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雨燕环志 放飞希望之鸟
前不久,我前往颐和园参加为雨燕环志的活动。进园后,来到八方亭附近,已见不少北京雨燕在亭间疾飞穿梭。北京师范大学教师、鸟类专家赵欣如正在为大家作关于环志雨燕的简要介绍。
据了解,这些雨燕是从非洲千里迢迢赶来繁殖的。于是,我对眼前翻飞之鸟的惊异之情油然而生。这时,首都师范大学教授高武带着捕燕工具——粘网来到,大家便忙碌开来,在八方亭西侧对着十七孔桥的方向布下了罗网。
曾经的皇家园林而今皆是飞鸟,置身其中,宛若进入雨燕的自然王国。两对竹竿刚刚撑起柔软的尼龙丝网,便有雨燕入网,由此拉开环志的序幕。
鸟类环志是当前世界研究鸟类迁徙规律的一种简便而有效的方法,即给所捕鸟类戴上一个环:有合金环套在雀鸟腿上的,也有彩塑环套在大鸟颈、腿或翅部的。环上刻有国家、单位、编码等一系列信息,每个环号都是唯一的,如同我们的身份证。当这只鸟在另外的地方被再次捕到时,就能获悉最初环志的地点、时间、迁徙路线、活动范围、种群数量及年龄等宝贵的生物学信息。
我虽然是观鸟爱好者,但环志雨燕却是第一次。所以,我的一招一式都很拘谨,看到那些老手麻利地从网上摘下燕子,觉得好不新鲜。
环志的程序包括:将捕捉的鸟鉴定种类,装入布袋,称重、测长,记录数据(重量、体长、翅长、头长、喙长、尾长、跗跖长),上环,放飞!
环志结束的放飞,是整个环节中最激动人心的时刻,赵欣如给了我一个持燕放飞、与雨燕零距离接触的机会,于是,这些平时我连目光都跟不上、时速达110公里、疾飞如矢的鸟儿,现在被我握在了手中。端详着掌中之鸟,我感慨万千:北京奥运会吉祥物之一妮妮的原型就是这大名鼎鼎的雨燕啊!我久闻其名,如今竟然真的与之亲密接触了。
雨燕又叫楼燕,学名叫北京雨燕,是1870年被英国鸟类学家斯温侯在北京发现并命名的。北京是古代燕国的所在地,自古多见玄鸟出没,这种一掌之盈的小鸟竟飞越历史几千年,且其迁徙纵横数万里,这些都令人对其刮目相看。可是,北京作为雨燕的繁殖地,近年来却因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剧变而使雨燕面临营巢条件丧失、种群数量剧减的威胁。
由此,北京市园林绿化局与北京师范大学从新世纪起就开始开展《北京地区雨燕资源与保护对策研究》的课题;作为北京市政协委员,我也提交了“京城建设雨燕塔,延伸奥运吉祥物”的政协提案。这些都在呼吁不应为保护北京地区的木质古建筑而在上面加封防雀网,应当适当进行人工招引、建设雨燕塔,要开展栖息地、特别是湿地的保护等。尤其要防治的是环境污染。近年来研究发现,鸟类对污染比较敏感,通过食物链,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会在鸟体内富集,雨燕数量减少也与污染加剧有一定关系。
我们这些无怨无悔的志愿者埋头环志,不知不觉发现,公园晨练及游玩的人群越来越多。环志是一项研究手段和保护措施,但公众未必理解。我听到一些人在问:“抓鸟干什么?是卖的吗?你们挣钱吗?环志是给鸟做绝育吗?”还有反对者说:“这帮人这样抓了放,放了抓,折腾鸟,对鸟不好……”虽然我们将“给迁徙的鸟带希望之环”的科普展板立在那里,但闲言碎语照样飞来飞去。还有人说:“真好玩,我也想摸摸感受一下。”我认为,实在有必要通过各种媒体对鸟类环志的目的、意义等进行科学普及。
不可否认,环志会暂时打扰鸟儿的正常生活,给鸟儿带来惊吓,甚至也会出现重复捕捉或个别鸟放而不飞的现象。但我认为这是“小恶”,“小恶”不容,“大善”难存,只有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数据,才能为鸟类保护工作提供正确的决策依据。当然,每一位参与环志的人更应谨小慎微,珍视手中的每一只小生灵,切切不可粗鲁行事,从摘网到测量、上环,都要一丝不苟。
我曾尝试着为一只雨燕上环,一手持燕,一手握钳,唯恐轻重拿捏得不合适:轻了合金环封不上,重了怕弄疼了燕子,更怕夹伤了鸟腿,真是举轻若重的操作。
一只雨燕在手,生命之责重托!
延伸阅读
|
没有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