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站长
   | 网站首页 | 资讯 | 文章 | 供求 | 生活 | NGO | 考试 | 旅游 | 下载 | 图库 | 论坛 | 博客 | 留言 | 帮助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文章 >> 环境学 >> 环境社会篇 >>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环境生态与可持续发展(2)          【字体:
…保护视力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环境生态与可持续发展(2)
http://www.eedu.org.cn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4-4-26
中国面临的生态问题及可持续发展战略

1 中国面临的生态问题

1.1 人口众多

人口基数大,人口数量增长过快。

解放初期为5.5亿,1995.2.15统计达12亿。预计廿一世纪中叶,人口将达到15-16亿。中国的其他生态问题大多由人口问题引发而来。人口多,需粮食多,就要毁林垦地,喷洒农药。人均资源短缺,也是由于人口这一分母太大造成的。

中国人口除了数量多之外,还突出存在素质问题:遗传生理素质下降;文化、教育水平低下。(1)遗传生理素质下降:我国长期贫穷、落后,近年才提倡优生优育。据1987年全国抽样调查,18.1%的家庭有残疾人。全国各类残疾人已达5000万之多,相当于英国的人口,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2)文化、教育水平低下

据1990年统计,全国文盲、半文盲人数达1.8亿以上,相当于十个澳大利亚人口之和。

1.2 自然资源相对缺乏,并且浪费严重

我国在资源总量上,可以称得上地大物博。但从人均资源量来说,又是世界上的资源小国,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主要表现在①人均资源量远低于世界水平;

中国农业土地

世界排名

人均占有量与世界比较

人均占有量相当于

耕地

3

33%

加拿大的1/20

林地

3

20%

 

草地

2

25%

 

重要矿产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一半。

②矿产资源保证程度低;

现在:45种主要矿产资源中已有10多种探明储量不能满足需要

2000年 有一半不够

2020年 绝大多数不够

保证程度好的矿产是钨、钼、锡、锑、钛、稀土金属。

保证程度好的是:铝、锌、镍。

③自然资源空间分布不均:

我国的资源与经济存在很大的不匹配问题。

长江以北耕地占全国63.9%,水资源仅占17.2%。水地资源匹配不好,严重影响农业发展。

矿产集中在西部,80%的能源分布于西北部。长江以北煤炭占全国的75.2%;

石油占84.2%。而工业却集中于东部沿海,能源消费集中在东南部。

一方面资源相对短缺,人均资源不断减少,另一方面,我国资源浪费严重。

农田灌溉水利用率仅25~40%,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20~30%(发达国家高达70~80%),单位产品用水量比发达国家高出5~10倍。

1.3 生态相当脆弱,自然灾害频繁

中国生态环境的特点是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历史的复合作用结果。

人类为了生存,不断向大自然索取,美国只索取了200年,但中国已索取5000年,加上历代战乱,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如黄土高原,原来就是一个绿洲,现在变成光秃秃的一片。

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水土流失、荒漠化、草原退化和物种减少等。

目前,人国水土流失面积达179万平方公里,每年流失土壤总量达50亿吨。不少地方因水土流失而使土地严重退化,并造成水库、湖泊、河道淤塞。黄河下游河床平均每年抬高10cm。荒漠化总面积达国土面积的8%,每年因荒漠化危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约20~30亿美元,间接损失为60~90亿美元。

1.4 环境污染严重,直接危及社会、经济的发展

水环境污染:全国131条流经城市的河流中,半数已被污染。

大气环境污染:全国500多座城市的大气环境几乎没有一个达到WHO(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标准。1995年,中国排放CO2达30亿吨,仅次于美国52亿吨。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农业也是一个污染产业。中国的农药、化肥使用量为世界之最。

面对上述一系列重大问题,我们既没有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的环境容纳量,也没有发达国家目前所拥有的资金和技术优势。

