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西部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对策思考
解决好西部水资源问题,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 1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 目前,西部的部分河流及地下水资源尚有一定的开发潜力,应积极进行合理开发。开发水资源既要考虑防洪除涝,又要考虑生态环境的用水及带来的影响。要改变以往水资源开发利用只考虑工农业及城乡用水,不考虑生态环境用水的做法。开发水资源要采取地表水、地下水、雨水统筹考虑,大中小微结合,蓄水、引水、提水及工程水库、“绿色”水库、“土壤”水库综合运用。⑹要因地制宜,讲究效益。要保护水资源,充分发展污水处理技术,将污水作为一种水资源开发利用,努力提高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 2.2真搞好水利扶贫工作 西部是我国贫困人口集中的地方,扶持贫困应是西部大开发的首要任务。西部农民贫困的根本原因是农业生产条件特别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差,在脱了贫的人口中每年还有15%~20%返贫,其主要原因也是因为水资源。据统计,目前西部尚有4000万人吃水困难,有1亿人口人均旱涝保收基本农田少于0.03亩,有1000多万人口至今还用不上电。⑺他们“忙在水上,穷在水上,希望也在水上”。按以往国家政策,农田水利项目由地方政府负责,而贫困地区地方财政困难、无力承担。因此,贫困地区的农田水利建设长期投入不足,脱贫致富缓慢。在西部大开发中,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加以解决。 2.3从保护水源与水环境的角度大力发展节约用水 节水是一项革命性的措施,也是国家的基本策略之一。水少的地方要节水,水多的地方也要节水。因为节约用水既能保护水源,杜绝浪费,同时节水还减少排放,意味着环保。首先,西北地区水资源数量偏少,必须防止工农业、城市生活用水增长过快和用水不合理。而节水是合理用水的一部分。实行节水可望缓解供水之不足。应当指出开源与节流均是要最大限度满足工农业、城市生活对水资源日益增长的需求,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同时节水与用水也不矛盾,节水能够有效地提高用水的效益,实现经济用水,应全面理解节水是一个系统的问题,包括产业结构与布局调整,采取各种节水技术与节水管理等。⑻其次,在西部大开发中要全面规划节水,建立节水型社会(包括节水型农业与节水型城市),并要求社会有高度的节水意识。第三,节水措施多种多样,不仅包括各种省水设施与工艺,而且包括水的回收、处理,以及可能利用而未被利用水的开发,节水指标的制定与合理用水定额是相互比照的。不同行业有不同的合理用水定额,不同生产水平有不同的需水标准。防止超定额用水是节水,采用科学技术方法保证了产量,降低了用水定额也是节水,节水的潜力是可观的。加强节水管理是实施节水的关键所在。第四,节水需要的投资,在西部开发中必须予以安排,一般说这种投资的效益较好。节水不仅经济上降低生产成本,而且在环境保护、维持生态平衡方面有很好的作用。发展污水、废水回收,可以兼节水与环保,一举两得。因此,水源保护可与环保费用统一协调。第五,节水是一个庞大的系统问题,应在西部开发的前期制定规划。采取宏观与微观相结合,运用系统工程的方法,把自然、经济、技术与社会环境方面综合起来考虑,使节水在西部大开发的水资源问题上发挥重大作用。 2.4大力开发西部地区水电 我国西部是世界上水能资源最丰富的地方,目前仅开发6%左右。水电是清洁、廉价、可再生的能源,世界各国都优先予以开发。目前,我国电力中煤电占80%,世界平均仅为27%。⑼开发西部水电,实施西电东送,可以改善全国大气环境,减轻全国铁路运输压力,促进大江大河的综合治理。开发西部水电,可以将西部最大的资源优势变成经济优势,增加当地就业机会和财政收入,以电代柴,有利于封山育林。建议国家电力建设采取优先发展水电的方针,制定优惠政策,采取大中小结合,调动电力、水利等部门及企业和个人的积极性,大力开发西部水电。 