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文章 >> 环保热点 >> 淡水资源 >> 文章正文 | ![]() ![]() |
|
|||||
| |||||
透视“中国水危机” | |||||
http://www.eedu.org.cn 作者:尤莼洁;林… 文章来源:农民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4-9 | |||||
然而,由于中国国内人均水的可用量只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3,中国在确保水的持续性供给上仍然面临巨大的挑战。 透视“中国水危机”,我们每一个人都无法回避。 联袂而来的水危机 连绵春雨姗姗来迟。此前,数月的“秋冬旱”,令笔者在以“充满温情和水”而闻名遐迩的无锡,亲身经历了两次“水危机”。一次是“秋老虎”令蓝藻和鱼粪作祟,太湖水质变差,镇上的自来水厂应对不暇,自来水发了两天的臭!一次是去年11月中,因连日无雨,水井赫然见底。两次水危机,“人家尽枕河”的水乡农民,竟为水发起了愁,不得不学城里人,喝起纯净水。 不仅仅是无锡所在的江南地区。从去年9月到11月,一场“秋旱”席卷了华北、黄淮、江淮、华南等地区,令国人在刚刚经历了去年夏天四川、重庆的严重干旱后,对水,又有了一次切肤之痛。 在广西,南宁遭遇了80年未遇的干旱,特产甘蔗数百万亩绝收减收。 在山东,百年不遇的大旱令沂蒙山区人畜饮水发生困难,某些地区农民用水论斤供应。 在湖南,“气蒸云梦泽”的洞庭湖大部分洲滩干涸开裂,往日来此度冬的鹭鸟遍寻无着。 就在去年底“联合国2006年人类发展报告”发布会上,受邀作主题演讲的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副理事长张坤民,展示了这样一些照片:一条淮河支流沙颍河一半是泡沫翻飞,另一半呈酱油红色,默默东去;美丽的滇池由于排泄物肆意倒入,蓝绿藻疯长,不但水再也不能喝,而且毒素难以消除;还有西部缺水地区,多双眼睛齐齐盯着一桶水…… 在张坤民看来,未来的中国水环境形势更是“非常严峻”: 第一大问题,是水资源短缺,人均占有量很低,中国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6,但人均水资源量仅为2220立方米,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4,列全球第88位,属于“缺水国家”。 第二大问题,人为污染加剧水短缺,主要流域与湖泊普遍受到污染。 第三大问题,水的利用率低,浪费严重。“一人一天的生活用水最低只需20升,但我们身边,多少人每天用水都在500升以上!预计到2030年,中国人口将增至16亿,人均水资源占用量将降到1760立方米,按国际标准将接近于‘用水紧张国家’。” 水!南水北调、提高工业用水价格、引入先进的灌溉技术、鼓励生产高价值作物……应对水危机,中国的努力令全世界为之瞩目,联合国《2006年人类发展报告》也予以高度肯定。但报告在描述中国确保水的持续性供给上仍然面对的形势时,用的是这样五个大字—————“巨大的挑战”。 水危机背后的诸多因素 全球变暖造成水枯竭,工业发展造成水污染,透视“中国水危机”,几分天灾?几分人祸? 长江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所刘学文电话里回答很直接:“更多是‘人祸’。” 研究者们普遍知晓:近10年来,废水排放量都在持续上升。 联合国《2006年人类发展报告》认为:世界水危机形成的原因是水的匮乏。而在中国,一方面全球气候变暖会引起冰川消融,这种变化会对中国西部干旱地区多达3亿农民产生影响;另一方面,报告在指出中国“农村卫生设施覆盖率在5年内翻了一番,这些举措让人印象深刻”的同时,也援引材料指出,在为全国将近一半人口提供用水的海河、淮河、黄河水系中,有超过70%的水受到污染,这将严重影响中国的水资源安全。 复旦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张仁熙更强调的也是“人祸”:“全球变暖会在局部地区造成水危机,比如我国北方长期的缺水,比如西部雪山的消融。但在当前更具有普遍意义、更需要我们自省的,还是地方经济发展因素的影响。” 张仁熙给出两个数据:一是生活污水的处理,目前在大城市也只能达到60%;二是工业污水的处理,达标排放比例也只能达到80%。“包括我们上海乃至整个南方,很多人都没有‘水危机’的概念,其实我们也处于水质型缺水状态。” 早在5年之前,四川乐山大佛的鼻头上就可见黑乎乎的“黑头”,脸上也有好多黑斑。导游介绍说,是酸雨给大佛毁了容。 最近腾讯网新闻中心参与的一项联合调查显示:在空气污染、生活及工业垃圾污染、食品污染、植被减少和荒漠化、噪声污染等等之前,公众最担心的正是水污染,87.1%的人认为水污染对生活影响最大。而在另一项调查中,对于“推倒了污染企业的烟囱,年底的利税谁来上缴”这一问题,认为加大环保力度会影响经济发展的想法仍然存在。 