我们的国力有限,拿不出大量的资金治理环境,目前环境治理费只占GNP的0.7%, 环境治理技术也较落后,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唯一的选择是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 发展观的演变和可持续发展

2.1 发展观的演变

发展(development)的概念最初来自胚胎学,代表一种自然的生命演变过程。

迄今为止,有关社会发展、经济发展,自然演变过程已形成了专门的学科,如社会学,经济学,数、理、化、天、地、生等自然科学。

二战后,随着经济的规模的扩大,发展一词作为经济增长的代名词,越来越得到普遍使用。

今天,发展的概念具有更深刻、广泛的内涵。

发展概念的转变实际上是人类发展观的演变,而发展观的转变与深化,则是生产力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不断提高。

从时间上划分,发展观的演变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发展就是经济增长(三百万年前-20世纪70年代)

第二阶段:环境问题被提高到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来考虑(72-92年)

第三阶段:从环境与发展的结合来推动发展(1992-今天)

2.1.1 第一阶段——发展就是经济增长

从3百万年前,人类在地球上产生以来,一直到本世纪70年代产业急速发展时期,尽管从社会发展角度来看,横跨了原始社会,奴隶、封建、资本、社会,但都是体现一个基本特征:发展就是经济增长。

这一时期又可分为三个历史时期:前发展时期(1万年以前),农业革命时期(1万年前-18世纪初),工业化时代(18世纪初-本世纪70年代)。

工业化的结果是:在最近一个世纪,矿物燃料的使用量增加30倍,工业生产的4/5以上产值是50年代以后出现的,经济成就前所未有。

但工业时代环境污染付出的代价也是前所未有、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温室效应,生物多样性减少,打破了上亿年来地球表面形成的生态平衡。

一些学者开始探讨这种发展模式的利弊。

第一个给人类敲响警钟的是1962年美国卡逊写的《寂静的春天》一书,说明了滥施化肥,农药导致生态平衡的严重破坏。

第一个有影响的关于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方面的研究是:1966年美国鲍尔丁(Boulding)的 宇宙飞般经济理论

尽管如此,响彻人类太空的仍是对经济增长的一片赞歌。

2.1.2 第二阶段:环境问题被提高到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来考虑(1972-1992)。

以1972年联合国在瑞典召开人类环境会议上发表的人类环境宣言为标志,人类社会认识到,我们只拥有一个地球,环境污染和不断恶化,已成为制约全社会发展的重大因素,各国必须采取共同行动,保护环境、拯救地球。但并没有深刻地将环境与发展二者紧密联系起来考虑。

1972年,罗马俱乐部通过一年的研究,出版了《增长的极限》,得出了零增长的悲观结论。

1987年,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

联合国指定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经过长期的研究,于1987年发布长篇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Our common future),首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包含三种思想:

①人和自然共同进化的思想----要求人类和自然和谐共处,呼唤生态道德。

②世代伦理思想----不但要实现同代人发展机会的平等,而且要实现代际间的平等,今日的发展要为明日的发展留下充足的空间,不以危害后代的发展为代价来维持当代的发展。

③效率与公平兼容的思想----既重视效率,又追求社会公平,使每个人都有平等发展的权力,使每个人都有高质量的生活。

这充分说明一个问题,尽管人类在环境保护问题认识上发生转折,但环境与发展二张皮的问题在认识和政策上没得到解决,就环境问题去治理环境,摆脱不了人类的困境

2.1.3 第三阶段:从环境与发展的结合来推动发展(1992-今)

1992年6月,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了由100多位国家政府首脑出席的环境与大会,被称为地球峰会。会上通过《21世纪议程》,李鹏代表中国在文件上鉴了字。这一大会标志着进入第三阶段。

这一阶段认识到:环境与发展密不可分,二者相辅相成,想要发展,必须同时考虑环境的保护与治理,环境污染问题的根本解决,也必须通过经济的发展,在发展过程中加以解决。这里的发展,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发展,而是指必须转变传统的发展模式和消费方式,从发展中寻找可行的途径。

