漠草原既是牧民发展商品畜牧业的物质基础,又是维护河西走廊生态平衡、涵养水源、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的多功能天然绿色生态屏障。为了构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环境,许三湾农业开发区已严禁打井采取地下水了,并且利用日元贷款积极防风固沙,仅明花荒漠区的治理面积就扩大到了5000亩,围栏封育的灌木红柳林又焕发了绿染戈壁荒漠的勃勃生机,就连起伏流动的沙丘被绿色沙生植物所覆盖,局部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更令人高兴的是牧民生态意识觉醒后,放下牧羊鞭转变经济增收方式,在科技人员的指导下实行科学种田,形成了以杂交玉米制种、优质牧草、高产番茄为主的特色产业;设施饲养的绵羊、肉牛在科学育肥中提高了出栏率和商品率,不仅减轻了草场超载的沉重压力,而且使村民增收致富奔小康。从康乐牧区搬迁到许三湾村的赵生贵,一个儿子在外地学技术,一个在煤矿就业,夫妻两人耕种着20亩高效农田,绵羊和肉牛实行舍饲育肥,今年仅8亩加工番茄就收入了1万元。他家投资3.7万元新建的小康住宅窗明几净,家用电器、新式家具一应俱全,烧茶做饭用的是沼气,卫生厕所配套洗澡设施。这种生活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充分体现出了转变增收方式的无限魅力和广阔前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