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文章 >> 环保宣教 >> 名家文丛 >> 郭耕文集 >> 正文 | ![]() ![]() |
|
|||||
| |||||
寻找地球故事、赣鄂讲学随笔 | |||||
http://www.eedu.org.cn 作者:郭耕 文章来源:郭耕文集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11-12 | |||||
一、江西,红土地上的绿话题 我们是在新世纪的第一个世界人口日:7月11日,从北京踏上南下列车的。次日晨抵南昌,南昌因是古代江南昌盛之地而得名,王勃曾在此留下“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千古名句。我们在今年的地球奖获得者、教委毛小梅主任引导下,首先来到青山湖畔的省环保局,邵副局长的一席话令我沉思,“跟全国比,江西环境尚好,山青、水秀、地绿、天蓝,尽管工业不发达,经济较滞后,但省委书记宣布:凡是污染企业,一律不上马”。对当地领导的远见卓识,我们十分钦佩,我说,“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经济不发达并不可怕,怕就怕出现以经济发展为代价的环境破坏,有些地区经济是很发达,得到了大把的钞票,可失去的却是用多少钱也换不来的美丽自然和健康生命。吴方女士说的更是言简意赅:应该看一看,我们穷是穷在哪,富要富在哪?她强调的“五息”世界:息息相关、生生不息、把握讯息、自强不息、息者生存,令在座者耳目一新。 感谢江西环保宣教中心的巧妙安排,培训班设在一般很难有机会抵达、却闻名遐迩的共青城。这里不仅有共青垦殖场、鸭鸭羽绒公司,更是耀邦陵园所在地,据说,我们下榻的茶山宾馆二号楼就是胡耀邦住过的地方。7月13日夜晚,电视机里播映中国申奥成功的喜讯,北京一片沸腾,可这里却出奇的静谧,也许是怕惊动了伟人。 出于对一代领袖的景仰,我们在授课之余,前往耀邦陵园凭吊。真是“青山有幸埋忠骨”,钟灵毓秀的富华山,坐西朝东,俯瞰鄱阳湖,山水空蒙。无巧不成书,这里以前就叫胡家山,如今,竟成了胡耀邦长眠的地方,位于山颠的三角型墓碑刻有少先队队徽、共青团团徽、共产党党徽和耀邦雕像,背面的“光明磊落,无私无愧”几个字是耀邦夫人李昭所书,既概括耀邦同志之襟怀,又实在是一言难尽。 从井冈山到八一南昌起义,江西不愧为地地道道的红土地,如今,则面临生态保护、发展绿色根据地的大好机遇。 丝丝暮雨中,离开共青,教委毛主任招待我们庐山小憩后,便经九江过长江,从黄梅进湖北,奔向素有火炉之称的武汉。 二、武汉,夙愿虽了心难了 在武汉,仅有一天时间,大家兵分两路,吴方笑薇、徐大鹏与环保局的同志前往百威啤酒公司开办“绿色企业环境管理高级研讨班”。我与周又红、陈英则去了两个重要的地方:动物园和白鳍豚馆。 去武汉动物园,是我多年的夙愿,因为,那里有一只敢恨敢爱的、我饲养过的黑猩猩“海地”。以前,每当遇到武汉的人,我总要打听这只黑猩猩的消息。动物园的唐书记和杜工程师热情接待了我们。得知“海地”已过世两年,我黯然神伤,“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但这里几种神奇的动物,令人大开眼界:神农白熊,是一只出自神农架极其特殊的熊类,可谓大名鼎鼎,杜工见我兴奋不已的样子,便破例打开兽舍,放我进去给这只体白、眼红的“熊老弟”拍了照,尽管我们下一站将去屡屡出现白化动物的神农架,但我知道,野外能看到动物的几率太低了,更别说神农白熊了。 