发展模式的转变,是指由资源消耗型发展模式逐步转变成资源节约型发展模式,即依靠科技进步,节约资源怀能源,减少废物排放,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建立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我国对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视,大会刚结束,7月,中国政府决定由国家计委和国家科委牵头制定《中国21世纪议程》。

1994年3月25日,经国务院常委会议讨论通过了《中国21世纪议程》,并将其作为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这是世界第一个国家级的21世纪议程,已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和欢 。

《中国21世纪议程》是中国将人口、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的战略、对策和行动,作为白皮书,也就是政策指南,将指导国民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3 可持续发展需要认识的几个问题。

3.1 可持续发展与协调发展的关系。

协调发展:指发展的各子系统之间为互动、能量互补的关系,发展的某一子系统不以牺牲其他子系统的发展能力为代价,是从社会总体的横向发展来看,重点放在现实问题上。

可持续发展,讲的是当代发展和未来发展的关系,既满足当代人,又满足后代人的需要的一种发展,是从社会总体的纵向发展来看,重点是现实问题怀未来问题的结合点上。

3.2 可持续发展的文化观转变

不仅要从经济、技术层面来考虑,还要从更深层面的文化来思考。可持续发展需要我们转变旧的文化观念。

3.2.1 变人类中心主义的世界观为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世界观。

在工业社会中,由于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不断提高,人类自高自大,以我为绝对中心,认为人类是世界的唯一主宰者。在人与自然的二极对立中,人的成功必导致自然的失败,但自然的失败必须带来人的不幸。地球只有一个,人类很快发现面临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的窘境,生存和发展出现危机。于是,可持续发展理论被提出。这种理念倡导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从原来的经济、政治、文化三维角度转向经济、政治、文化、自然的四维角度去思考问题。这种世界观是从人类的也是根本的利益出发衍生出来的以人为本着眼未来的观念,它与人类中心主义不同在于摒弃及时行乐的短期行为。

3.2.2 变物质消费主义、个人享乐主义的价值观为人类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人文理性价值观。

人类生存是建立在三个有限的基础上:有限资源、有限能源、有限环境,在五十多亿人口的地球村里,生存空间无论如何开拓也有极限。

面对有限,人类应抛弃以物质享乐为目标的价值观,采取更为理性的、多节制的价值观----节制增长、节制享受、节制生育、节制消费、节制军备。

同时,应强调人文精神,充分重视文化的价值,形成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均衡发展的价值体系。人类亟需建构起一个满足人类精神需求为价值核心的精神生产系统,而这就需要我们能从仅以工具为核心的物质生产系统中走出来。为此我们必须普遍地提高人的素质。因此,全民素质教育是建立可持续发展价值体系的重要一步。

3.2.3 变科技至上主义为科技与伦理相协调的技术观。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人类的科学技术力量。没有科学技术进步,人类就不可能有今天的社会。然而科学技术仅仅是人类手中的武器,是一柄双刃剑。

科技属工具理念,倘若没有价值理性即伦理的调控,科技甚至可能将人置于万劫不复的境地。海德格尔将当代称为技术时代,他这样评论这个时代我们这个世界的精神沉沦已发展到如此之远,乃至各民族就要丧失最后的一点点精神力量,丧失使我们还能看到这一沉沦的精神力量科技是一把双刃的剑,既可为人类造福,也可给人类带来灾难。今天人们似乎已淡忘了人类储存的原子弹足够毁灭地球几次,当我们兴高采烈地展望21世纪是生物工程的世纪时,这一改变生物进化自然过程的技术,给人类带来的究竟是繁荣昌盛,还是衰落灭亡?而信息高速公路又将人类带向何方?些都值得我们深思


文章录入:anny    责任编辑:anny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环境生态与可持续发展(1)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