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文章 >> 环保热点 >> 荒漠化与沙尘暴 >> 文章正文 | ![]() ![]() |
|
|||||
| |||||
民勤:守卫河西走廊的最后一个阵地 | |||||
http://www.eedu.org.cn 作者:赵杰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4-12 | |||||
压力不仅仅是县、市,据悉,在一次工作会议上,甘肃省省长徐守盛甚至提出了“砸锅卖铁也要治理生态环境”的要求。 在民勤沙漠腹地,映入记者眼帘的是上百亩用麦秸秆进行方格固沙的成果,一个个一米见方的格子,蜿蜒在每一个沙丘的尖上。“老百姓每次来固沙, 几乎每个人都要双手破裂流血”,一位当地官员向许嘉璐做说明的时候称。 每次做工作指示的许嘉璐都用“老百姓太可爱了”来描述当地农民的上述行为。在民勤县会议厅走出时,望着自发聚集在马路对面的数百名群众,许嘉璐深深一鞠躬引发了长时间的掌声。 但是,他对于现实的治理方式并不满意,指出现在当地的治沙手段还局限于原始农耕的阶段,没有高科技的作用发挥,“照此下去,治理速度过慢”。 由此,他指出,总理的批示背后意味着民勤将会成为第二个罗布泊,因此国家针对民勤治沙的战略制定“迫在眉睫”。应尽快将治沙的“地方行为变成国家行为”。 许嘉璐说,此行他将形成一个重要建议交给党中央国务院,建议将民勤治沙单列计划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并形成一个国家的大工程,由国务院主抓。 “民勤人民有救了。”获悉该消息的甘肃有关官员激动地向本报记者表达着自己的心情,他们认为这是民勤乃至整个河西走廊的福音。 许嘉璐一再强调指出,民勤治沙不是一县、一市和一省的力量可以解决的,必须整合各相关部委的力量和资源,共同参与该工作。在形成国家工程之后,还要有科学合理的编制相应配合,由中央统一指挥、统一协调、统一管理。 他表示,计划形成之后,还要协调甘肃周边省市的关系,比如用水的协调,以及环境治理衔接问题上的工作配合和协调等。 他指出,为了该计划的落实,至少会涉及15个国家部委,并且和它们多次交换过意见。甚至卫生部、教育部等都要对此计划有所涉及。 许嘉璐说,针对计划的形成,省里也要做积极的经验总结和探索,要将农业部的支持有意向民勤和武威倾斜,同时,教育问题在纳入计划之后,可以分出一块儿对学校和农村进行防沙治沙相关知识的专业培训。 另外,医疗卫生也必须纳入到计划中去,因为沙尘带来的不仅有沙漠化的问题,还有空气清洁度问题,与此同时涉及人的健康问题,对这一问题必须考虑在内。 退耕还林 加大补偿力度 昨天,在视察工作总结会议上,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张建龙表示,对许嘉璐关于“必须在国家层次上立大工程”的指示“完全赞同和支持”,应该打破一直以来“林业管林业、水利管水利”的局面。 同时,他说,对于计划的形成,国家林业局将对涉及林业的部分大力给予配合,以助国家层面专项规划的早日成形和实施。 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他说,国家应该对退耕还林、还草加大支持力度,增加专项资金,目前给予甘肃20万亩的任务量还是太小了,可以考虑在全国400万亩任务基础上给民勤额外扩大目标。另外,他建议在生态补偿经费的支持力度上应进一步加大,一定要保住民勤的210万亩绿洲,退耕一定不能退水。 科技部农村科技司副司长曹一化也表示了赞同。他说,科技部将对该规划不仅给予政策、资金支持,而且要在更多项目上给予经费倾斜。 许嘉璐强调,在计划形成过程中,要对石羊河、青土湖全线治理。他要求甘肃省各级政府气魄应该更大一些,要争取实现石羊河流域流进民勤的水应该在若干年内努力恢复到3亿方;同时,要大胆设想将30万人降到15万人的目标,让剩下的15万人中具有劳动力的6万人以防沙治沙为职业,按每人每月500元工资计算,加上小规模的林下经济,还可以较大幅度地弥补收入。按照这种方式下去,“民勤应做到100%的一颗粮食不生产”。 同时,针对移民的15万人,他指出,要加大国家赔偿力度,按目前每人5000元的赔偿标准太低,应该参照长江三峡的标准,给予每人40000多元的标准。 “一定要有这种气魄”,许嘉璐一再指出,要把科学发展观关于自然与人类的关系提高到理论高度,充分探索和利用民勤日照充分、温差大、沙土的特性优势,积极发展沙产业,将人参果等特色产品形成规模和市场影响力。 针对计划的配套工作,许嘉璐要求甘肃地方各级政府做好相应的工作,必须“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并把这种思想普及到村村户户。只有把河西走廊的生态变成每一个干部群众的思想,大家的工作积极性才能发挥出来”。 |
|||||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
![]() |
![]() |
![]() |
绿洲变沙源 民勤要变成第二个 |
![]() |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
![]()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4-2007 中国环境生态网 本站域名 http://www.eedu.org.cn 粤ICP备05001066号 穗监备:4401990805086号 本站申明 本站所有资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