长臂猿是我熟悉的一类灵长类动物,可是,变性个体,却头一次见到。这里有两只1994年引进的白颊长臂猿,均为雄性,按常理,雄猿成年后应是黑色,奇怪的是,2000年初,其中一只长臂猿的毛色成了灰棕,乳房变大,行为异常,两雄之间竟有交配动作。当时武汉各媒体纷纷报道,认为是天下奇闻。我认为,这种现象是人类将其长期囚禁、压迫所致,造孽呀!我用“猿语”与他们交流着——喔喔喔……游人们纷纷过来瞧热闹,觉得很好玩,可是,谁解其中意?我们这是长歌当哭啊! 起初,我对武汉动物园熊猫馆中摆着的一只熊猫标本不以为然,因为我厌恶‘把活的变成死的’。一了解,才知,这只熊猫乃是获得吉尼斯长寿记录的、著名的“都都”。“都都”1962年生于四川南坪,1972年落户武汉,1999年7月20日获“吉尼斯世界之最”的认证,可两天之后,1999年7月22日23时42分,都都就逝世了,终年37岁(相当于我们当中的百岁老人)。尽管它已很老,可是我总觉得,它不该去的这么快。“福兮祸所伏”,恐怕是荣誉(它嗤之以鼻的)扼杀了它。 感慨万千地离开动物园,驱车赶往位于武昌的白鳍豚馆,我们的老朋友、豚类研究专家张先锋博士,带我们探望了慕名已久的“淇淇”—— 世界上唯一一只人工饲养的白鳍豚,说起“淇淇”的故事,可谓一言难尽,望着已二十多岁的、仍孑然一身的“淇淇”,在静得瘮人的水池中百无聊赖地兜圈子,涟连水波,在我心中激出一阵莫名的凄楚,!这最后的活化石,本该属于大自然的长江特有鲸类,已经在长江中进化了两千多万年,如今,却不足二十只,是又一种势必会灭绝在我们这代人手中的野生生灵,被国际保护人士称为“活着的死物种”,面队“淇淇”,望其项背,真不知是幸运还是悲哀。毕竟看一眼少一眼呀。 晚上,参加武汉电视台“幸运地球村”节目,是熊猫主题的,吴方笑薇及一研究熊猫的博士做嘉宾,加上与主持人许戈辉已是“第二次握手”,我便欣然加盟并提问了一个我认为不是问题的问题:大熊猫有几个指头?因为我知道有六个,可这个有趣的答案观众未必知道。便明知故问了一下,出人意料的是,那位“专家”竟然一本正经地回答:“熊猫有五个指头”,TMD!我真是枉费心机,只好违心地怀疑是自己记错了。 三、神农架之行,环境对我们的教育 7月18日晨,五辆中巴旅行车载着上百名武汉市的教师、校长们,从市环保局出发,浩浩荡荡驶向神农架,同时,省环保局也率领全省绿色学校的约百名教育工作者及各地环保局干部奔向神农架,这是教育部门与环保部门的一次重大合作,环境教育使大家走到一起了。 路上,一些老师抱怨无景可赏,无鸟可看,更嫌导游不做介绍,但在我眼里,窗外步移景异,山水如画,根本不用谁来“画蛇添足”地讲解。而且,仅在进山前,我己记录下来的鸟就达十余种:苍鹭、草鹭、牛背鹭、伯劳、椋鸟、黑卷尾、鹩哥、家燕、金腰燕、乌鸫、鶺鴒、翠鸟、斑鸠等,为什么对同样的景致,却有不同的反应?这里虽有自然知识的一面,但更有情感和意念的原由,正如我与大家交流经验所说的,心中有鸟,眼中便会有鸟。否则,往往视而不见,万物皆然。这恐怕就是环境教育上强调的心灵环保吧。 “笔墨纸砚难写其秀,丹青妙笔难画其魂”,这是我的一位老朋友对神农架的动情评价。我们区区数日的逗留,仅仅住在保护区的所在地:木鱼镇,尽管是晨起鸟语盈耳、夜枕潺潺溪声,可面对这神山圣水的神农架,又哪有可能窥其真貌呢?只是浮光掠影地了解一点皮毛罢了。尽管这样,我仍感到受益非浅。 环境教育班的开营式选在山上的一个著名景点:小龙潭,这里本是一处保护站,却被开发得旅游味十足。