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站长
   | 网站首页 | 资讯 | 文章 | 供求 | 生活 | NGO | 考试 | 下载 | 图库 | 论坛 | 博客 | Eteam | 留言 | FAQ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文章 >> 环保宣教 >> 环保节日 >> 世界湿地日 >> 文章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2004年世界湿地日背景材料         ★★★ 【字体:
…保护视力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2004年世界湿地日背景材料
http://www.eedu.org.cn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湿地通讯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4-4-29
为湿地而工作— 2004年世界湿地日背景材料

2004年世界湿地日即将来临。为配合湿地日宣传活动,《湿地公约》秘书处印制了各种宣传品,有张贴画、折页和其它宣传品。

今年湿地日的主题是“从高山之巅到大海之滨,湿地无处不在为我们服务”。然而,排水、污染、过度开发和忽视湿地价值仍然威胁着湿地。在此之际,我们想提醒:湿地是我们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从高山之巅到大海之滨,每天都为我们奉献着。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责任考虑如何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湿地。

张贴画—《湿地无处不在为我们服务》是为2004年世界湿地日而作,它阐明了从高山到大海的湿地多样性,也说明湿地能为我们提供多种功能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所利用的各种湿地产品。该张贴画追溯了从高山之巅到大海之滨湿地的身影,从6个《湿地公约》地区筛选出10处国际重要湿地,涉及众多不同湿地类型,展示了每一个国际重要湿地所提供的多种产品和服务。该张贴画着重描绘了湿地的美丽、多样性和用途—储存与净化淡水、控制洪灾和补充地下水、稳定海岸线、防风、作为淡水或海水养殖基地、为我们提供食物、水,娱乐与教育场所和运输—湿地以许多方式为我们服务。

折页采取不同的视角--为湿地而工作,回顾了我们的湿地。怎样管理我们的湿地,维持一个健康的生态系统,使之继续发挥其重要功能,如控制洪水,净化水等,继续提供许多产品,如我们所依赖的鱼、食品和木材等。保护高山湿地—水配置—河流流域管理—物种入侵—湿地交流、教育与公众意识,这些正是湿地可持续管理不可缺少的关键领域:这张折页简要地回顾了这些内容和重点介绍了几个成功案例。

高山湿地--保卫着世界的水塔

世界上许多河流都发源于高山湿地,人类所使用的淡水—饮用水、灌溉、农业、工业、水利发电等大部分都依靠高山水源。蓄积、储存和排出雨水、冰雪融水,高山湿地为整个河流流域的供水者和调节者,所以,他们被称之为世界“水塔”。合理管理这些脆弱的生态系统是必不可少的。因为气候变化对冰川萎缩和无法预料的降雨方式变化影响已引起世界关注,为此,考虑未来的不确定性,需要我们管理好高山湿地。

案例1 安第斯高山湿地—养育1亿多人
安第斯生态系统的湖泊、湿地草甸、复杂的泥炭沼泽系统和盐盆 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大多数安第斯城市的供水、安第斯农业灌溉用水都依赖于这些生态系统,这里还有与安第斯地区紧密相连的丰富多彩的文化遗迹。因此,管理好安第斯高山湿地决不是一种选择,而是必需的。

自1994年以来,《湿地公约》秘书处已通过来自“湿地未来动议”和“湿地公约小额基金”的许多资金支持安第斯高山湿地的管理。《湿地公约》秘书处在2002年厄瓜多尔湿地公约地区大会上建立了联络组,由于该联络组的建立,现在已形成一个有效的信息交流网络和战略性管理协调机构,以保护这些关键的生态系统。联络组由7个安第斯国家和一个非政府组织的代表组成,他们帮助该地区形成了几个动议,像哥伦比亚高山湿地清查与监测体系;安第斯高山泥炭地清查和评估泥炭地与农村生计关系;指定四个国家的6块湿地为国际重要湿地。

