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站长
   | 网站首页 | 资讯 | 文章 | 生活 | NGO | 考试 | 下载 | 图库 | 论坛 | 博客 | Eteam | Ieco | 产业 | 留言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文章 >> 环保热点 >> 荒漠化与沙尘暴 >> 文章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世界环境日:用科学态度善待荒漠       ★★★ 【字体:
…保护视力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世界环境日:用科学态度善待荒漠
作者:赵永新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6-5

   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今年的主题是“莫使旱地变荒漠”,而今春以来频频发生的沙尘暴,更使得人们关注荒漠的目光中又多了一份忧虑。

  我们没有理由忽略面积广袤的旱地和居住在那里的人们:地球超过四成的土地为降水稀少的旱地,而全球人口的1/3,也就是近20亿人生活在干旱地区。更为重要的是,许多居住在干旱地区的人们还生活在贫困之中,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使得旱地荒漠化的脚步还在继续前进。荒漠化不仅侵蚀着当地居民的生活空间,而且严重影响着周边地区乃至全球的生态环境。

  其实,作为全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沙漠在内的荒漠在人类出现之前就已存在。尽管降水稀少、植被稀疏,但只要没有外力的大规模入侵,荒漠不仅能够维系自身的生态平衡,与周边的草地、绿洲相互依存、和平共处,并且对全球气候发挥着不可替代的调节作用。

  换言之,荒漠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们无视大自然的规律,对其进行盲目开发,导致了荒漠的扩张: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在西部草原大面积垦荒,引发了震惊世界的黑风暴。七十年代初,苏联也发生了类似的生态灾难。在中国,塔里木河上游的大规模灌溉,致使下游断流、胡杨林成片死亡;黑河上游修建的水库截拦了河水,把原本水草丰美的东、西居延海变成了“罗布泊”;内蒙古南部的草原垦荒,使原来的草地沦为沙地……中外历史上,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其教训不可谓不惨痛。

  人类不可能也不应该消除荒漠,正确的方向是纠正自身的思维和方式,防控人为因素导致的荒漠化,并与固有的荒漠和平共处。当前的问题是,居住在荒漠化地区的人们正面临贫困与环境恶化的双重挑战;而人口的增长和提高生活水平的欲望,更增加了应对挑战的艰巨性。

  当然,在巨大的挑战面前,我们不必悲观失望。前车之鉴会防止我们再犯同样的错误,科学技术的进步将有效提高资源利用率,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扩大了国际合作的空间与机遇。问题的关键在于克服自大,虚心探究荒漠的演变规律,采取科学的态度善待荒漠,合理地利用荒漠资源。

  大地无言,厚德载物。即使是荒凉的沙漠,不也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石油和矿产资源吗?而今,太阳能和风能技术的日渐成熟,又使沙漠成为可以预见的能源基地;滴灌、喷灌等节水技术的推广,使干旱地区的高效农业成为可能;荒漠化地区的一些植物种类,被研究证明是治疗疾病的新药材;奇异瑰丽的荒漠和祖先的文化遗存,为新兴的生态旅游增添了新的内涵……

  一位哲人说过:地球可以满足我们的需求,但却不能满足我们无休止的贪欲。在自然条件恶劣的干旱和荒漠地区进行经济开发活动,更应记住这位哲人的告诫。

  环境无国界,干旱地区人们的生活境况和自然环境,与世界其他地区一体共存、休戚与共。今年是《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生效10周年,相互支持、协同作战,更加关注并大力改善荒漠化地区的生态环境,当是全人类更为自觉的共同使命。(赵永新 作者为本报主任编辑)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保护环境就在身边 变督促别人
    人类尊严和社会进步
    世界环境日字母表
    世界环境日:绿色城市关乎未
    2005年“六·五”世界环境日
    2005年“六·五”世界环境日
    2005年“六·五”世界环境日
    2005年“六·五”世界环境日
    2005年“六·五”世界环境日
    2005年“六·五”世界环境日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