三只猕猴、一只雕鴞,特别是还有一只金丝猴(都是落难后被救护的),身陷囹圄,寂寞凄凉,与眼前的高山密林极不协调,大有一种有家难回、望绿兴叹的无奈。听导游兴致勃勃地说,年底,将建立一座金丝猴保护中心,并计划捕捉几十只金丝猴供大家参观,闻此,我大吃一惊,这样做就不是保护、而是破坏了,是人为制造妻离子散悲剧呀。于是,在与保护区管理局领导谢登峰、朱兆泉的会晤时,既策略、又尖锐地提出,近年,我发现一些保护区热中于圈养野生动物,来招揽游客,看到神农架很好,没有这样做,但愿以后也不会出这种事。我自知人微言轻,但也得据理力争一下。 趁到达小龙潭之机,我暂时离开大队人马,独自探访大龙潭,因为,那里有我的老朋友胡振林、胡云峰父子,还有被媒体称为中国珍尼古道尔的金丝猴研究者严康慧。一路上,山鸟啁啾,花香阵阵,绿色的大山,蜿蜒的土路,只有我一人茫然地行走,还真有些害怕,怕迷失,见到“大龙潭”三字的路碑,心里才感到塌实了。 大步前行,绿荫葱郁处,现出一些房舍,一只白狗迎面冲来,狂吠着,我一眼瞥见一个身穿迷彩服、正刷洗吉普车的小伙子,喊“胡云峰”,果然是他,他竟然马上也认出了我,喊,“妈妈,郭耕来了”。进屋落坐,一会儿,老胡——胡振林,回来了,他可不是凡夫俗子,头一次见到他是在北大,那是约十年前的事情了,他到北京举办神农架自然摄影展览,当然,都是他的作品;更奇特的是,他曾是野人科考队的队员,并且是幸运的野人目击者之一。他们父子俩陪我欣赏了他们拍的极其珍贵的、许多都有些褪色的神农架风光照片。 更令人称奇的是,这里,收藏了不少有关野人证据的实物:毛发、粪便、足印。经特许,我还抱着野人足迹的石膏模子照了一张照片。从前,我对野人之说一直不以为然,此次到了神农架,特别是大龙潭、在这里见到胡家父子,我对野人的传说发生极大的转变,“宁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世界上,科学没有穷尽、甚至无法穷尽的事物多着呢,我们怎能动不动就断言,有或无、对或错。 其实,神农架这座生物宝库、生命堡垒、生态特区的不解之谜,比比皆是,若保护得当,可永久供我们及我们的子孙,世世代代受益和接受恩泽。 另外,神农架的人文记载同样光辉灿烂,这里不仅有野人,还有过伟人和美人。下山途中,我们溯流涉溪而上,啜饮甘泉,与同来的老师,当然,其中不乏佳丽,合影留念,抚今追昔、寻寻觅觅之际,忽见一首小诗,乃豁然开朗:“昭君何以美?屈原何以伟?探得香溪源,自解其中味。” |
|||||
文章录入:eedu 责任编辑:eedu |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
![]() |
![]() |
![]() |
揭秘地球极端环境下生命形态 研究表明:地球核心的流体部分 美国科学家研究显示:地球43亿 地质学家:陆地在地球的出现时 国际空间站公布十佳地球照片 地球未来:水资源是否会依然 2008年世界地球日主题:认识 地球啃不得 十大地球卫星照:海底火山爆 10大令人惊叹的地球美景 |
![]() |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
|
||
![]()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4-2008 中国环境生态网 本站域名 http://www.eedu.org.cn 粤ICP备05001066号 安网备案:4419003012048号 本站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