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文章 >> 环境学 >> 污染治理篇 >> 治理技术 >> 固废污染治理 >> 文章正文 | ![]() ![]() |
|
|||||
| |||||
固体废弃物的治理技术 |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4-5-10 | |||||
b.为分选和进一步加工提供适宜的尺寸; c.增大废料的比表面积,提高焚烧、热分解的效率; d.降低臭味、防止鼠类、蚊蝇繁殖。 (3) 分选 分选的目的是将固体废物加以区分,将能够回收利用的或不利于后续处理的废料,分门别类地分离出来。人工检选是最早采用的方法,现在仍在采用,但现在主要采用机械分选的方法,其中主要有筛分、风力分选、磁力分选、电力分选、浮选等。 2. 固体废物的生物转化处理 生物转化处理技术适用于含有大量可生物降解有机物的固体废物,例如城市生活垃圾、农业固体废物以及发酵工业废渣等。 通过生物转化处理,使废物中的有机物质,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得以降解、转化,并能够得到沼气、饲料蛋白等有用物质,取得资源化和无害化的效益。 生物转化处理技术,根据作用微生物种类的不同,可以分为好氧和厌氧两种。现分别加以简述。 (1)好氧生物转化——堆肥化处理 这是在人为控制的条件下,使一些有机的固体废物在好氧微生物的作用下,分解转化为较为稳定的腐殖肥料的过程。 a. 好氧法堆肥原理 好氧法堆肥是在供氧充足的条件下,利用好氧微生物新陈代谢功能将有机性物质降解为无机物的过程。这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生物化学反应过程。 在反应中,有30%~50%的有机物转化为堆肥,堆肥是一种腐殖含量很高的疏松土壤,一般称为腐殖土,它具有改善土壤团粒结构,促进作物生长的功能。 反应生成的堆肥还能够进一步被分解,并完全转化为简单的CO2、H2O、NH3。 通过反应,部分有机物降解为简单的无机物并放出能量提供给微生物作为其生理活动的需要;同时有部分有机物合成为新细胞,使微生物得以生长繁殖;微生物细胞连续地进行自我氧化。 b. 好氧堆肥的工艺 (a)适于进行堆肥的固体废物 ——生活垃圾,我国城市生活垃圾中有机物含量一般在25%~45%,多为植物性物质,含水率较高。 ——人、禽、畜粪便,可直接用于堆肥。 ——农、林固体废物,其中所含纤维素、木质素、也难为微生物所降解。 ——有机性污泥,含有微生物所需的各种营养成分,是堆肥的良好原料。 (b) 堆肥的工艺过程 好氧堆肥有两种工艺,人工堆肥和机械化堆肥。人工堆肥操作方便,成本低,但堆肥条件不易控制,只适用于分散的农家堆肥。 机械化堆肥,即堆肥工厂化,设专门对垃圾进行堆肥的工厂。 ——预处理,通过手选、振动筛的工作,去除垃圾中粗大的组分,回收其中有用的物质,调整垃圾组分的碳氮比(C∶N)将其调整到20~35∶1,并使水分处在50%~60%。 ——发酵,采用二次发酵工艺。第一次发酵在类似生产水泥的转筒内进行,机械通风充氧,保持600C的高温,在此温度下,大部分病原体、寄生虫与蚊蝇卵均可被杀灭,有机组分被降解,此过程约进行5~10天。 一次发酵后,对垃圾进行磁选,去除其中的金属,进行电选去除其中的有色金属和玻璃等惰性物质。然后垃圾进行粉碎。被粉碎后的垃圾的尺寸一般都在12~20mm。 二次发酵一般在发酵仓内堆放发酵,经10天左右即已达到腐熟。 本工艺堆肥效率高,效果好,但一次投资较大。 c.好氧堆肥技术的新进展——层床通风发酵法 这是在8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开创的既科学又经济的垃圾处理堆肥法。 本法是利用具有通风功能的基础底面,使床层上的固体废物进行好氧发酵,通过控制通风量、温度、湿度使废物充分发酵,再经筛分制成复合肥料。 从通风机送出的空气,先进入储水井,使空气达到一定的湿度,再通过进风管进入层床基础底面,由底面的进风口,风流均匀地进入废物床层中。废物层中的多余水分,通过排水管返回储水井。 定期倒垛和重新分层的调整废物层中的温度与湿度。 本工艺具有如下优点: ——节省建设投资,可利用闲散土地或旧垃圾填埋场; ——采用强制通风的底面进气,可使堆肥材料得到充足的空气,保证好氧微生物对氧的需,强化了发酵过程; ——自然降水和废物体的渗漏水可通过通风基础排出,使床的基础处于干燥状态,并可使流出的废水返回储水井; |
|||||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
![]() |
![]() |
![]() |
矿山自然生态环境治理技术与 电镀重金属废水治理技术的现 美国危险废物填埋场的设计 固体废弃物再生利用的有效运 白色污染现状及治理技术 白色污染治理技术 |
![]() |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
![]()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4-2005 中国环境生态网 本站域名 http://www.eedu.org.cn 粤ICP备05001066号 穗监备:4401990805086号 本站申明 本站所有资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