水危机的背后,是水枯竭与水污染。水枯竭与水污染的背后,是全球变暖与经济发展。全球变暖与经济发展的背后,是人。 出路,就在科学发展。 为了可持续的水资源 “水环境问题的解决必须综合治理: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生态、后用水,大力增加水污染防治的投入,迅速提高水利用率和城市污水处理率,进一步推进江河湖海的治理工程,加快建设节水高效型的农业。”接受采访时,张坤民对笔者说。 为了可持续的水资源—————“首先,城市要加快提高污水处理率及其资源化程度。”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马世豪告诉笔者,目前中国严重缺水的城市多达110个,其中北京就相当重视再生水的利用。“北京每天的污水处理量是两三百万吨,规划将来要让其中的一半都成为再生用水,用于绿化、洗车、降尘、回灌地下水、灌溉农田等。现在长安街等主要路口都已使用再生水降尘。目前还需加强对再生水水质的保障,加大在全国农业、工业和市政等方面的利用率。” 其次,加大水污染防治的投资力度。张坤民说:“要保护饮用水源地;要从单纯的点污染源治理转向点源、内源和非点源的流域综合治理;要实现从末端治理向源头控制的转移,全过程预防。”就在前不久,沪上传来这样的信息:上海正在展开“万河整治”的新三年环保计划,从2006年至2008年,全市将投入200多亿元进行水环境整治,计划到2008年完成对上万条乡村河道的整治,把黑臭淤积变成清波荡漾。 第三,推行节约用水,建立节水型社会。“未来工业用水效率的提高,要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发展高新科技产业来实现。而在生活节水上,很重要一点就是改革水价,就像我们要建设节水高效型的农业,也需要充分发挥经济杠杆和政策引导的作用。”张坤民说:“我国一些水价很便宜的地区,农田灌溉都采用漫灌,就是一块田开一大口,水哗一声冲下,甚至连路都给冲垮了。其实完全可以采用喷灌、滴灌,在地里埋管道,直接把水送到植物根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涉及方方面面。我们还需进一步改善现有的水管理体制,让管理与污染控制的职权不再分离,让水资源能统一规划协调,并加强与国际交流合作,借鉴他国保护水资源方面的经验。” 力度是前所未有的。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报告》高度评价中国在满足农村居民需求上取得的进步:“现在,省级和县级政府对设定的目标进行了监察,并在农村地区投资建设和发展卫生公厕。农村卫生设施覆盖率在五年内翻了一番,这些举措让人印象深刻。”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高级副代表丁雅珊表示:“在农村卫生设施的改进上,中国取得了令人称道的成绩。”就在2005年8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十一五”规划》,把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宣布在“十五”期末已累计解决2.8亿多农村人口的饮水困难问题的基础上,“十一五”期间要解决1.6亿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这份最新年度人类发展报告指出:水和卫生的危机不仅威胁着民众的健康和生命,也阻碍着经济的发展,例如在撒哈拉以南非洲,这种危机每年导致国内生产总值损失5%,损失程度超过了接受外援的金额;可是,卫生危机虽然严重,却未能像战争和天灾那样引起国际社会的足够重视和共同行动。报告指出,供应清水、排除污水、提供基本卫生条件,是推动人类进步的三大根本条件。 就在联合国《2006年人类发展报告》发布同一天,中国也重申了自己的目标: 到2015年,我国将基本解决3.23亿农村人口存在的饮水不安全问题。去年,中央财政为农民饮水安全投入64亿元。 |
|||||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
![]() |
![]() |
![]() |
全球水危机迫在眉睫 淡水危机与污水泛滥:城市发 发展要以河为镜 浅谈淡水危机的解决方法 |
![]() |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
![]()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4-2007 中国环境生态网 本站域名 http://www.eedu.org.cn 粤ICP备05001066号 穗监备:4401990805086号 本站申明 本站所有资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