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站长
   | 网站首页 | 资讯 | 文章 | 供求 | 生活 | NGO | 考试 | 旅游 | 下载 | 图库 | 论坛 | 博客 | 留言 | 帮助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文章 >> 环保宣教 >> 名家文丛 >> 郭耕文集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湿地生态与"龙"文化       ★★★ 【字体:
…保护视力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湿地生态与"龙"文化
http://www.eedu.org.cn    作者:郭耕    文章来源:郭耕文集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11-12

  摘要:二月二日,是世界湿地日,又是中国农历传统节日“龙抬头”之日,作为自然生态的湿地和作为民俗现象的“龙”,在文化多样性和生态多样性上,却有着诸多相通之处,但同样遭到现代人的遗弃和破坏。SOS!可是,“关注江河,其症结不在江河,而在人文、人心”。

  每年二月二日是一个特殊的日子,可能搞自然科学、特别是湿地生态的学者会告诉你,这一天是“国际湿地日”。但中国老百姓还会给你另外一个答案:“二月二,是龙抬头的日子”。

  农历二月二日,是中国民间的一个渊远流长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农民们要用谷物的灰烬在地上画龙、或互送猪头、或把酒相聚,呼唤那善于兴风布雨、普降甘霖的神龙快快苏醒,从而祈求春雨萌动、润泽大地,五谷丰登。

  二月二日,只是一个巧合,那湿地与龙有没有联系呢?,前者是自然界的一种水陆交汇的生态类型,后者是华夏民族世代崇拜的动物图腾,二者似乎风马牛不相及,但自然与文化之间往往隐含有深刻的、必然的渊源关系。“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深山大泽,实生龙蛇”,中国古代文化涉及到“龙”的记载不绝于书,而龙离不开水,说明古代先人主要是择水而居,把栖息地设置在湿地附近,以求渔猎、饮食、舟楫之便。

  翻开地图集,你会发现,世界很多大都市均设在大江大河之畔:巴黎之于塞纳河、伦敦之于太晤士河、开罗之于尼罗河、金沙萨之于刚果河、巴格达之于底格里斯河、汉堡之于易北河、南京之于长江……人类与江河湖海的关系,不仅限于物质的实用性方面,而且还体现在文明的发展、感情的依恋、甚至信仰的寄托上,黄河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伏尔加河被誉为俄罗斯民族的母亲河……在一些宗教氛围浓重的国家,大河往往是信徒们的朝圣之所,在我国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湖泊和雪山一样,是人们心驰神往的圣洁之地

  能把一条大河、以一种动物、尽管是虚拟的龙,将一国之民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维系着上下几千年、纵横数万里的民族精神、甚至天人关系的国度,只有中国。“遥远的东方有一条河,她的名字叫黄河;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她的名字叫中国”。

  起源于原始社会新石器时期的华夏“龙”文化,至少有六千年以上的历史,“龙”虽然是虚拟之物,但绝非凭空捏造。起初,龙蛇难分,龙仅是一种夸张的蛇。到汉代,作为祥瑞灵异之神的龙,已具四足。至少这时,可确认龙是源于一种栖息在水泽的爬行动物,有人认为蛟即是龙。楚大夫屈原在《九歌》中早有“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的诗句,从古文字看,“龙”字形如恐龙,但更似蛟鳄,这是一种曾分布于中国华南湿地、体长约十米的古老鳄类,可惜随着人类对湿地的破坏和对动物的过度猎取,最后一只已于1912年在香港灭绝,中国境内从此再无蛟鳄。

  说蛟是龙的原型,并生活在湿地,只是较为写实的推论,从人类学的角度即文化演变看,龙是自然现象与社会象征、现实世界与抽象臆造的集合体。在远古,各个部落各有自己的动物图腾,黄帝统辖了虎、熊、鸟、鱼……等部落后,成为总酋长,便会盟各个部落,结合各种图腾动物的特征,拼组出“角似鹿、头似驼、眼似龟、项似蛇、鳞似鱼、掌似虎、耳似牛、爪似鹰、腹似蛰”的神通广大的共同的图腾:龙。《说文解字》中有“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能登天、秋分能潜渊”。作为华夏民族亲和力的代表和中华民族追求天、地、人合一精神的象征,龙,便成为中国第一个统一王朝——夏朝的图腾。