案例2 喜玛拉雅水塔

喜玛拉雅是世界上最高的山脉,雅鲁藏布江(布拉马普特拉河)、恒河、印度河、湄公河、长江和黄河发源于此,这些河流关系到下游10亿多人的生计。湿地公约秘书处及其合作伙伴—世界自然基金会的生命之水项目,已在该地区开展高山湿地合作项目。2002年8月,湿地公约、世界自然基金会和山区综合开发国际中心举办的第一次会议之后,在WWF和丹农集团联合赞助下,山区综合开发国际中心在2003年组织了一次会议。他们希望阿富汗、孟加拉国、不丹、中国、印度、尼泊尔、缅甸、巴基斯坦和塔吉克斯坦进一步为“喜玛拉雅动议”工作,在未来五年,在喜玛拉雅山指定200处湿地为国际重要湿地。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但它的实施,对湿地和生活在这一地区的1.4亿人来说,无疑是一个好消息。同时生活在下游的10亿人也将从他们的高山湿地保护中受益。

关注用水渠道—湿地水配置

专家们很早就注意到湿地是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我们提供淡水。因此,湿地是“供水者”。但同时也是“用水者”。不必提及湿地为人类提供的许多其它服务和产品,如果要让湿地持续输出水就必须为它们输入一定数量的水。虽然维持湿地生态系统健康所需水量很少,但这与合理配置工农业和生活用水是同等重要的。有时,目前的活动对湿地健康产生不利影响时,管理者需要关注用水渠道。

案例3 改革水管理部门

湿地生态系统是自然界水循环的重要环节—确保充足的水供应以维持湿地是没有选择的,也是必要的。

获取基本权利及休养生息是容易的,或者至少比较容易。南非在1994年进行水管理部门改革时恰恰做到了这一点,他们从一套水法开始,该水法指导了1997年国家水政策的起草,随即出台了一部基本法规,即1998年通过的国家水资源法案,至今它在湿地公约范围内的各国家立法方面,对确定湿地生态系统在维持与水有关的商品和服务作用上,仍起主导作用。在水及其提供的各种效益面前,人人享有平等的权利,这点也得到了验证。

该法律给出了“储备”的定义,即满足人类基本需求和确保水生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所需的水量和水质。根据南非现有法律,要求“储备”的水必须保留下来,其它用水必须由政府加以统一确定和考虑。
南非国家水资源法案作为环境和保护政策极为有益的补充,已在湿地公约范围内得到认可--这是迈向湿地保护的重要一步。

河流流域管理—巨大的挑战

河流不仅仅是一个复杂生命支持系统的一部分,还包括河流本身、河边的湿地,它的洪泛区和集水区以及人类居住区。总之,这就是河流流域。

有效的管理不应排除对河流流域的管理。这个问题不仅在于河流流域涉及的范围大或人口对湿地的巨大需求,而且最重要的是在于部门化的管理。所有的也经常采用的管理是水文管理--为供水(工业、农业包括灌溉和生活用水)、控制洪水、航运—这些都由国家部门控制,并各自完全分散地负责生态或栖息地管理—林业、湿地管理和在河流流域水体制中起作用的其他栖息地。这样一种碎片化的管理方法很自然地导致政策、法律和实践之间的矛盾。解决办法是什么呢?是综合流域管理(RBM 或IRBM),整个流域作为一个综合单位被管理,必须以可持续的方式平衡经济、社会和生态需要。当你认识到那么多的河流流域跨越一个或更多的行政界限,这对任何国家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案例4一个河流流域管理的成功案例

多瑙河流经欧洲10国,在它80万平方公里的流域内生活着8,300万人。这条总长为2,840公里的巨大河流具有许多重要功能—灌溉农田,为鱼类种群提供栖息地,直接为2,000万人提供饮用水和运输。尽管这些突出的价值,但由于过去150年的管理不善,为控制洪水而采取的不当的工程措施;来自工业、农业、航运和未经处理的生活废弃物;为灌溉而过度抽取水资源等等,使该生态系统持续退化。

