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文章 >> 环保宣教 >> 名家文丛 >> 郭耕文集 >> 正文 | ![]() ![]() |
|
|||||
| |||||
吉祥之鹿:白鹿 | |||||
——漫谈白色动物 | |||||
http://www.eedu.org.cn 作者:郭耕 文章来源:郭耕文集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11-12 | |||||
在北京麋鹿苑游览,孩子们最感兴趣的活动之一是喂鹿。当你递上一把青草,那一只只温文尔雅的、貌似梅花鹿的鹿们便会很给面子地凑过来,这其中不乏一些浑身雪白的、被人误称为“山羊”的动物。其实,它们根本不是羊,而是鹿,是黇(tian)鹿,一种原产南欧、现已在野外灭绝了的一种鹿。所幸,人工条件下得以繁衍并出现不少白色变种:白黇鹿。所以,请记住,以后你若遇上它们,千万别犯“指鹿为羊”的错误。 白黇鹿只是鹿科动物中出现白化现象的一种。去年,我在德国的一家动物园曾惊异地见到一群白化的马鹿,主人甚为为之自豪。2000年9月3日北京晚报一则奇闻:昌平某鹿场的梅花鹿妈妈生了一只白鹿,还配有一幅插图,煞是可爱。 白鹿,中国古来有之,并被人们视为大吉之兆。乾隆十六年,大清皇帝到热河围场行猎,蒙古贵族向他献上一只白鹿。据说是体毛白如雪、目红如丹砂,实为一只白色的狍子。狍属于小型鹿科动物,白化个体极为罕见。这一年恰逢皇太后六十大寿,又值风调雨顺,乾隆以为白鹿出现乃是奇兽显灵、应时而至,便将该鹿命名为“瑞麅”,对之珍爱有加。为能长久欣赏之,乾隆谕令宫廷画家、意大利人郎世宁画了一幅“瑞麅图”,乾隆还在画上题诗一首。 其实,动物白化乃是一种自然现象,是动物细胞内染色体的遗传基因发生突变的结果。白象、白虎、白猴、白蛇、白鹿------许多种动物都出现过白化个体,只是由于白化现象对该个体的生存不利,因而每每“昙花一现”,极难形成种群。为什么呢?若是食草动物,如白鹿,会因过于招摇、过于显眼引来天敌的捕杀;如果是食肉动物,如白虎,则会因轻易地暴露身份而无法潜近、伏击猎物,以至最后饿死。所以,白化对动物个体来说绝非“吉兆”。只缘人类偏爱白色动物,千百年来,才培育出许多白色的、野外并不存在的群体,如白猫、白鼠、白狗、白鸡、白兔、白鸽、白孔雀------古人将自然界偶尔出现的白色个体留下来,经过无数代的选育、繁衍,便形成了今天的一个个的“白色一族”。而真正的野猫、野鼠、野鸡、野狗、野鸽子、野孔雀------你见哪个是白的呢? 可话又说回来了,自然界中确也不乏白色动物,象雪鼬、艾虎、雪兔、雪枭、银鼠、白狼、北极狐、北极熊等。这些动物大都生活在寒带。出没于冰雪莽莽的白色世界。因此,白色是其卓有成效的适应环境的保护色,是巧妙的拟态现象。可能有人会问,雪兔、银鼠需要保护色容易理解,是免得被天敌看到。北极熊号称北极巨无霸,有必要“银装素裹”吗?当然,白熊虽没有天敌,但要通过伪装才能接近猎物,“民以食为天”嘛。其色白的另一原因是浑身的白毛还有利于减少体温的散发。 最后,应指出,自然界中还一些白色动物象洁白的大型候鸟鹤、鹳、鹭及天鹅等涉禽、游禽,它们并不生活在冰天雪地而栖息于水乡泽国的湿地。这些仙风道骨的水禽为什么也是白的,这样不是容易暴露身份吗?的确,它们立于水畔时,十分显眼。可否这样解释:这些水禽已在自然界进化了千百万年,在远古时期,人类及其它哺乳动物很难涉足沼泽、湖泊这类水禽的天然庇护所,所以水鸟儿不必在色彩上防备人类,它们要防备的敌人是来自天空的猛禽,那些鹰、隼会居高临下地觅食,这些水禽是其真正的天敌。试想,从天空看水面,水天一色,云影如絮,若是鸟儿披上一袭雪白的羽衣,不就成了与天水之间融为一体的保护色了吗?这时,鹰的目光再犀利,也将难辨真伪、黑白莫测。大自然的造化就是这么合谐,这么奇妙,绝无“不白之冤”,更非人的审美观念所能理解和左右。 最后,从审美角度讲,我们偏爱白色动物,便驯化、培育出了诸如小白兔、白孔雀以及白黇鹿、和平鸽之类的“吉祥可爱”之物,但这些可怜的动物从此便再无回归自然的机会了。因为,人类眼中美丽纯洁的形象,在其同类眼中未必也“美丽纯洁”,恐怕野兔、野鸽、野孔雀、野黇鹿〔可惜已无野生种〕们会视“白色个体”为异端,为邪恶,为丑陋。当然,我不是野生动物,只能胡乱猜想,对此,中国古代思想家庄子曾有如此高论:“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庄子的意思是:毛嫱、丽姬乃世人公认的美人,可鱼见了会躲进深水,鸟见了要赶快飞离,麋鹿见美人过来,扭头就逃。你看,这四种动物到底哪位知道世界上谁最美、谁最丑呢? |
|||||
文章录入:eedu 责任编辑:eedu |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
![]() |
![]() |
![]() |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科普考察新西兰 从人类养禽史,审视“禽流感 格物致知——“白麻雀” 食素与环保漫谈 动物的保护与利用,是堵,还 从为烟囱美容谈起…… 世界上的大型"走禽" 孙中山与植树节之渊源 沙尘的警报,羊年的反思 |
![]() |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
|
||
![]()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4-2008 中国环境生态网 本站域名 http://www.eedu.org.cn 粤ICP备05001066号 安网备案:4419003012048号 本站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