  几千年来,“龙”不仅是中华民族共同崇拜的图腾文化,而且折射出了古人敬畏天地、亲和动物的自然观。它是一种民族大融合、文化多样性、乃至生物多样性思想的朴素体现与整合。

  尽管龙被描述得神乎其神,但终究离不开水——湿地,至少,在人们的灵魂深处(传说龙宫在海底)是这样。古代中原,但凡有水之处,无论江河湖海、潭池渊泽,均有龙王之庙,所供龙王职司该地的旱涝丰歉,因此,人们对龙王崇拜之至,就连慈禧太后到颐和园,也要在龙王庙里祷告一番,祈求风调雨顺。在中国,龙王庙几乎成了与自然湿地形影相伴的一道人文景观,那么,我们又如何看待湿地与龙现象的一致性和互利性呢?

  湿地是地球上仅次与森林的物种多样性最丰富的场所,龙的形态作为各种动物之大成,有鳞有角有须有爪,是多种动物——游鱼、走兽、爬虫、飞禽的综合体,这便体现了物种的多样性;湿地是地球上唯一的四圈交汇之地(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龙则下可潜渊、上可驾云、遨游四极、俯临八荒,便表现了无所不能、无处不在的生态上的多样性;湿地作为众多动植物的庇护所、特别是水禽的栖息地,是生命之源、生命之汤,是地球物种的重要基因库,“龙生九子,各个不同”且变化无方、物不能治,恰恰体现了这种遗传上的多样性。

  如今,怎样看待作为湿地保护的文化渊源的“龙”现象,已经摆在我们面前,曾经是凝结炎黄儿女情愫和认知纽带的中华巨龙,是否也可作为亲和人类与自然、人与湿地、人与动物关系的精神纽带呢?其实,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与湿地有关的诗文早已是浩如烟海,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到“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从“孟子见梁惠王,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纶送我情”,从“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到“落雁远惊云外浦,飞鹰欲下水边台”……俯拾皆是。湿地,不仅是经济的、科学的、游憩的资源,更是哲学的、宗教的、诗歌的源泉,荒野好比一所大学,富于教益;湿地好似一部巨著,耐人寻味。湿地对自然生态的稳定意义和对人类心态的慰籍作用一样,却被现代人忽视已久。

  目前,自然与文化都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人类正以“文明”的技术力量,冲击那才曾经哺育文明的湿地。湖泊干涸,草木枯萎,物种绝迹……“一江污水向东流,载不动,许多臭”。应知,自然不仅是万物滋生的襁褓,亦是人类重获新生的摇篮,尽管我们在不可避免地与自然对抗,但若远离自然,我们亦将失却生存的根基;没有湿地的润泽,我们的灵魂亦将居无定所,人的心智就会象失水的湖泊一样枯槁,人的感情就会象沙化的土地一样漠然。生态危机将导致心态危机,心态危机又将把生态推向更严重的危机之中。面对作为生命源头、古老乡愁的湿地,回望那在水一方的龙王庙、渔歌唱晚的摇篮曲、雁字当空的老词牌……能否唤起您对往事流逝、自然隐退、信仰迷失的惊悸和保护环境、拯救自我、魂归正宅的彻悟。

  保护湿地吧,龙的传人,否则,您将成为岌岌可危的丧家之“龙”。

  在北京麋鹿苑的湿地教育牌上,有笔者撰写的一首湿地小诗,且作为本文的结束语:

  附:“湿地的礼赞”

  湿地是一掬活水

  湿地是大地之肾

  湿地是饮水之源

  湿地可缓解旱涝

  湿地提供鱼虾柴薪

  湿地是鸟兽爬虫之家

  湿地是观光圣地

  湿地……不是废地!

  所以,你若破坏湿地

  就是戕害自己

  请珍视这活命之水

  请爱惜这生存之地

  保护湿地

  等于保护你的园邸


文章录入:eedu    责任编辑:eedu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科普考察新西兰
    从人类养禽史,审视“禽流感
    格物致知——“白麻雀”
    食素与环保漫谈
    动物的保护与利用,是堵,还
    从为烟囱美容谈起……
    世界上的大型"走禽"
    孙中山与植树节之渊源
    沙尘的警报,羊年的反思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