2.5建立科学的水价体系和管理体制 科学的水价体系和管理体制主要包括:(1)修改原有《水费办法》,尽早出台且实施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水价办法》,新办法水价制度体现市场经济运作原则,做到成本补偿、合理收益,体现一般商品的价值规律。考虑农业的具体状况,可以对农业粮食作物按完全供水成本核定,经济作物要加一定的利润;(2)适当考虑供求关系,采取市场调节,允许部分地区,在适当部门监控条件下,按供求关系调整水价,实行动态水价和超计划累进加价制度;(3)改革现行的水价制度管理体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管理条例》,物价主管部门管理水价的核定、审批和调整,水管单位的收入是经营性收入,严格按照财会制度使用管理;⑽(4)建立科学的水价体系,确保地表水、地下水及降水联调机制顺利实施。如对于河水灌区,为了充分利用水资源,充分利用地下水进行灌溉,适当提高地表水资源价格,地表水地下水资源的比价足以刺激地下水资源开发为限,对于地下水资源匮乏而地表水资源丰富地区,可以适当提高地下水资源价格,确保地表水资源合理利用,保护地下水资源。 2.6大力发展节水农业 水利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命脉,更是农业的命脉。水是一切农作物生长的基本条件,农作物在整个生长期中都离不开水,没有水就没有农业,中国能以占世界8%的耕地养活占全球22%的人口,其根本条件之一就是有40%的耕地是灌溉农田以及建立在灌溉条件下的作物多熟制与高产栽培综合技术。联合国粮农组织在1984年出版的《发展中国家土地潜在供给能力》估计在无水利投入的情况下,中国的土地仅能养活4.12亿人口。⑾要提高我国的粮食产量,就必须扩大灌溉面积,必须有足够的农业水资源,然而现实是农业不可能长期维持用水第一大户的地位,未来的农业用水只能是零增长或负增长,用水量是不能增加的。因此,唯一的选择只能是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减少水的浪费,从农业节水上挖潜,从而达到扩大灌溉面积、提高粮食产量的目的。西部地区的农业发展一定要走节水农业的路子。同时农民搞节水灌溉具有很大的社会效益,国家要制定优惠政策,予以扶持。
2.7重视与加强水资源调配的研究、规划与实施 我国北方水少而南方水多,且时间上的波动很大。这种空间分布与时间分配的极端不均匀性,决定了采用区域水资源调配办法改善这种不均匀性的必要性。但是确定是否需要调水又必须具体地分析北方受水各地区缺水的性质,并根据区域经济与社会的近期与远期需求进行周密的区域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以确定调水的合理规模,并充分论证工程技术的可行性。调水对于调入区来说,是一种重要的开源,但开源又必须在节流的前提下进行,在节流的基础上开源是水资源调配的基本原则。⑿调水应是对当地水源的补充。只有实现了地区的节流,充分挖掘当地水资源潜力之后,实施调水才是最经济、最合理的。因为,它可以使调入区的调水量规模最小而效益最大。调水工程的可行性,除了工程技术外,还包括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等多方面的研究。相对工程技术问题,经济效益与环境效应问题比较复杂,特别是环境后效应问题,应作重点研究。调水的环境效应有正有负。工程的可行性必须以正效应(包括经济与社会效益)大于负效应为原则。环境负效应总是可以通过一定的投入和技术处理予以解决的,但这种投入必须比工程造价要小。⒀在我国的国土整治与国土经济发展中,解决西北干旱问题使之适应区域国土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具有重要的意义,南水北调西线方案在我国西北的国土经济发展中是一项具有实践意义的措施,应当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结合西部大开发的规划,进一步加强科学论证,先易后难,分步实施。 2.8加大结构调整的力度,走节水型的经济发展道路 西部草地面积大,应积极发展牧区水利,大力发展畜牧业;我国西部干旱缺水,但光热条件好,应大力发展节水高效的特色农业;加强对现有工业的节水治污改造,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严格控制高耗水、高污染的工业项目的建设。要积极发展中小型城镇及农村集中聚居点,以利于节水和保护生态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