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鸟为生 以鸟为乐

作者:孙颖    文章来源:中国环境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1-30

  翟天庆其人:
  1983年至今,一直从事朱鹮极其栖息地的环境保护工作。
  现任陕西汉中朱鹮保护观察站党支部书记、副站长、高级工程师,汉中市、政协委员。
  1
  在国内外环保界与动物学界,一提到朱鹮,人们会很自然地联想到一个与朱鹮紧密相连的名字——翟天庆,他被大家亲切地誉为珍禽朱鹮的保护神。
  在秦岭南麓,汉中盆地,生存着被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宣布濒危的野生动物——朱鹮。这是一种美丽的大中型涉禽,体重约1.5~2公斤,嘴长而弯曲,嘴尖及腿、趾部为朱红色。春夏季羽毛为铅灰色,秋冬季为粉白色。20世纪30年代以来,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使得朱鹮种群数量急剧减少,分布范围迅速缩小,1960年被列为“国际保护鸟”。70年代末,朱鹮在俄罗斯和朝鲜半岛绝迹,日本仅存的5只野生朱鹮也被全部捕获进行人工饲养。至此,朱鹮成为世界上最濒危和珍稀的鸟类。1981年,中国科考队用3年时间,走遍了中国大地上朱鹮可能栖息的山山水水后,终于在陕西汉中市洋县发现具有一定繁殖能力的两对4只野生朱鹮,当即轰动世界。朱鹮就像一个美丽的天使,拉近了汉中洋县与全世界人民的距离,也平添了人们对这片神奇土地的向往。
  朱鹮在自然状态下每年产卵一窝,数量为1~4枚,且以产卵3枚的成活率为最高。大树、水田、人家是朱鹮生存的三大基本要素,三者互为依托,缺一不可。它对生态环境要求较高,长年生活在温带山地、森林和丘陵地带,且邻近水田、河滩、池塘、溪流和沼泽等湿地环境。性情孤僻而沉静,胆怯怕人,平时成对或小群活动。喜欢在高大树木上栖息和筑巢,晚上在大树上过夜,白天则到附近田间或湿地觅食。在浅水或泥地上觅食的时候,常常将长而弯曲的嘴插入泥土和水中去获取食物。休息时,将长嘴插入背后的羽毛中,任凭美丽的羽冠在微风中舞动,雍容闲雅。成熟年龄为3岁左右,寿命最长的记录为17年。值得庆幸的是,汉中地区具有适应其生存的自然条件(湿地觅食和高树营巢)。
  20多年来,随着朱鹮种群数量的不断增加,野生朱鹮的分布范围也不断扩大,目前已涉及汉中市7个县(区),3000多平方公里。这一切,得益于汉中良好的生态环境,得益于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正确领导和为保护生态环境付出艰苦努力的汉中人民。正如世界鹳、鹮、琵鹭专家组首席主席柯德尔先生在汉中洋县考察时所说“你们以突出环境保护为主题的保护朱鹮成功举措,促使了朱鹮种群的不断发展,不但挽救了即将灭绝的朱鹮物种,而且在世界濒危物种的拯救工作中做出了重大贡献”。
  在国内外环保、林业与动物学界,一提到朱鹮,人们会很自然地联想到与朱鹮紧密相连的,一个耳熟能详的名字——翟天庆,他被大家亲切地誉为珍禽朱鹮的保护神。
  1983年,翟天庆被调到朱鹮保护站,当时人们对野生动物保护还缺乏足够的认识,甚至有人讥讽说:“堂堂知识分子,每天爬山涉水,跟着几只鸟儿的屁股跑,太没意思!”。面对别人的议论,他的内心也很不平静,但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他终于下定决心服从组织决定。随即背上背包与朱鹮保护站其他同志一起,在人迹稀少、海拔1200米的朱鹮巢区一住就是4个多月。这期间,他们昼夜守护在观测棚内,克服山路难行、蚊虫叮咬的困难。有时因天气突变导致交通中断,食物供应不上时就靠野菜野果充饥。繁殖期结束后,朱鹮开始游荡活动,为进一步掌握朱鹮游荡期的习性、分布范围等第一手资料,他们又身背仪器天天跟踪观测,每天跑三四十公里路程,与朱鹮形影不离。晚上别人休息,翟天庆就在煤油灯下详细整理当天的观测资料、拟定第二天的工作方案。有时跟踪中断,他便茶不思、饭不宁、睡不香,然后发动周围群众共同寻觅朱鹮的踪迹。当听到有朱鹮活动的消息后,他又总是第一个奔赴现场。