解决办法呢?是多瑙河保护国际委员会(ICPDR)。该委员会成立于1998年,成员包括流域内的13个国家和欧盟委员会,它是形成综合流域管理方法的主要决策机构,致力于流域资源的公平和可持续的利用。多瑙河保护国际委员会通过专家组指导各国政府的流域管理部门开展工作—包括经济分析、跨国界问题、评价地表水和地下水、形成可持续的洪水管理战略、减少污染和其它诸多议题。多瑙河保护管理国际委员会在制定和实施河流流域管理规划方面取得了关键性的进展。

尽管非政府组织不是多瑙河保护管理国际委员会的成员,但非政府组织与政府在实施管理规划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多瑙河环境论坛是一个由所有多瑙河流域国家的非政府组织建立的网络。为提高多瑙河流域的公众和政府意识,他们开展了有效的国际交流项目。

湿地入侵者

我们这个星球生态和经济安全的最大威胁之一—外来物种入侵(IAS),几十年来,这一直是头条新闻,因其影响之大,已为人们所熟知,并且控制或根除外来物种的费用可以评估。最近,仅仅对五个国家入侵物种带来的年度经济损失所做的评估,已可以说明问题的严重程度。巴西500亿美元,印度1,170亿美元,南非70亿美元,英国120亿美元,美国1,370亿美元。它们对生态系统功能和物种多样性的更深远的影响并不在讨论之中,更有争议的是寻求有效的、能负担得起的管理方法的努力。

案例5 卡卡渡的头号威胁

卡卡渡国家公园位于澳大利亚北部,是一块蔚为壮观的国际重要湿地,它处于一处世界自然遗产地之内,由洪泛平原、多岩峡谷、瀑布和淡水红树林组成。如何控制危害最为严重的湿地外来物种—含羞草(Mimosa pigra),是该地区所面临的严峻挑战。

含羞草的叶子对碰触非常敏感,因此,含羞草被作为某种新奇的东西于19世纪后期从南美引进,而后从达尔文植物园“逃逸”出来,20世纪70年代,在澳大利亚北部不断蔓延,时至今日,它已成为卡卡渡头号外来威胁物种。含羞草在水边形成难以渗透的群丛,逐渐把当地湿地物种排挤出去,甚至使动物无法饮水,专门负责 “研究与清除”的四人小组需要工作一年才能控制它。卡卡渡公园控制含羞草所需的费用每年约35万美元。后续工作还完全取决于澳大利亚几十年来生物控制方法的研究成果。

最为类似的竞争者是来自墨西哥的一种微小昆虫Syphrea,它以植物为食,但需要进一步实验才能够确定该昆虫是否会成为另一种湿地入侵物种。

通过交流、教育和公众意识活动,传播一个词—湿地

各国《湿地公约》履约机构如何加强与水利部门合作,保证水配置有助于维护整个湿地的健康?

那些依赖于湿地资源的当地社区如何有效地参与湿地资源可持续管理?

如何提高公众对国际重要湿地的认识和了解湿地的功能及价值,以致于他们为湿地健康而开始承担起社会责任?

答案呢?是开展有效的交流、环境教育与公众意识活动才能激发和推动社会不同阶层的个人和集体--规划者、决策者、学生和公众维护湿地的功能和价值。

案例6 2001-2004年湿地使者行动

由世界自然基金会、多瑙河保护国际委员会、香港和上海汇丰银行以及湄公河委员会共同赞助2004湿地使者行动,将沿湄公河源头西藏一直到其终点—越南-南海的交汇处考察。作为湿地使者的大学生们将从湄公河的源头青藏高原到大海,分别穿越中国、柬埔寨、老挝、缅甸、泰国和越南。由世界自然基金会、湿地公约和湄公河委员会合作,把大学生、记者、湿地专家和当地非政府组织的成员召集起来沿河流进行调查,了解第一手管理问题,每个组将利用各自独特的技能更有效的了解从高山源头到大海的河流保护。这些行动将鼓励政府官员和湄公河委员会积极参与合作,通过媒体对这些问题的高度关注和可能的解决办法,并与湄公河流域的当地社区合作,合理利用河流及其资源。
(湿地国际-中国办事处 编译)

原载2004年1月出版的湿地通讯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没有相关文章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