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文章 >> 环保宣教 >> 他山之石 >> 文章正文 | ![]() ![]() |
|
|||||
| |||||
德国中、小学环保教育一瞥 | |||||
作者:杨继红 文章来源:学科教育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4-4-17 | |||||
1.历史及范围 环保教育在德国中、小学教学中的历史可追溯到60—70年代中期,但真正系统的、有教学计划大纲的环保教育开始于90年代初期。随着环保问题的日益突出,在公众、新闻媒介中经常地出现,并随着不同时期、不同环境问题,有各时期的新闻重点。如60—70年代的废水污染,70—80年代的核废料处理问题、现今的臭氧层问题,至90年代初期环境保护问题教育均已先后间接或直接写入了联邦各州中、小学教育大纲。虽然各州有各自独立的教育部门,制定各自的教育大纲,规定使用各自不同的教材,但据笔者分析、调研,环保教育在各州教学计划大纲中均大同小异。环保教育主要重点在生物、地理、化学、社会常识、经济/法律等课程中进行,因该类课程先后开始于第五年级,环保教育也随之开始于各类学校体制的第五年级。但在学前教育班、小学、中学至第五年级的各门课程中,也使用不同教材、手段开始了环保教育,如在“常识”、“德语课”、“郊游活动”、“乡土教育”等各种课程活动中开展环保教育。 2.教学大纲 根据分析,各州对环保教育有各自处理的方法与指导思想,有的州以州教委的名义指令性地、硬性地将环保教育写入教学计划大纲,有的州教委以建设性的、指导性的方法让学校实施环保教育,例如巴伐利亚州早在1990年就以州政府教委的名义将环保教育正式、严肃地引入了教学计划大纲,该教学计划大纲中阐述道:“按巴伐利亚州宪法规定,对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意识培养是我们的最高教学目的之一。就象对人的尊严重视、对真、善、美的热爱一样,生态责任感的培养也是属于我们学校教育基本义务责任之一……。环保教育因此要达到以下目的: ——环保教育让青少年建立一种对我们生态热爱、理解的信念。 ——让青少年建立一种、并使其懂得我们人类与生态环境多方面的、相互依存的关系。 ——让他们每个人懂得生态、环保的重要性、责任感,以从自己做起。……”① 下萨克森州在1985年的地理教学大纲中规定:现代地理教学分析人类群体在其生存空间的作用。在教学中有有关生存空间的规划,土地的开发,发展中国家问题,经济区域之间关系问题应以相关例子加以说明和疏导……,对社会问题认识的能力、分析能力、问题提出解决能力有助于其它生存空间相应问题予以判断和估计,由此使学生生产一种对环境的责任感,这种责任感不仅应对我们今天负责,也应对以后几个时期负责。② ①巴伐利亚州教委公告,1990年5月30日,编号II/8—S4402/7—8/50166 ②下萨克森州教学大纲,1983年,第45页 巴登州环境保护指导大纲指出:“忽视了自然环境保护的技术发展,文明进化威胁着人类生存基础。因为人类也是自然生态的一部分,人类也只有在与自然协调一致的情况下共同生存。因此我们需要对环境与环境保护有新的认识。”① 纵观各州教学计划大纲,环境保护教学目的显而易见,简言之,就是要通过在中、小学中进行的环保教育使得青少年从小就树立明确的环境保护意识,认识环境破坏的危害,使青少年从小做起,从自己做起,从家里、学校开始做起,通过这样长期努力,形成全民环境自觉自愿的保护意识。 3.教学题目范围 在联邦德国的环保教学中,其环保教学内容可粗略地分为以下九个方面,贯穿于各类学校(小学、职业预备中——学生毕业后主要直接进入职业学校1——8年级,非完全高中——Realschule。学生毕业后可进入较高级职业,如行政管理、银行等等,高级完中——Gymnasium,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大学和各类职业学校),各项课程及生物、化学、物理、地理、历史、艺术教育、社会常识、经济/法律、语文、常识、乡土教材、宗教/伦理等等教学之中:② 1.自然生态的本身属性、多样性及其锦绣多姿。 2.文化环境教育的意义、历史,环保——文明社会的标志。 3.生态要素。 4.环境、人类社会、国家经济的相互关系。 5.环境破坏的类别、程度。 6.环境问题对科学、技术提出新的课题。 7.人类活动方式——一个相关于生态的伦理问题。 8.个人的行为方式与环境。 环保问题的历史性。 在这上面的每一个大题目之下又细分为若干题目范围,如题目(八)下分: ——商品消费 ——家庭生活 ——饮食、卫生、健康 ——工作行为方式 ——业余生活安排与体育活动中的注意事项 ——交通工具的选择与利用 ——公民的责任 在这里,由于篇幅所限便不一一举例了。 4.环保教育在地理教学中的具体例举 综合各州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材环保教育在地理教学中主要涉及内容及范围如下: 职业预备中学——Hauptschule ——土地资源开发 ——土地资源开发地区环境的改变 ①巴登州州长罗塔·斯佩德1983年在学校环境保护第三期执行项目会议上的讲话。 ②巴伐利亚州教委校长环保指导手册,1991年1月,11至18页。 ——生存空间、环境的改变与危害 ——空间开发、河流调节 ——环境的保护与利用 非完全高中 ——Realschule ——土地资源开发 ——土地资源开发区环境的改变 ——水资源的保存(河流疏导) ——土地开发、农业利用 ——环境破坏的危害与防止 ——城市、农村环境的开发 ——空气污染、噪音危害——工业化国家弊端 高级完中——Gymnasium ——土地资源开发 ——土地资源开发区环境的改变 ——水资源的保存 ——土地开发、农业利用、泛滥灌溉的危害 ——环境破坏的危害与防止 ——城市、农村环境的开发 ——空气污染、噪音危害——工业化国家的弊端 ——环境生态系统及损害 ——环境保护与护理 |
|||||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
![]() |
![]() |
![]() |
渗透式教育在德国环境教育中 |
![]() |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
![]()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4-2005 中国环境生态网 本站域名 http://www.eedu.org.cn 粤ICP备05001066号 穗监备:4401990805086号 本站申明 本站所有资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