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文章 >> 环境学 >> 污染治理篇 >> 治理技术 >> 水体污染治理 >> 文章正文 | ![]() ![]() |
|
|||||
| |||||
城市内河综合整治规划探析 |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网络收集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4-17 | |||||
四、综合整治规划 ㈠ 河道整治规划 规划按二十年一遇的排涝标准对河道进行清淤、疏浚、护砌,改造阻水桥涵,扩大过水断面,同时对高家巷泵站、内衣泵站、东风二站进行扩容改造,全面提高河道的排水能力。 ㈡ 截污、换水规划 规划在文渠河两岸及外城河南岸铺设截流管道对排向文渠、外城河的合流制管道进行截流,并输送至清晏小区污水提升泵站和人民南路市政污水管道。远期随旧城改造进行彻底分流,截流管道作为污水管使用,同时在西小闸泵站西侧增设换水涵洞,将水质较好的里运河水引入文渠河、外城河进行换水。通过截污、清淤、换水同时并举,将臭水沟变为清水河。 ㈢ 河流两岸环艺设计 文渠河、外城河联接着里运河风光带、清晏园、楚秀园,是老城区重要的生态景观轴线,因此要把对两岸的绿化、美化作为本次综合整治的十分重要的内容。 1、沿河两岸环艺设计指导思想 ⑴准确地把握两河历史文化特性和综合环境状况,通过景观塑造,再现两河历史风貌,同时适应当代生活,唤起广大市民的保护意识。 ⑵突出亲水性和可达性,营造良好的滨水空间,强化里运河风光带、清晏园、楚秀园等城市绿地景观系统之间的有机联系。 ⑶紧密结合现状特点,使景观实现具有可行性和稳定性。 2、设计手法及景观定性 ⑴针对两河的历史文化特点,采用相应的元素造景,营造文渠河生活化岸线,外城河生态化岸线风光。 ⑵结合周边环境特点,组织利用空间,既统一全线,又突出重点,使沿线景观具有扩展变化性。 3、内容详述 ⑴ 外城河 保留原有树木,针对各地段特点,充实不同花灌木和地被植物、水生植物,营造生态化线景观。从西小闸泵站沿淮中西操场至环城东路的东水关一线。规划分为三个基本段: a、西小闸泵站-大庆路(环城路) 其北段,经综合治理后,有一片沿河空地。规划建设景观林荫道。以无患子为骨干乔木,适当点缀垂丝海棠、元宝枫。林中设游园步道及休息座椅,形成浓荫如盖的滨河景观木地。改善电厂周围的环境质量。南段受用地局限,在河两侧种植垂挂植物于驳岸顶面上,增加绿色氛围。 b、淮中西操场-淮海南路段 沿河两侧设置两条临水步行道。步行道上种枫杨,南侧依现有地形于建筑物墙隅裁植碧桃、垂丝海棠、夹竹桃、木芙蓉等一些景观树种;北侧坡地中,在原有乔木下以自然式组团栽植一些垂丝海棠、红枫、夹竹桃、迎春花等灌木,形成五彩缤纷的林荫道,满铺书带草作地被。 c、淮海南路-东水关 采用自然式护坡驳岸。于原有乔木林下植紫薇、木槿、樱花等花灌木。水边于护坡石隙之间植鸢尾。菖蒲等水生花卉。对岸楚秀园采用同样的护坡形式,并充实景观树种火炬树、碧桃、三角枫等,形成生态化河道景观。 ⑵ 文渠河 文渠河堤岸较低,易产生亲水感,且两岸多是密集的住宅。故而沿河两岸以营造生活性景观为主,体现人们倚河而居的乐趣。以淮海南路为界分为两个基本段: a、人民路-淮海路段 该段可绿化面积相对较多,空间富曲折变化,沿线多为新建小区。另有人民小学、市第二人民医院两个大单位,建筑已建成定型,景观较好、人口密集。该段绿地设计以自然式园路贯穿,并灵活扩展变化出小铺地,内设座椅、花坛等设施供市民游息。水边设两处生活码头和一处亲水平台,增加亲水性,于亲水平台上塑人物居家生活雕塑。向市民展现文渠河昔日风光。 b、淮海南路-东水关 该段沿线建筑较零乱,且土地尚待开发建设。将该地段设计两条临水步行道,绿化设计以密林形式布置于人行道外,作为近期过渡形式,遮挡零乱的背景。临水一侧有序律地间植垂挂植物迎春、黄馨等柔化水岸线。水滨亦设置两处生活码头和一处亲水平台。在省级文保单位周信芳故居西侧规划新辟一处绿地,设计成供戏曲爱好者活动的游园,内设林荫广场、小舞台、脸谱艺术墙。 ⑶ 桥及其它配套设施设计构想 目前跨文渠河的桥及沿河栏杆外观质量普遍不高,且陈旧不堪。有些桥孔比较小,加剧了河道淤塞。本次拟对文渠河的桥及沿河栏杆,进行整修翻新。根据其各自所处的位置特点,在满足交通和排水功能的前提下,使其外观色彩、尺寸具有一定的观赏特性和生活化风格,同整体格调保持一致。 ⑷ 亮化及其它设施 沿两河岸线设计中杆灯照明,有景点地段布置草坪灯,并布置座椅、座凳、果壳箱等设施增加沿河绿地的游息功能。原有的架空线路一律改建至地下。 五、结束语 上述实例说明,城市内河综合整治与传统意义上的河道整治已完全不同,河流的功能被扩展了,因此河流整治所要考虑的因素也大大增加了,涉及到水利、生态环境、园林景观、城市设计等诸多方面,因此需要采用立体化的设计,多专业配合与协作,从而达到城市内河多功能利用的目的,增强城市的整体功能,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王建国.城市设计.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2、张庭伟.滨水地区规划和开发.城市规划,1999(2) 3、黄翼.城市滨水空间的设计要素.城市规划,2002(10) |
|||||
文章录入:anny 责任编辑:anny |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
![]() |
![]() |
![]() |
规划滞后拖住生态游后腿 试论河流生态修复规划的原则 走进玉树:通天河与三江源 三江源河流湖泊众多 占全国湖 论对天然河流水资源开发中的 河流生态修复工程的评估准则 流域尺度的河流生态修复 李适宇——从事水环境管理与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市域问题 河流与城市生态系统 |
![]() |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
![]()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4-2005 中国环境生态网 本站域名 http://www.eedu.org.cn 粤ICP备05001066号 穗监备:4401990805086号 本站申明 本站所有资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