  对于刚成立不久的朱鹮保护站,面临的是一个崭新的领域和学科,一切都要从零开始。因此,全面掌握科学理论知识,用理论指导实践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翟天庆先后被国家林业局、陕西省林业厅选送到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大连鸟类研究所、北京动物园等单位,学习野生动物保护管理知识,又先后拜中国科学院动物所研究员钱燕文、西北大学教授陈服官、陕西师范大学教授王廷正为师,研修《动物生态学》、《普通动物学》、《生物多样性基础理论》等。为掌握朱鹮的历史分布,他又先后到中科院动物所、西北大学图书馆查阅国内外所有记载朱鹮的文献资料。
  1987年7月,受国家林业部委派,翟天庆与北京动物园工程师一行两人,前往前联邦德国布莱姆基金会鸟类公园学习研究和交流。布莱姆基金会鸟类公园是当时世界上十大动物园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鸟类公园。该公园拥有鹮类18种(全世界共有鹮类26种),还差8种,他们企盼有朝一日能把中国朱鹮引进公园。为了使中国朱鹮野生保护与人工饲养同步开展,他们在该公园研究了鹮科鸟类的饲养与管理等。在前联邦德国学习期间,翟天庆先后应鸟类保护联盟、瓦尔斯内得第一中学邀请,做“稀世珍禽——朱鹮不断发展”主题演讲。此后,每到双休日,一些高校的大学生和中学生们就慕名前来,通过翟天庆了解中国朱鹮的保护情况、基本生态习性和生活规律等。
  据不完全统计,由翟天庆亲笔记录的工作日记就有40多本,观测的朱鹮达360多只。可以说保护区内所有朱鹮身后都有翟天庆及朱鹮保护工作者的足迹。他们累计发表研究论文50多篇,“二岁朱鹮繁殖成功”论文,是他与同事们历时4个多月,吃住在一线,昼夜不间断观测的结果,仅观测资料就记录了16本。该论文首次揭开朱鹮最初成功繁殖年龄之谜,填补了国内外空白。
  在随后前往日本交流学习的过程中,翟天庆找到日本朱鹮灭绝的主要原因:“自然生态环境的极度破坏和农药化肥等严重污染”。他们认为:“中国朱鹮保护要走出困境,必需汲取中外历史上的惨痛教训,保护生态环境,坚持保护朱鹮生存环境重于保护朱鹮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原则”。
  2
  孜孜不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伴随着翟天庆工作生活的每一天。他以鸟为生,以鸟为乐,以鸟为荣。无论到哪里心里装的都是鸟,习惯性的动作是架起仪器观测鸟。
  洋县的朱鹮种群从1981年重新发现时的4只,已发展到目前的1000余只。提起往事,翟天庆和同事们人人都有讲不完的故事,道不尽的朱鹮情谊。像翟天庆这样的“鸟官”,为了朱鹮差点把命都搭进去的感人事迹更是屡见不鲜。朱鹮的主要保护区大都在交通极为不便的偏僻山区。一次,当翟天庆在三岔河跟踪观测朱鹮时,突感身体不适,腹部疼痛难忍,碰巧被路过的村民发现,迅速将他背回家中。在当这位农民用尽所有土方进行医治无效后,只得一口气跑到村长家,叫来4个小伙儿扎好担架,将他抬到了40公里以外的医院。20多年来,这样的一幕又何止这一次呀。
  在朱鹮产卵前后10天、出壳前后10天、出飞前后10天加强监护观察,是提高朱鹮繁殖成功率的关键。1992年春,在离瓦坪巢区约15公里的木家河巢区,也是当年新发现的朱鹮营巢地,观测人员突然观测到守护在巢内的一只朱鹮坐卧不安,头不时向下看,继而发出叫声。当观测人员赶到山坡上的巢树下时发现,一条蛇已经爬进巢内,刚出壳的4只小朱鹮不同程度受到伤害,其中3只伤势严重。那天翟天庆出差在外,下午5点多刚返回单位,接到电话,他立即奔赴县医院叫上大夫,赶往木家河巢区。半路上,狂风大作,霎时间大雨倾盆。赶到木家河巢区已经很晚,一只朱鹮在检查过程中已死,剩下的两只经过大夫建议送回医院抢救。此时的翟天庆泪流满面,心如刀割。在冒雨下山的路上,翟天庆失去平衡顺着山坡滑进山沟……当他从山沟里摸到路上才发现腿被划伤,血流不止。同行的大夫要给他用药,被他拒绝了,他说:“没事,救朱鹮要紧!”。就这样,平时1个半小时的山路,那天晚上走了3个半小时。直到次日早晨6点多钟才赶到医院。下车后,所有人都成了泥人。经过一周的抢救治疗,一只朱鹮因伤势严重抢救无效死亡,另外一只存活了下来。
  为使朱鹮生存环境得到不断改善和提高,汉中市各级政府和环保、林业、农业等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保护区内禁止使用农药化肥;严禁投放毒饵,捕杀水禽;每年3~6月实行封山
