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文章 >> 环境学 >> 污染治理篇 >> 治理技术 >> 固废污染治理 >> 文章正文 | ![]() ![]() |
|
||||||||||||||||||||||||||||||||||||||||||||||||||||
| ||||||||||||||||||||||||||||||||||||||||||||||||||||
微生物技术在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中的应用 | ||||||||||||||||||||||||||||||||||||||||||||||||||||
作者:贾传兴 文章来源:网络收集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3-5 | ||||||||||||||||||||||||||||||||||||||||||||||||||||
2.1.3 添加微生物菌剂 研究表明,单一的细菌、真菌、放线菌群体,无论其活性多高,在加快垃圾生物降解进程中的作用都比不上复合微生物菌群的共同作用[5]。微生物菌剂是采用分离、筛选的有效微生物,配合一定的处理工艺和设备,通过合理地调配各种有效微生物的含量,进行筛选、培育MSW生物处理的高效复合微生物菌剂,进而来调节菌群结构、提高微生物降解活性,提高微生物降解有机成分的效率。复合微生物菌群中既有分解性细菌,又有合成性细菌;既有纤维素分解菌、真菌,又有放线菌。向工艺中添加复合微生物菌剂,不仅增加了工艺中微生物初始浓度,而且改善了工艺中微生物的种群结构。作为多种细菌共存的一种生物群落,依靠相互间共生增殖及协同作用,代谢出抗氧化物质,生成稳定而复杂的生态系统,使得整个生物降解过程中微生物数量保持相对稳定,处理效果较佳[6]。 2.1.4 固定化技术 固定化微生物技术是将微生物固定在载体上,使其高密度密集并保持其生物功能,在适宜的条件下还可增殖,以满足处理工艺的要求[7];实质上是从增加单位反应器内微生物数量的角度来提高微生物的活性,使得细胞密度高,微生物流失少、不需分离,就能纯化和保存高效菌株等优势,反应速度快,运行稳定、可靠,从而节约运行成本,提高MSW的处理效率。固定化微生物技术目前国内外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分类标准,方法也多种多样,主要有载体结合固定化(吸附法)、交联固定化、包埋固定化和共价结合法,各种固定化方法和载体都各有特点,见表1。其中,微生物细胞的固定化方法以包埋法和吸附法最为常用。包埋法是将微生物封闭在天然高分子多糖类或合成高分子凝胶的网络中,从而使微生物固定化;其特点是可以将固定化微生物制成各种形状(球状、块状、圆柱状、膜状、布状、管状等),但包埋法制得的固定化微生物对传质有一定的影响。吸附法是将微生物细胞附着于固体载体上,微生物细胞与载体之间不起化学反应,并且具有操作简单、固定化条件温和、细胞活性损失小、载体可以反复使用等优点,所以被广泛应用和深入研究[8]。 表1 各种固定化方法的比较
2.2 基因工程 基因工程技术在MSW处理中应用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基因分离和重组,将对某种污染物可高效降解的微生物的基因片段转移到受体生物细胞中并表达,使受体生物具有该高效降解污染物的特性,从而达到治理污染,去除有机物的目的[9]。如可找到特定污染的抗性基因,转基因后构建高效基因工程菌,则可显著提高污染物的降解效率。利用微生物来治理污染快速高效,因此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构建高效菌种来治理污染,特别是环境中复杂的或难以降解的有毒有害废弃化合物,如人工合成物塑料、除草剂、杀虫剂等必将成为环境生物技术的热点之一。 3.结论 1.无论是厌氧生物处理垃圾工艺还是好氧生物处理垃圾工艺中,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微生物种群,正是这些微生物种群相互协调,互生互克,组成了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从而去除了使得MSW不稳定的有机成分,使MSW稳定化,甚至成为可再生利用的资源。该生态系统中的微生物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进而分离出降解某种特定污染物的特定微生物种群。 2.对于城市生活垃圾的各种生物处理技术正方兴未艾,无论是从强化微生物种群的角度,还是从基因工程的角度,都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要努力根据MSW中存在的微生物种群的特性,开发出高效的MSW生物处理技术。 参考文献: [1] 黄得扬,陆文静,王洪涛. 有机固体废物堆肥化处理的微生物学机理研究[J]. 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2004,5:13 [2] 芈振明,高忠爱,祁梦兰等合编. 固体废物的处理与处置[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231~232 [3] 杨琦,张亚雷,汪立忠等. 垃圾填埋场的厌氧降解作用及其微生物类群[J]. 中国沼气,1997, 15:8-12 [4] 祖若夫,胡宝龙,周德庆. 微生物学实验教程[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 140-151 [5] 席北斗,刘鸿亮,孟伟. 垃圾堆肥高效复合微生物菌剂的制备[J]. 环境科学研究,2003,16:58 [6] 席北斗,刘鸿亮,黄国和等. 复合微生物菌剂强化堆肥技术研究[J]. 环境污染与防治,2003,5:264 [7] 胡燕荣,于雪峰. 固定化微生物处理有机污染物的研究进展[J]. 干旱环境监测,2002,4:195 [8] 何延青,刘俊良,杨平等. 微生物固定化技术与载体结构的研究[J]. 环境科学,2004,25:101 [9] 宋春敬,宋春娟,段昌群. 分子生物学技术及其在污染生态学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 云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2003,5:72
|
||||||||||||||||||||||||||||||||||||||||||||||||||||
文章录入:anny 责任编辑:anny |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
![]() |
![]() |
![]() |
城市生活垃圾前处理集成系统 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新思路 中国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技 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集中 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统计资 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及资源化回 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及资源化回 |
![]() |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
![]()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4-2005 中国环境生态网 本站域名 http://www.eedu.org.cn 粤ICP备05001066号 穗监备:4401990805086号 本站申明 本站所有资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