  护林,严禁伐木,禁止开山放炮、放牧;恢复和保留冬水田及天然湿地,稻谷收割后及时翻犁蓄水。这些内容做到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包括与村组干部)。对朱鹮的重点夜宿地山林,采取环境保护补偿的途径实行重点保护;通过订单收购的方式,引导群众科学种植绿色水稻;在恢复现有山林环境的同时,广泛开展植绿、护绿活动;与相关部门联合组建督察小组,定期进行集中巡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在朱鹮繁殖期,要求朱鹮保护观察站和饲养救护中心优化保护结构,设置保护网、观察棚等保护设施,对朱鹮营巢树、游荡期朱鹮夜宿树统一登记造册、建卡、编号、挂牌。聘请当地群众为监护员,实行监护责任承包制,使保护工作落到实处,有效保障野生朱鹮种群数量和稳步增长。每年3~10月,集中在朱鹮繁殖地投放泥鳅3000公斤以上,并逐年增加。确保朱鹮繁殖期有充足的食物,为朱鹮的正常产卵、孵化、育雏和成活创造良好条件。
  禁止施用化肥、农药会造成农作物减产,为了减少这种损失,翟天庆带领工作人员驻扎在保护区群众家里,开展不同肥料(农家肥、青绿肥、化肥)与水稻产量的对比试验。从插秧到稻谷收割4个多月,试验田里到处留下他们的汗水和身影。老乡们问他们有没有家?整天泡在水田里图个啥?他们笑着说:“就是想把你们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经过试验,农家肥与青绿肥混合使用,比单一使用化肥综合成本低,且肥效稳定、水稻的抗病力强,消除了群众的后顾之忧。随着朱鹮种群数量的不断增加和朱鹮巢区由高海拔向低海拔逐渐迁移的态势,保护区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当地群众生产生活的矛盾愈来愈突出,保护难度也逐渐加大。针对巢区周边的耕地和一旦退耕下来的轮歇地管护问题,他又带领同志们深入巢区调查研究,本着既要保护好朱鹮及其生态环境,又不能影响当地群众生产、生活和切身利益的原则开展调研,他们提出了:“高海拔区巢区方圆400米范围内,低海拔区巢区方圆200米范围内均维持土地利用现状;轮歇地一旦退耕,立即植树,树苗由政府无偿提供,并实施谁栽植、谁管护、谁受益”的实施方案。截至目前,累计对23个巢区资助树苗80余万株,使群众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同时得到一定补偿,保护区生态环境步入可持续发展轨道。
  孜孜不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伴随着翟天庆工作生活的每一天。他以鸟为生,以鸟为乐,以鸟为荣。无论到哪里心里装的都是鸟、想的是鸟,习惯性的动作是操起仪器观测鸟。同事们称他是“鸟头儿、鸟痴、鸟迷”。在单位,他对同事们关怀备至,而对自家的事却从来顾不上。母亲患病5年,他累计在家陪老人的时间还不到两周。2001年3月,他正在巢区制定监护方案,母亲病危,站上多次催他回家,因手头工作刚刚开始放不下,他只能坚持工作,待他结束工作赶回家时,也未能见上老人家最后一面。

 

[1] [2] 下一页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延伸阅读
    没有相关文章
精彩图片
文章评论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请您注意: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
 ·请注意语言文明,尊重网络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中国环境生态网文章跟帖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您在中国环境生态网发表的言论,中国环境生态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发表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文章跟帖管理员反映。

绿色进行时
推荐文章
水能资源健康可开发利用率初探
摘要: 按照“维护健康长江,促进人水和谐”治江新理念,长江…
绿色生活
驴行天下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